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会宁民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0-08王奭

课外语文·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语文教学音乐

王奭

【摘要】会宁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美好的意境,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会宁民歌与课文相协调、同步配乐朗诵会宁民歌,能够更贴切地理解课文意境、格调和旋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会宁民歌;乡土文化;音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会宁民歌由唱词和乐曲两部分组成,具有文学美、音韵美、音乐美、语言美等特点,乡土气息浓郁。会宁民歌在民间广泛而持久地流传,一首好的民歌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并能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负。因此,合理恰当地运用会宁民歌与语文相协调,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同步配乐朗诵,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散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会宁民歌导入教学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教学内容。会宁民歌大多数唱词具有优美的意境、旋律。课前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会宁民歌导入,创设最能触发学生生活体验感受的情境导入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浓厚兴趣,让学生适应性地进入预设的学习情境中。如教授课文《红军》时,可以播放表现民族危亡和红军胜利会师的《会师山歌》,民歌与课文相辅相成,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怀和报效国家的志向,抓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新课导入,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情境和效果。又如教授课文《插秧》时,让学生哼唱最熟悉的会宁民歌《割麦》,让学生依托更为熟悉的乡音、乡情,顺其自然地理解、把握诗歌,然后顺势导人新课。还如教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会宁民歌《放羊娃》,并指导学生欣赏乐曲的音乐和语言美,从而了解草原风情,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诸如教授《愚公移山》时,还可以表演会宁民歌《郭福山》,让学生了解本土的愚公——会宁县四方乡红嘴山村民郭福山,使学生对挖山平田种树的郭福山产生敬佩之情,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顺势自然导入新课的教授内容。

利用会宁民歌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会宁民歌基本常识的普及、指导。在欣赏会宁民歌时,首先给学生明确欣赏的要点,如会宁民歌的旋律、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情感、思维的预设,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歌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歌词,促进学生对民歌和教学内容必然联系的深入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用会宁民歌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好过渡衔接的环节,设计好预设情境后的问题思考与发散,在课堂导入结束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教授,效果更佳。

二、会宁民歌作为配乐,增强朗读效果

会宁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传唱不衰。以此来作为课文朗诵的配乐,别有一番风味,可以营造优美意境,愉悦学生的身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配乐朗读时,注意民歌的意境和旋律变化,力求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相适应。欢快、喜庆的民歌曲调与喜剧性的内容相匹配,悲伤、低沉的民歌曲调与悲剧性的内容相匹配。例如朗读《致橡树》时,配以会宁民歌《对花儿》,朗读课文《卖油翁》时,配以会宁民歌《打碗碗花开》,这种配乐朗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配乐朗诵要选择学生最熟悉的会宁民歌,对学生注意力有负面迁移的要素要避免,不要使课文主题冲淡,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恰当、巧妙地运用会宁民歌。

三、唱、创会宁民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音韵美

有些诗歌类的课文,经过改编后再谱上曲调,可以根据会宁民歌的演唱方式诵读表演。这类课文教学后,让学生学习自编自演民歌,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扩大视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蕴含。如果学生有音乐特长或写作天赋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民歌,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如教授《木兰诗》时,随堂编演情景剧,体会人物心理、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会宁方言创作歌词:教完《木兰诗》 后,可让学生学编唱会宁乡土特色的歌曲《家园》;教完《黄河化险》后,可让学生编唱歌曲《伟大领袖毛泽东》,领悟伟人襟怀抱负;《七律·长征》教完后,可让学生学唱民歌《红军十二唱》。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又如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编写情境剧目,即兴编写歌词,并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配合作曲,提高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

四、学习会宁民歌的经典歌词,丰富字、词、句的教学

会宁民歌,语言凝练优美,富于表現力,是教师进行字、词、句教学的良好素材。老师可从民歌中搜集、摘录、整理有教学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在教学时灵活运用。让枯燥乏味的语法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的语法学习变得趣味化,更能提升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在进行短语教学时,从民歌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本课程《会宁民歌赏析选编》中找出“美丽的桃花山,草儿青青、山花儿烂漫”等句子,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切实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会宁民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广阔。除了在教学导入、配乐朗诵、学唱或创作、字词句等方面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在写作和修辞等方面的教学中,有选择性地运用会宁民歌。教师平时应多搜集民歌素材,并对它进行分类、整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教师还应继续深入研究会宁民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创造性地运用会宁民歌,充分挖掘会宁民歌这一宝藏蕴藏的巨大价值,使之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会宁县志编委会.会宁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2]马克房.会宁民歌[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会宁民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718)。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语文教学音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