从“师本”走向“生本”
2019-10-08吴慧慧
吴慧慧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班级规范的制订对小学生有着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是班级成员在班级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班级规范一经制订便成为班级的管理手段,它在约束班级成员行为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可以自由活动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以苏州市一所小学为研究样本,对当前我国小学班级规范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构生本化班级规范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规范; 合理性;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049-002
一、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方式,通常是以班主任的意志为核心,班主任通常以自我的意志来管理班级,而学生大都处于茫然顺从状态。[1]这种管理方式既无明确的规章,又没有民主的程序,由个人意志领导一切,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让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因此,面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教师必须以创新的方式——班级规范治班来进行班级管理。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班级规范治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教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专心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避免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其次,班级规范有利于减少老師与学生的正面冲突,缓和师生之间的矛盾。最后,班级规范的合理性还在于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让他们从小养成人人遵守规则以及人人参与到规则建设的好习惯。所以,师生一起制订班级规范和遵守班级规则,既有利于班级事务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自治素养。
二、当前小学班级规范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育思想僵化
教师教育思想的僵化,就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作为教育的主宰,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自己,没有充分的尊重学生。这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师道尊严”是支配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绝大多数的班级规范都是教师一人制定,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在班级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班级规范的制定过程中。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班级规范,当然会受到学生的抵触。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思想僵化是导致班级规范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质量评估存在偏差
让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样的,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对学生道德领域的评价、学生能力素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教育的评价更多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学生是否能得到高分,而很少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由于现实中对教育质量评估的偏差导致学校教育只注重升学率,依据升学率来评定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导致在班级中,教师只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班级规范作为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教师就更多的利用班级规范的束缚作用,所以当前很多班级规范只强调对学生行为的约束。
另外教育质量评估的偏差也导致了家庭和社会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重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家长就达成了一致。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就会无条件的配合教师,并且希望教师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以求让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成绩。这就使教师不得不制定更为严格的班规,追求更高的成绩。从这一点来看,教育质量评估的偏差导致了班级规范的不合理。
三、提高班级规范合理性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从“师本”走向“生本”
在这里,我将转变教师思想定为提高班级规范合理性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行动才能正确。由于教师长期受到了“教师主体”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中不免会根据这样的思想来指导班级管理,这就造成了班级规范的不合理性。所以说,转变教师的固有思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转变教师的思想主要包括:首先是走向生本,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的规则要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其次是民主协商,就是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民主意识,共同商议班级事务,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1.观念转变:学生为本。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2]在小学教育中,以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活动中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为目标,班级规范也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
当前我们一线班级中,教师都是用传统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班级规范是教师的“一言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用冷冰冰的班规去管理学生、压制学生,忽略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抵抗和反弹。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规范。当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条条框框组成的班规,而是经过自我选择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班规时,学生们自然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2.方式转变:民主协商。在制定班级规范时,班主任应该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规范的制定中,积极主动地讨论班级规范的事项,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那什么是民主协商呢?戴维·米勒曾说过:“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的程序而达致的,其中每个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倾听和考虑不同观点,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结果所达成的决定不是简单地反映参与者最优的利益或观点,而是考虑了各方观点后做出的判断,以及被用于解决分歧时使用的规则或程序。”所以班级的民主协商就是以民主的机制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参与班级工作的讨论和决策,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二)建立科学评价——从“成绩”走向“素质”
曾经,一个学生对我说:“爸爸妈妈平时跟我说得最多的是学习,他们只关心我的成绩,很少关心其他的。”确实这只是社会“分数”狂潮中的一景而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教育的评价更多的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很少关注到学生品德和综合素质。因此教育质量评估的偏差必然导致了教师和学校评估的偏差,在这种偏差的观念下,学校里的班级规范只会强调对学生的行为的约束,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也是实现班级规范合理化的迫切需要。
1.教师要重塑教育质量观,才能促进班级规范合理化。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教育质量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解释了什么是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什么樣的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合理的,才能促进班级规范合理化呢?我们可从以下两点去把握:一是关注学生健康成长。[3]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只有当学校、社会、家庭关注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班级规范才会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着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不良倾向,为此,我们需要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由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全面素质养成的关注,综合考察学生发展情况。只有在这一观念的带动下,我们的教师才会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制定合理的班级规范。
2.教师要建立教育综合评价体系,班级规范才能更合理。建立合理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是实现教育评估标准科学化的必要条件,而只有教育评估标准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走向关注素质,我们的班级规范才能更合理。每个学生的先天特质和发展速度是不尽相同的,简单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必将影响部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依据个体的差异性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放弃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素质的方式。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突出重点,注重导向,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着力建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
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阶段,只有实行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我们的教师才能在这种体系的引导下使我们的班级规范更加合理,让学生在参与班级规范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9):17-18
[2]李军.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67
[3]王姗姗.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着力点[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7):46
[4]施久铭.评价“变脸”:从分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