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生态环境研究

2019-10-08石诗姜晓璇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

石诗 姜晓璇

摘要:文化多样性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所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理应成为我们担当的责任,在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制约着我们的翻译行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而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指导我们翻译实践和翻译行为,更好地维护文化多样性,实现不同文化之间跨文化沟通。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翻译理论

一、文化及文化多样性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便逐渐开始形成文化,文化这一概念似乎囊括一切,感觉捉摸不透。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更是视角不一,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直以来,文化在很多人的表述中,都呈现为静态的意象或状态,岂不知文化同样也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以意识、行为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然后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这说明文化对于各个国家各个名族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众多国家和民族组成的。众所周知,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存在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必然。我们世界上有着不同的文化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存在着多样的地理环境,而生活中在这些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适应他们的各自的环境,认识甚至征服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同各自生存的自然环境长期的斗争中而形成的。因此总的来说,人类文化是不同区域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合。

二、翻译及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翻译生态环境

既然我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世界需要文化多样性,那么我们就理所当然的要采取措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毫无疑问,翻译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者理应担当此重任。在这一点上,曾经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指出,翻译有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而文化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这表明翻译不仅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促进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作用。那么翻译本身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的联系呢?他们又是如何互动的呢?

翻译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因为翻译过程就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的过程就是跨语言转换活动,也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性不可避免存在文化障碍。翻译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文化障碍问题,这也就是翻译的核心价值所在。著名学者程章灿就指出,这是一个翻译的时代,在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见到翻译的身影,网络技术更进一步将“地球村”中的众声喧哗以“同声传译”般的速度传送到我们的耳鼓。新思维和新知识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着翻译我们进入的是一个不断融入新元素的世界。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翻译不同民族相互沟通理解。翻译能够用一种民族的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翻译,实现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障碍,让一个民族通过本国语言能够了解另一个民族文化。正因为不同文化之间障碍的客观存在,所以翻译就有存在和需求的价值,翻译应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消除文化壁垒,为实现文化交流互通担当责任。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由有许许多多事物组成,每个事物都在这一系统中产生、发展,处于不断地演化当中,都有其自己时间上的历史,时间是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着的;同时在这一系统中,每个事物都处于多维空间性之中,在这样时空交叉中就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也即是文化多样性的现状。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也同样不能回到此前的状态,所以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文化多样性,翻译也就有了自己赖以存在的整体生态系统,它由众多文化因素组成。对于翻译生态系统来说,是由相關双语语言文化各种要素组成并自行运作的。生态翻译理论探讨了翻译赖以存在的环境,大的方面讲就是指存在的所有文化的集合体,小的方面讲就仅仅是指涉及翻译双语的具体各个要素小环境。从文化多样性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综观和描述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活动、翻译标准,这和以往国内外关于翻译的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以新的研究范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和翻译生态系统重新定义。

然而,长期以来在西方翻译主流界,由于他们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处于世界强势地位,他们中许多人抱有民族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其实质就是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存在,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持有偏见,这反映在翻译中,往往体现在他们采取的翻译手段和策略上,比如他们译出时“存异”,采取异化的手法;译入时“求同”,采取归化的手法。这种翻译策略带有某种殖民主义的色彩,这是同我们倡导的文化多样化和翻译为文化多样化服务的本质背道而驰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面对这种不尊重文化多样性翻译策略,歧视弱小文化,甚至是扼杀弱势文化的文化霸权翻译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在翻译中只采用“归化”与“异化”是不能实现翻译为文化多样性服务的功能的,说明翻译工作者没有真正认识到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事实,作为翻译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在文化多样环境下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就如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一样,多样性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客观,我们要以神圣且负责任的态度看待翻译工作,在翻译工作中,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性,要以包容开放客观的态度对待,才能完成我们肩负的翻译使命,才能让不同文化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推动文化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由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理论把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根据翻译生态学的理论,这里翻译主体指翻译活动中相关的所有生命体,比如编辑、读者、原文作者、译者、出版商、赞助人等等;外界环境则指翻译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环境。翻译生态环境包括三层次,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国家制度、语言政策、翻译政策等国家层面;中观环境指科技翻译或文学翻译或法律翻译等等居中的翻译策略;而微观环境是具体翻译所在的直接因素构成的环境。不管是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环境,这些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属于某个文化的范畴,多样的文化构成了多样的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就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结果。

