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电影在中国电影学派建构过程中的轨迹

2019-10-08梁阿龙

声屏世界 2019年7期

梁阿龙

摘要:在中国电影史上,以上海代表的海派电影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介绍了我国电影史上早期上海电影的萌芽及特征,并分析了上海电影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状况及特点,从中可以管窥海派电影在我国电影学派构建过程中的简单轨迹。

关键词:中国电影业  海派电影 电影学派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为了坚定我国的文化自信,需要积极推动电影的深化改革,努力使创新型电影保持发展状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非常重要。

早期电影

自从电影进入中国就在上海生根发芽,中国上海就成了海派电影的发源地,很多外国商人在上海的休闲娱乐场所播放电影。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喜爱电影,就有商人在繁华的地方建造电影院,通过放映电影来谋取利益。越来越多的商人都参加了这样的行业,也促进了电影业的发展,电影院的装饰越来越豪华,设施也越来越先进。电影院通过播放不同国家的影片,来丰富现代艺术,丰富市民的娱乐生活,成为人民的娱乐方式,推动电影产业走向繁荣。

中国人开始尝试电影是从我国第一家照相馆发源的,老板是在日本学习照相的任景丰。在北京开设的这家照相馆生意相当火爆,但是老板另辟蹊径想出了新的招式,买来了电影基础设备,并请来闻名一时的京剧老生在照相馆中拍摄表演片段。在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任景丰也成为了中国电影第一人。后来任景丰又继续为一些名角儿拍摄一些片段,最后在戏园中进行放映。可以说,中国最初是通过戏曲片来尝试电影的实践,这是一个极富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件,也预示着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电影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电影停滞了一段时间,尽管也有外国人不断尝试拍摄,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成绩。随后国人开始拍摄了一些简单故事的短片,如《难夫难妻》,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故事片的开端。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包办婚姻的故事,演员都是曾经表演过话剧的人,编导自己对电影也不甚了解,导致影片拍摄方式和舞台剧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将摄像机放置一个地方进行固定拍摄。虽然这部影片拍摄方法十分陈旧,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时,有人在香港拍摄了《庄子试妻》,该影片是根据庄子故事改编而成,它是中国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影片。这是中国电影生产的开始阶段,虽然这时电影生产既不连续、质量不符合拍摄标准,产量也不高,但在此期间我国拍出了讲述鸦片毒害的影片——《黑籍冤魂》,后来陆续拍摄了长故事影片。这预示着中国影片开始得到真正发展。

中国电影真正形成体系是在长故事拍摄之后,上海成为了中国早期电影拍摄场地和发布市场。上海是我国受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影响比较典型的城市,电影发展的条件不同于其他地方。上海的商业贸易较为发达,这为电影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促使着电影走向繁荣。那时,很多电影企业是几个人合作投资共同拍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影在初始阶段资金缺乏的状况。电影企业为了谋利迎合部分市民爱好而拍摄一些商业气息较浓的影片,造成了一部分人追随外国商业影片的风格,这些电影脱离了真正的生活气息。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务印书馆在旧中国出版机构中有重要地位,1917年就开始经营电影,后来又专门成立“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拍摄一些故事片、纪录片和教育片。“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拍摄电影说明我国电影人是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开展的。他们在拍摄中坚持严谨的态度,代表作品有《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这两部戏曲片是为梅兰芳拍摄的,拍摄技巧较高,较之同时期其他电影水平有相当大的进步。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镜头是根据无声电影改进的,在原有京剧戏曲的基础上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预示着我国电影拍摄是借鉴戏曲等传统文化,并结合电影表现手法做出的一次全新尝试,是我国电影业发展过程中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在当时,一些人对电影拍摄进行投资从而了解电影,这直接促使了我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如张石川是旧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一名开拓者,他造就了很多明星,也成就了很多企业,使得电影明星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些电影公司由此产生,慢慢出现很多小投资公司,从而形成了电影产业的辉煌时代。这些投资商特色各异,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他们陆续在各地建立起摄影场地以便拍摄,或是通过出租摄影场地来获取利益。其中,有个叫罗明佑的资本家较为典型,他成立电影公司垄断了很多地方的电影生产和发行,拥有自己的电影院和摄影场地,获益颇丰。在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公司具有重要意义,为电影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也促使了中国电影在艺术上不断取得进步。

1928年,多家电影公司联合形成了联华影业公司。该公司先后拍摄了以揭露官场黑暗主题的影片《故都春梦》,恋爱题材的影片《恋爱与义务》,批判封建思想、倡导自由恋爱的影片《野花闲草》。1932年,该公司上映了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提侵略题材的影片《共赴国难》,这部故事片呼吁中华民族抗战到底,为抗日救亡提供了精神支持。同年,还上映了有左翼思想的影片《三个摩登女性》,后来《都市的早晨》《天明》也进入观众的视线。1936年,影片出现了新的题材。《渔光曲》《狼山喋血记》的上映,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电影在选材上大胆创新,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吸取国外电影中较好的技术,充分显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影文艺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有电影发展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电影厂,这为电影创作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然而,一些影片的出现在特殊时期引发了部分争议甚至还遭到了批判。这些冲击改变了一些海派影人的拍摄理念,很多海派电影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停止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迟滞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然而,也有一些电影在主题上、艺术上有新的突破,为了体现革命者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理想而奋斗的影片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铁窗烈火》等。这段时期各种类型的电影应运而生,展现了我国海派影人在电影创作上追求艺术、追求新意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发展更是迅猛,海派影人开始吸收一些新思想,开始注重电影美学,电影的艺术性在文化变迁中得到凸显。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我国电影焕发新的活力,电影事业在市场经济中接受挑战并砥砺前行,在多元化文化激荡中不断进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的影片《小街》《张家少奶奶》反映市民感情生活的故事,昭示了我国电影开放的气质,引领了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更具有创新性,出现了一批令观众耳目一新的电影。这些电影准确表现人物的内心,彰显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气质。如《黄土地》运用厚重的美学向观众表达中国社会的历史渊源,探求中华民族的内心形象。

在世纪之交,贺岁片《甲方乙方》代表了我国幽默喜剧电影新样式的出现,促进了商业影片的市场竞争,我国的电影市场进一步繁荣。

进入新世纪以来,《英雄》等的出现昭示了我國的商业大片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我国电影业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电影创作力稳步提升,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不断增强,电影业逐步进入繁荣阶段。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栏目责编:杨 刚

参考文献:1.程 功,田硕:《“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与批评大型学术会议综述》,《当代电影》,2018(9) 。

2.周 斌:《“上海电影研究”主持人寄语》,《电影新作》,2018(4) 。

3.何汝云:《 民国时期迪士尼跨文化传播与上海城市文化(1930-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4.曹丙燕:《消费时代的“人”与“城”——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