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空心村整治问题研究
2019-10-08段玉孙丽娜
段玉 孙丽娜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加之村庄规划中土地使用不合理,进一步造成农村空心化。本文通过抽样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哈尔滨市阿城区空心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空心村的成因及其影响,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空心村治理建议,以期为空心村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空心村;整治建议;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025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a large number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rural labor force swarmed into the city,leading to the shortage of rural labor force,coupled with the unreasonable land use in the village planning,further hollowing out the countryside.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llow village in Acheng District of Harbin City by means of sampling questionnaire,analyzed the causes and influences of hollow village,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governance of hollow vill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governance of hollow villag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hollow village;suggestion;Heilongjiang Province
空心村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农村变迁的外在表现。空心化不是空间形式的简单变化,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元素逐渐向城市的偏移[1]。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关于未来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安排[2]。村庄振兴是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空心村整治是一项重要任务,对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韩国在解决空心村问题方面更具代表性。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的“新村运动”引发了强烈的轰动,并希望通过这场运动,使韩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正轨[3]。1969年,学者托达罗也提出了城乡差距主要来自不可调和的收入水平和再分配的观点,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公平分配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4]。
我国学者薛力[5]以江苏省为例,指出非农化发展、规划管理落后、原始村庄格局和土地产出效率低下是造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不同地区应区别对待,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人口城市化、加强村庄内涵发展等。陈家喜等[6]认为,农村空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衰落的总体情况和真实写照,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政策创新,实现农村空心化的整治目标。
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尽管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农村空心化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状况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阿城区内2个典型村庄为代表进行走访调查,借此探讨阿城区不同区位的村庄中居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变化状况;了解样本村庄土地资源的用途及分布,并分析其利用现状;寻找阻碍村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或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哈尔滨市阿城区空心村情况调查
1.1 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城镇群东南方位的20 km处,总面积达2 445 km2。阿城区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四季分明,是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5 ℃,1月平均气温-17.2 ℃,7月平均气温20.8 ℃,历年无霜期长达142 d;全年风力多集中在春、秋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降雨量529 mm,雨季多集中在7—8月,冬季常有暴雪天气[7]。2006年,阿城区由县转区,经济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市中心周边村庄出现空心化。
1.2 典型村落选取
本研究以阿城区政府为中心,分别沿哈红公路与牌路大街选择了近似分布在一条对角线上的2个村落——白城村与太平村。太平村共有5 860位居民,村域面积1 133.33 hm2,距离阿城区政府约4.9 km;白城村共有6 512位居民,村域面积达2 333.33 hm2,距阿城区政府约7 km。这2个样本村落的居民人数合理、地理位置近似符合直线分布,该样本的选取既能很好地体现出区位要素的差异性,还为调查分析研究提供了便利。
1.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共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一份为村干部情况调查问卷,另一份为村民情况调查问卷。关于村干部情况的调查问卷,增添了村土地利用情况、土地确权及流转进行是否有效、交通改善对村庄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户举家外出的占比等内容。在村民情况调查问卷中,涉及了年龄、受教育水平、性别结构、外出务工情况、收入水平、家庭耕地和宅基地闲置情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等问题。
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研究依照2个不同村落的人口数按比例印发调查问卷,经过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其中,太平村56份,包括2份村干部情况调查问卷;白城75份,包括3份村干部情况调查问卷。
1.4.1 性别比例。由图1可以看出,2个村落的男女比例均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状态。随着村庄离区政府距离的增加,男女比例差距逐渐增大,男性占比逐渐减少。由此本次研究可以得出,村庄的区位条件会影响村内人口的性别比例,区位条件越优越,男女比例越接近1∶1。
1.4.2 年龄结构。2个代表村落的人口年龄结构如图2所示。分析可知,村内大部分为留守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多数进城务工。人口比例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1.4.3 村民的外出务工情况及收入水平。由表1可知,该村含有务工人员家庭的占比为83.97%,家庭中常年有固定青壮年劳动力的仅占13.74%,由图3可以看出,村民的月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月平均收入越高。大多数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土地耕作及外出务工,但因学历因素而受限,仅能从事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行业。
1.4.4 土地利用状况。由图4可以看出,研究区2个村落村土地利用均以耕地为主,其次为村民住宅用地,第二产业发展均属于落后状态。道路系统不完善,不利于村庄经济发展。公共设施基础用地占比较小,服务设施不健全,村民生活不便利。
2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2.1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2.1.1 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城乡发展差异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农村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尽管农民有宅基地与承包地作为基本保障[8],但是由于集体土地不能市场化,所以依靠土地只能勉强保底,不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近年来,市场情况波动很大,无法提前预测,导致农作物的不合理种植,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力和就业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继续扩大[9]。城市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生活环境对农民极具吸引力,促使其离开家乡去城市寻找工作。城市的自然优势和城市化进程这两大主要原因削弱了农村对优质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且这种情况正在逐年深化。
2.1.2 农村发展缺乏动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低下是农村发展势头不足的主要原因[10]。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剩余劳动力往往是无法高效从事生产的老人和儿童,无法承担较重的农业生产活动,因而导致土地经营情况越来越糟,村庄经济逐渐衰落。其次,与城镇相比,农村经济和交通的落后导致了高质量人力资本的不断流出,阻碍了大学生村官的引入,由于缺乏人才领导,农村发展更加困难[11]。
2.1.3 个人观念转变,对美好生活诉求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繁荣刺激了农村居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渴望,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其中青年劳动力最为突出。与生活在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农村相比,这一群体更满足于都市现代化的生活,并且更想通过努力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久而久之,造成农村人口急速减少,使得农村逐渐失去了发展的主干力量[12],农业生产丧失了潜在的优质劳动力,进而凸显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2.2 空心化产生的影响