总之,在文化多样性现状下,各种文化环境系统的总和构成翻译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翻译处于核心地位,系统各要素都对翻译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影响和制约。研究翻译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就是研究翻译和构成翻译生态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剖析他们自己的相互作用机理,深入研究他们逻辑关系,用新范式审视翻译、研究翻译,找到解读和诠释翻译新方法。

三、生态翻译理论是文化多样性现状下指导我们翻译行为的基本理论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借用达尔文提出的自然界生态理论映射翻译及翻译生态环境,就像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会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机制一样,翻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也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找到这些制约规律,揭示翻译现象本质和规律,就是生态翻译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翻译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包括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国家历史与经济现状等等,所以,对于影响翻译过程的种种外界因素,一方面我们必须研究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等诸要素,同时也要分析译者教育、成长、心理等内部环境要素,更要从研究翻译过程中所处的精神环境和物资环境的互相关联中发现翻译有何独特的规律,因此,就这一点上来说,翻译也可以看成是一门交叉科学,因为它涉及到了自然、经济、文化、政治、心理教育等等学科,而这些因素统统集中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只有归纳、整理、分析这些因素与翻译的关系,找到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翻译的范式,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对译者的重要作用,生态翻译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借用达尔文生物理论来解释翻译过程,用新视角新范式把翻译解读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而翻译的语境也从原来的狭义范畴扩大到广义范畴,谓之为“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译语呈现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是由读者、作者、委托者、出版者、译评者及语言、文化、交际、社会等互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这些因素在翻译环境中互相关联的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生态翻译学把翻译过程被描述为由译者为主的适应与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与选择交替发生;译者适应的同时又要做出选择,适应当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当中也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

生态翻译理论是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对翻译的研究,“鉴于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积淀,而人类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成为生态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生态学对其他各学科具有整合、系统化的意义,生态取向同时也起着综合各学科的作用。这样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翻译学对与翻译相关学科的各个学科整合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以生态学作为研究翻译的理论来源基础,成为一种与国内外迄今为止完全不同视角的翻译研究。围绕与翻译有关的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的相关研究,生态翻译学对各学科围绕翻译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即对在构成翻译生态环境状况下以何种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进行了充分研究,而最终把翻译本体映射到生态学之中用生态范式对翻译进行研究,以此构建翻译生态系统。以这个翻译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重新解读翻译行为方式、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翻译给出了生态学视角的定义与解读,即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跨文化信息转换就是达到两种文化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包容,互相传递,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甚至消化掉另一种文化。我们宗旨是,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弥补文化之间的鸿沟,传播不同文化价值,让多种文化共存,让承载不同文化的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互相分享多元文化下的生态环境,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不管文化强弱,国家大小,民族发展先进或落后,都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包容,也只有翻译才能实现各文化共同繁荣。运用生态翻译理论的翻译策略,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社会时刻体现着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我们要主动地采取措施保护文化多样性,而翻译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以及各民族文化特色维护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下,生态翻译理论应该成为指导我们翻译行为的一种有效理论,实践表明这一翻译理论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章灿.读许钧《翻译论》[N]南京大学报(南苑副刊),2004年11月20日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年06期.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釋[M]北京:商务应书馆,2013.

[5]胡庚申 刘爱华.新的定位,新的发掘-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到《生态翻译学》[J].翻译界,2016年01期

[6]《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宣言,2001年11月

[7]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年04期

[8]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年9月

[9]于瑮.文化多样性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7期.

[10]朱以青.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J].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09期.

[11]周树春.中国的世界梦和人类文明的转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6年重点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为: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生态环境研究,项目编号:16D032;湖北工业大学校级科研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为:生态(绿色)工业理念背景下科技文本翻译的生态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17SW0307;本文同时获得201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

作者简介:石诗,男,湖北钟祥人,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陕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文化多样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网络自制剧及其文化多样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