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教学体验点滴

2019-10-08杨棕云

课外语文·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联想迁移文言文教学

【摘要】文言文长期以来都是教师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文言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学工作中比较滞后的模块。结合中考题、个人的教学体验,从“文”“言”交相辉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巧用联想和想象,助力学生文言文鉴赏;迁移字词释义,乐学文言文三个角度,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文言文閱读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言”交相辉映;联想;想象;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2018年我省的中考题文言文部分既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其中断句题和最后一题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得分点低。文言文断句不只是借助虚词、句式、句子结构成分,还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最后一题(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5分)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而解答这道考题的关键是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抓住关键句,然后简洁明了地进行概括。在答题时主要的得分点是:甲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乙文则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告诉读者董源的画适合远观,近观不行,之后再用《落照图》举例进行说明。而学生答题正确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有关。

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依然是传统的串讲法唱主角。教师逐字逐句逐段串讲,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花了大量时间,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这一步骤时,只剩下三五钟,简单带过,有时时间紧干脆省略,整个过程缺乏对文章精美语句的剖析和理解,根本没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读懂文本,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久而久之,学生烦了,怕了,教学效率低。

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品评鉴赏能力。

一、让“文”“言”交相辉映,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文言文不仅富有较多的文言知识,其文化内涵也较为丰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掌握文言文知识,又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究。文言取舍,应根据学情,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地孤立翻译课文文本。面对学生不愿深究的文言文,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学智慧,让学生轻松地与古人隔空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核舟记》基于本文教学重点,在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后,我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核舟雕刻了哪些人和物(人有东坡、鲁直、佛印;物有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对联、篆文)。如此丰富的内容竟然容纳在(“计其长曾不盈寸”)体积如此微小的核桃之上,由此可见雕刻这个核舟的人——王叔远,真是一位高人!(奇巧人)但是“奇巧”不仅表现在内容多上,还表现在所刻的人和物动作、情态非常逼真。找出相关的句子词语做批注。(“珠可历历数也”“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这样设计,既欣赏王叔远的雕刻之美,又品味魏学洢的文章之美,让“文”与“言”交相辉映。当下,基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开展文言文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共识。在教学中实现这三者的统一,于语文而言,每一篇经典的文言文都可以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挑战。文言文学文,探言,究意,在品味“文”的过程中融合“言”的积累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做到文言兼顾,让学生在不断涵泳中理解文章的含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巧用联想和想象,助力学生文言文鉴赏

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寥寥数字,短短的章句却表达出无穷的韵味、思想。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从炼字、名句、主题、意境的层面进行训练,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山水小品文,文章字词并不难理解,我通过“联想和想象,助力学生古文鉴赏”,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认为最富表现力的一个字或词,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想象的画面与大家分享。同学反馈时,适时点拨:“沉鳞竞跃 ”“沉鳞”的意思,修辞借代,“竞”指争着,鱼儿争着跳出水面,想干啥呢?学生七嘴八舌: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想看欲颓的夕日,入云的高峰,见底的清流……“夕日欲颓”,理解“颓”的意思,想象画面:夕阳涨着红红的脸蛋,像喝醉酒一样,恋恋不舍地将余晖洒在江面上,她舍不得竞跃的沉鳞,入云的高峰……这个环节从多角度感知文字,在辨析文意的同时,领会山水记游作品的内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方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分享成果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迁移字词释义,乐学文言文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成语、俗语,这对于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文词汇,具有很大程度的推进作用。在这些常用的成语以及俗语当中,其实有很多都是保有着与古汉语词语相同的意义,而我们教师可以从这些成语、俗语来进一步迁移至文言文教学,与文言文教学进行比较学习,例如,由“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可以联系到成语“茂林修竹”;“临表涕零”中的“涕”,可以联系至“痛哭流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成语、俗语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这样两者相互印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此外,在针对文言文字词的特殊用法的学习时,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就可以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苦”“劳”“饿”“乱”“动”等几个词是使动用法之后,联系学生熟悉的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丰衣足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既来之,则安之”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串联知识点的能力,熟记已有知识的同时,加深新知识的学习,扩大词汇量的学习范围。

简而言之,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从多方面着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让文言文绽放其应有的底蕴光芒。

参考文献

[1]吕昌林,戚德茂.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例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

[2]张传书.例谈文言文教学词语品读法[J].语文建设,2017(20).

作者简介:杨棕云,1977年生,福建连城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联想迁移文言文教学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