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角下少儿广播节目发展的机遇与出路

2019-10-08刘姗姗张帅

中国广播 2019年8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音频

刘姗姗 张帅

【摘要】本文从政策支持与行业重视、受众群体与教育市场需求等方面切入,提出少儿广播节目在媒体融合视角下应以变应变,力图通过精准传播、多媒联动、完善传播机制等方式,提升少儿广播节目影响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 少儿广播  音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当下,媒体融合时代已然来临,广播业拥抱互联网的步伐日益加快,少儿广播节目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亦在积极探索。新时代的少儿广播节目既需适应收听场景的特质变化,又应遵循少儿受众的心理规律,如此才能在变局之中把握机遇,突出重围,更好完成立德育人的文化使命。

一、少儿广播节目的发展困局

(一)定位模糊,受众画像不明

节目定位源自节目创作者对目标受众需求的整体把握,从而在节目价值观的设计实施上加以考量。学界关于少儿广播节目的受众范围出现了不一而足的理解。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少儿即7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另外也有指“12岁以上的青少年,他们由于心智相对成熟、喜爱音乐和追星的特点,决定了对声音媒体的痴迷”。①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少儿家长也应归纳其中,家长往往是少儿聆听资讯的把关人,少儿接收节目往往需要先经家长的预判和选择。以上各种说法皆有其依据,造成了如今少儿广播看起来是专业类节目,实质上定位往往不甚清晰的局面。

(二)形式单一,内容乏善可陈

当前,我国少儿广播节目的架构形式大多遵循着板块模式,其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类:播讲故事、科普知识、播放音乐、竞答问题等,主持人多以“哥哥”或“姐姐”身份出现。相较于传统广播电台的播出节目,网络上少儿音频节目的形式与内容则显得丰富与细致,除去常规的讲故事和读课文外,还开设有国学连载、习惯养成计划、儿童生活纪实等,社交、情商培养、性教育等领域也有所涉及。这类网络节目的主持人在称谓上较为多元,“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角色意识有所体现,同时他们还常常化身为亲子训练营和家长共读会的线上社群管理员。两相对照,少儿广播节目从形式到内容亟待改变。

(三)传播受限,影响力度渐弱

从一般的作息时间和行动规律可知,孩子常常是一早便出门,下午回家后又逢电视卡通片热播,因此,少儿广播节目的黄金播出点基本为较晚时段。广播因其天然的线性局限,无法满足受众点播的愿望,固定频率、固定时间所形成的“约会意识”已然被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大大消解。例如,日常间隙手机端的各类应用程序,可以随时播放儿童节目;开车途中有“随车听”一类的智能硬件,可以满足孩子上下学的收听需求;居家场所内有日渐普及的智能音箱,更可以吸引未成年人的好奇天性。其他种种媒介在使用性能上的及时便捷自不必说,节目形态的丰富多彩亦是吸引人的关键。由此可见,收听的诸多场景已经让传统少儿广播失去了魅力,影响力随之减退。

二、少儿广播节目的时代机遇

(一)政策支持,行业重视

2016年6月14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工作座谈会,专门就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展开讨论,足见其受重视程度。为扶持少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总局设立了“少儿节目精品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又进行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少儿节目评选”。少儿广播节目在国家层面得到高度关注。

(二)受众有需,教育为要

“中国目前0~14岁少年儿童数量超过2.2亿,在国家鼓励生二孩政策的引导下,未来数年少儿人口数量还会有明显上升。”②不难想象,少儿群体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少儿广播节目受众基数增长的基础。在教育市场俨然成为生活刚需的当下,广播產业的价值得以极大释放。与电视、网络节目相比,只闻其声的广播节目始终是让孩子解放双眼双手、抒发想象力的优选。

(三)技术革新,专业可贵

技术与人的关系在今天被不断讨论,技术变革为公民发声的赋权使得媒体格局发生巨变,少儿节目亦不例外,这对传统广播看似是一种冲击,却也是内容再造的机遇,毕竟在专业内容的生产上专业媒体仍占有优势。少儿广播的专业技能并非一日之功,非专业制作与电台出品的节目水准依旧存在差距。

