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及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影响因素
2019-10-08高杏胥梅
高杏 胥梅
摘 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食品的健康和安全问题。然而,一些种植户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而大量的使用农药,尤其在蔬菜种植中的农药残留比较多。为此,相關的工作部门主要分析了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FLC—MS/MS)技术进行农药残留筛选的方式进行分析,选择乙腈进行提取蔬菜样品。此外,选择多种扫描的形式进行科学的扫描,进而完成对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分析。相关的实验和调查结果显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程度和一些因素影响了认证分析。调查表明,一些农户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方面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了解的比较少,因为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工作。
关键词:农药残留检测;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农产品
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出口和创造外汇储备,但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农药残留污染影响食品安全。现阶段。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动了许多政策和规定来约束农药残留问题。我国的已经登记在册的针对农业生长的农药有三百多种,但是农业部进行监测的药物只有五十多种,许多农药在没有经过检测的基础上就进行农业生产,不仅影响蔬菜的质量,更加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建立完整和有效的农药快速筛查方式非常的重要。和传统的农药残留筛选方式相比较,进行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即更加快速、更加简单、更加灵敏等,同时能够实现对残留指标的多项检测。
一、当前检测方法以及新型检测方法的加入
现阶段,通过技术提升的手段,我国已经成功的研制出多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如色谱和质谱等分离分析技术。这些技术中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技术优点明显,不仅具有较高的分离度和高通过量,同时灵敏度高和使用广泛等。该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重要和使用范围广的检测技术。此外,超快速液相色谱 (UFLC)是一种全新的农药残留量分析检测技术,该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填充的颗粒比较小,同时能够实现较高的分辨率,在缩短时间的同时提高分析的通量。
二、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农产品的加工越来越精细,从某种意义上将,想要食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产业链比较长,此外,由于新增食品关联的基础型链条相继出现,因而食品的安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我国是重要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国不仅是引领者,同时能够将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共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的一些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还有提升的空间,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研究。所以,笔者做了科学的调查工作,即问卷调查,通过对一千多份问卷的调查可以知道结果,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一些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三、加强农民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为了提升农民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认知性,应该加强农民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可塑性。可塑性就是指农户在生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对农药和生产中的一些相关的细节进行追溯和回访。此外,还应该重视对产品销售渠道的追溯,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奠定基础。在一般的情况下,大型企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方式很容易被追溯。此外,一些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有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在销售的过程中较为零散,因为对农产品的可追溯性比较难。在农产品销售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外保障的支持,同时外包装也能够保证在销售过程中的产品的质量。详细的产品信息是重要的质量展示和产品标识,其也是进行追溯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知道,农民在进行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比较愿意为产品加上详细的标识和包装的人数有百分之二十三,而赞成进行简单包装的农民占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七的农民不赞成包装。这个结果表明,一些农民在销售过程中不重视农产品外包装的质量,同时缺少品牌意识,因此,需要加强农民的农产品可追溯意思。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的相继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该问题。因为消费者的关注使农产品的安全话题比较敏感,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对农产品质量认识的提升,同时也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该充分了解和分析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为提升农户的安全意识奠定基础,同时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郑姝宁,赵文,张国,,姚周麟.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蔬菜中176种 农 药的残留量[J].色谱 ,2013,31(1).
[2]周艳波,翟 印礼,董鸿鹏 .农户对质量安全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 107户农户的调查[J]..农机化研究,2008(3).
[3]冯忠泽,李庆江.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