2.2.1 农村人口结构“畸形化”,村庄发展缺乏人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空心化”现象逐年加剧。在外出打工的热潮下,大量人口外迁造成农村人口密度逐渐减少且减少的主要为村内青年劳动力,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等问题随之出现,村民年龄两极化,农村呈现空心化。村庄中缺乏有效生产力,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人问津,发展美丽乡村力不从心[13]。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缺乏领头和具有超前性理念的人才。与城市的发展相比较,农村市场规模相对狭小且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指导,有些地方市场分布过多、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空壳市场”的出现;有些地方农村市场建设严重不足,常伴随有沿街买卖、占道为市等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导致市场参与主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等[14]。
2.2.2 “一户多宅”现象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城市迁移,农村原住宅废弃、空置或半空置,同时对住房的需求又导致大量土地被占为城市建设用地,造成“一户多宅”现象出现,使得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大量的耕地被占用,也为公共设施的配给增加了成本[15-17]。目前,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管理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量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导致耕地被废弃,农业集约化难以推进。
2.2.3 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不利于生产生活。“空心村”的形成、空心化程度的加深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日益简陋。村内空置的房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危险房屋,存在安全隐患[18]。许多农村地区在村庄外部建设新房,但进入村内随处可见残墙断壁,废弃的房屋被村民用于圈养牲畜,但无人进行粪便、饲料的处理工作,村内环境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同时,大量的空房空院给村庄规划带来了困难,基础设施也难以按规划实施,如道路网、给排水系统等,使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貌的工作举步维艰。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滞后,村民生产生活不便利,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 空心村整治建议
3.1 吸引人才或培育新型农民,整改生产主体
随着农村自治组织的不断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人文社会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和降低部分成本的福利,以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吸引本地乡贤回乡创业和外来企业投资。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就业培训、成人教育等,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管理技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19-20]。重点培育大型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专家教学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源和更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服务技能培训,探索建立专业农民合作社制度。通过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丰富农村人力资源储备[21],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本。
3.2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健全审批制度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黑龙江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规定,村民建造住宅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坚决依照“一户一宅”的政策指导,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空闲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等。明确宅基地产权,改进流转机制,为农村宅基地顺利流转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对于“一户多宅”、获批新的宅基地后的旧址房屋、村民户口移出本村庄时遗留的闲置宅基地等必须按时拆除,或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将其转让,转让费归集体所有,并用于村庄规划和治理[22]。使用耕地的宅基地面积最多不超过125 m2,使用其他土地的不超过140 m2,山区条件的不超过160 m2。对于新建的超过宅基地法定标准的房屋,应依法收回,且给予警告或罚款处分。
农村住宅用地的审批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批准,先由农户个人向村委会完成申请,再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委会进行讨论研究决定后再上报土地部门,最终批准结果由村委会予以公布。在村民提出宅基地申请后,相关人员必须到现场查验申请人、新住宅用地规划等是否符合标准;依法批准后,应进行现场测量和勘察;房屋建成后,有必要实地查看土地使用面积是否符合批准标准[23]。宅基地的批准必须遵守“符合条件,确实需要”的原则,坚决制止“以罚代批”行为,严格按照“先规划,后批地”的政策执行;对于未经批准强行建房的情况,必须严格依法处理。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自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与村之间的交通网络基本搭建完成,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用水、用电等问题也基本解决,但是很多设施的标准还较低,依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24]。为了吸引人才来农村,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村内的生活环境,统筹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5],加大农村休闲和娱乐设施以及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要保证初始设计、资金支持、中期监督和后期验收,真正实现从“配齐”到“配好”的转变,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口集聚程度。
4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J].社会学研究,2004(4):11-12.
[4] USDA.Supply and service cooperative historical statistics[J].Farm Mark-eting,2006(7):18-19.
[5]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6] 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103-106.
[7] 王晓丹.不同区位条件下的空心村特征对比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8):28-31.
[8] 梁丹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下转第263页)
(上接第261页)
[9] 雷振东.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421-424.
[10] 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1(3):47-52.
[11] 王晓荣.农村基层党组织边缘化及其权威重建[J].理论探索,2014(5):13-17.
[12] 屈均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5):58-63.
[13] 戴攸峥,易文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治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6(5):65-70.
[14] 吕文广.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村长远发展[J].甘肃行政学院报,2010(3):93-98.
[15] 陈玉福,孙虎,刘彦随.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J].地理学报,2010,65(6):727-735.
[16] 彭小云.江华“空心村”调查[J].国土资源导刊,2012(7):26-28.
[17] 张明媚.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及其意义[J].农业经济,2016(10):66-67.
[18] 李铮.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97-99.
[19] 刘国良.谨防部分农村“空洞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3(12):43-44.
[20] 董雪.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及其趋势研究[J].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21] 付建龙,王春娣.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证调查分析及法制完善考量[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6):100-102.
[22] 庞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治理“空心村”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67-69.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A/OL].[2019-04-01].https://house.focus.cn/zixun/bbc941c234d5ba69.html.
[24] 李中,詹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空洞化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0(7):28-29.
[25] 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