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转型中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建

2019-10-08李伟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基本准则重建大学生

摘要: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改变,然而大学生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某种程度上的道德信仰危机。本文从大学生网络技术研发、道德伦理行为两个角度推出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基本准则,进而以道德责任、道德意识、道德心理、伦理法规等方面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信仰;基本准则;重建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是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流道德意识和道德内容的滑坡和迷失,体现在大学生道德伦理行为失范,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规范日常的道德行为。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对道德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然而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形式,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里往往忽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进而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水平及人格特点的关注与重视。高校在学生评价体系中主要还是通过考试成绩划定,在道德素质上往往流于形式,只要该生不违法乱纪,最终的德育考评成绩一般都是优秀,这种考评体系不利于学生道德伦理系统化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所以,高校应该把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美德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是全球教育者共同重视的问题。只有基本道德伦理教育的发展才能够使人们在运用所学的智慧和技术训练的同时具备责任感,而为全人类造福。”[1]

第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技术缺乏严格的监管。当前,网络游戏和各种快捷软件在青年學生中盛行,网络技术开发者因利益所趋开发一些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或是道德判断模糊的网络产品,让学生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善恶、是非不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研发者将自身对社会的不满、抱怨、偏见以及不道德的思想、观点带入到所开发的产品中,让学生们在使用中无道德约束力、产生一些极端思想和群体极端主义等问题;有些不道德的研发者抓住青年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需要,甚至开发出垃圾甚至是黄色、有毒的网络产品,侵犯学生的思想和灵魂,让一些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进而走向堕落。高校对于网络产品和网络行为缺少严格的监管,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第三、大学生对道德伦理行为缺乏自我约束。自古以来孔孟儒学思想崇尚仁义之道,孔子贵仁,又主张“复礼”,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成为仁者又必须节之以礼,故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言行是“仁”与“礼”的完美统一。孟子在孔子贵仁的思想基础上突出了“义”,“义”即指做当为之事,区别当为不当为,不做羞恶行为,提出了以仁、义、礼、智四德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一个人有怎样的道德层次就会表现出怎样的道德礼仪修养,注重礼仪、规范言行向来是我们的道德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转型期新时代的知识群体,对道德修养的内容应该了解不少,但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与网络虚拟生活统一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知道,道德修养强调“慎独”,它要求人们在一个人独处、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也要一丝不苟地自觉做合乎道德的事[2]。大学生在这里更应该自觉遵循孟子的义利观,要做到仁义就必须去利怀义,做到去利怀义就必须要有“智”,要去学习,学会辨别,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头脑,遇到任何事情要有正确的认知,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建

青年学生是高校校园的主体,作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应当强化其责任意识,规范其伦理道德行为,这需要高校老师们进行教育、引导和规范。大学生道德伦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针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和成长特点,综合运用教育、宣传、行政、法治等各种手段,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需要形成合力,从而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社会转型期要对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重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观念,强化意识形态主旋律。大学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建设,是要唤醒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其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责任,增强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部分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的言行有绝对的自由,然而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欠佳、自律性较弱、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等因素,对其行为的后果常常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造成个别学生无意之举,却造成严重后果。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大学生,首先要增强自己在时间、空间中的责任意识。应当严格自律、平等互助、相互友爱、积极履行承诺,这既体现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也能维护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要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集思维、创造与服务一体的软件,利用校园网络大力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讲话精神,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伦理行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高校应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思路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做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特别是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诱导。同时,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心理调适。一些青年学生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社会脱节,这说明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挫折,严重的甚至产生一些心理疾病,长期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和关爱,转而在网络中寻找精神慰籍和心理安慰。所以,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其心理调适已经迫在眉睫。道德心理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之上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而伦理道德的心理调适的重点在于情感培养和意志磨砺。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认知对于他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十分重要,这种心理感受浅层的是个体情感的体验,深层的则是个体的意志形成。高校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联合校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解除烦恼,保持健康心理。积极开展举办心理班会、专家讲座,宣传普及青年心理健康常识,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加自控能力。

第三、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的维护机制,监管大学生网络行为。建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与隐私权的道德规范。从大学生社会群体的道德要求出发,除了要发展网络行为的技术监督系统,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加以监督和制约,形成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行为的技术他律机制。还要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在网上信息发布与传递过程中,及时批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最终落实网络道德建设的保障环节,建立相应的道德维护机制。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本质上仍是现实社会的反映。人类仍然是行为活动的主体,因此就像治理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以保证网络道德规范的切实执行。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就必须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的、可查的对应关系,使每个个体行为者必须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一些不健康、对社会危害大的信息进行堵截、删除,查找制造这些信息的人,并追究他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力.为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年——伦理道德国际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6 (5):45-47.

[2]曾钊新等.德性的心灵奥秘—道德心理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论社会转型中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TJZ21703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伟(1986-)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基本准则重建大学生
“科技评估基本准则”摘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大学生之歌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积极推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贯彻落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