三、媒体融合视角下少儿广播节目的对策分析

(一)立足精准传播,细分潜在受众

正如前文所述,少儿广播节目的受众群体有所争议。在此,笔者以为应秉持“整体把握、局部细分”的制作理念。从肩负教育使命的文化作品来看,少儿广播节目面向的未必只是少儿,家长与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亦在听众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此为“整体把握”。与此同时,少儿群体作为微观的组成部分,需要细分与明确每一档节目的受众需求。因为少儿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智力与心理特征不尽相同,必然需要相应的产品予以对应,此为“局部细分”。以“喜马拉雅FM”为例,儿童频道的年龄谱系被化为如下标签:全年龄段、孕期、0~2岁、3~6岁、7~10岁、11~14岁。再如“蜻蜓FM”中“儿童”一栏中有0~3岁、3~6岁、6~9岁、9~12岁、男宝宝、女宝宝、家长几类。在制作节目时,要充分思考少儿年龄段的问题,针对多样需求对症下药,互联网移动少儿广播节目的年龄划分即为先河,细分受众年龄段,实现精准传播,是节目的出路之一。

(二)追求尽善尽美,丰富节目内容

少儿广播节目的内容在移动端呈现出“类别”和“场景”两种分化。以“喜马拉雅FM”为例,儿童频道的类别有以下标签:儿童文学、百科知识、少儿音乐、少儿影视、学前英语、学科教育、少儿国学、儿童教育、少儿艺术、父母教育、健康等。在“蜻蜓FM”的儿童类别中,则有儿歌、童话、绘本、卡通、主播、教育、国学、英语、百科、胎教、牛津、小说、中外经典、育儿、美声图书馆等内容。再如手机微信平台“凯叔讲故事”,其主攻方向是故事类,故事领域内细分为科普故事、国学经典、文学名著、奇幻冒险、民间传说和绘本故事。在“场景”概念中,“喜马拉雅FM”有以下场景可供选择:睡前、起床、深度学习、随时听、带孩子;“凯叔讲故事”中有凯叔叫早、亲子时光、自我认知、性格养成、情绪管理、性教育、社交能力、生命教育、入园引导等。少儿广播节目可从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中汲取灵感,以完善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创作上精品偏少。特别是能够持续多年、影响一代又一代未成年人的品牌栏目、节目少之又少。二是引导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价值观引导方面主动性不强,轻松娱乐的多、直面问题的少,传授知识的多、培养综合素质和塑造品德的少。③

(三)借鉴他山之石,扩充制作形式

在节目样态上,少儿广播节目需要跳出原有的故事节目思维,形成故事、诗歌、新闻、科普、纪实、亲子互动、特别报道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综合体。同时,以身边的生活故事和问题引起关注,以求得听众的共鸣。少儿广播节目在主持人定位上也应追求多层次发展,一方面是角色年龄段的丰富,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乃至爷爷奶奶皆是可做尝试的范畴;另一方面是知识专业化的体现,主持人要在语言表达上向儿童教育专家的身份迈进。少儿广播节目在节目时长上,要结合节目内容的类型和互联网时代听众的收听习惯,将不同的类型节目对应于不同的时间体量。研究表明,以单集节目为统计标准,诗歌诵读节目时长在1分钟左右较好,儿歌节目和科普问答时长在2分钟左右,广播剧在5分钟以内,一般故事在5~15分钟左右,特别故事在10~20分钟左右。

(四)争取多媒联动,完善传播机制

媒介融合使得少儿广播节目得以“上网”,听众在收听时间和地点上大大解放,即时与互动机制也给节目方提供了民情表达的渠道。少儿广播节目要扩大传播影响力,就应乘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搭上媒体融合的快车,在各大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设置收听端口。少儿广播节目也应多倾听受众的呼声,了解受众的需要和痛点,拒绝闭门造车式的节目制作理念。在节目内容和数量层出不穷的今天,若要使节目独树一帜,就需要精准的节目定位、精细的受众选择、有趣有料的内容创造和专业的资讯传递,做到精准判断,不断深耕。

同时,少儿广播节目在线上发展之余,也应实地走进校园,与各中小学的广播站达成线下合作,结合各校特色和本地学生需求推出相關节目,充分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并让节目在校园的课余时间播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互动性和参与度。

四、结语

在外在的媒体生态变化下,少儿广播节目内在的定位、内容与形式尚无法与之适度匹配,故一度出现颓势,但因其天然的内容价值与时代机遇,仍存在着难以替代的发展空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少儿广播节目依然大有可为。从网络少儿节目的探索和发展中得到启示,少儿广播节目应深耕节目定位、内容、形式与传播的各个局部,使其加入媒体融合的浪潮中。

注释

①李林、李艳芬:《做青少年听众的知心伙伴——省级少儿广播的发展》,《中国广播》,2009年第11期。

②孙向彤:《移动互联时代少儿广播节目的垂直化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6期。

③田进:《在全国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2016/7/11/art_185_31255.html.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本文编辑:林玉明)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音频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台内音频响度控制方式
音频处理器的调试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