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高概念科幻片的中国化
2019-10-08易飘
易飘
摘要:高概念科幻片是以高概念生产模式为基础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在2019年刷爆了话题度的科幻片尝试之作,运用高概念的商业电影模式,注入了中国特色,专注于电影的简洁叙事、视觉奇观及营销勾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关键词:《流浪地球》 高概念 科幻电影 中国化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尝试之作,非热门IP、无名导、无大牌明星,却成为2019年春节档的最大黑马,高居票房排行榜首位。《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是一部成功注入了中国特色的高概念科幻片。
何为高概念科幻片
高概念科幻片是以高概念生产模式为基础的科学幻想电影,是以科技为支撑,用独特、简洁、流畅的叙事和高度的视觉冲击力及符合人物特征的明星讲述超能力、人工智能、外星、克隆人等元素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科幻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其本身的科技幻想因素使它能够很好地和高概念模式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商业效应。那些缺少高度视觉奇观和以大场面为卖点、叙事晦涩、混乱或先锋性色彩浓重、采用现代主义结构手法的科幻片不能称为高概念科幻片。如早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及后來的《合成人》,情节跳跃的《长江七号》《逆时营救》及多时空、多视角的《猴子》《海市蜃楼》《蝴蝶效应》等。
《流浪地球》的成功之处
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the book)。这部电影虽然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科幻世界,但仍是在讲述一个寻找家园、拯救家园的现实主义的主题。这迎合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家和土地的依恋:流浪地球——带着自己的家园一起流浪,这种依恋之情,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时间导入是中国人熟悉的春节,两条时间线的重合无疑是导演的有意安排。春节这个最具中国特质的文化符号及红色福字、街头舞师、麻将、上海等场景地标,都令观众备感亲切。在投影机的光线聚焦下,里面的人走出来,外面的人走进去,两个空间的人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特殊时间点重合了。太空站的刘培强为国离家,十年来心念回家团圆,最后为家国牺牲;地球上的刘启,从离家——救家——归家——卫家,传承了父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人类的英雄,成为了和父亲一样的英雄。电影使用双线叙事,以父子身份将地球和太空站两条线结合在一起,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最终又以父子协力将两条线化为一个目标结束。这种父子之间的精神人格和使命传承根植于中国的血脉文化。
具有中国美学风格的视觉奇观(the look)。《流浪地球》的成功,离不开它呈现的真实的中国式视觉奇观。在视觉文化的当下,图像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爱看文字。影院的巨幕及环形结构使得人们从单一的视觉体验变为全方位的知觉体验,好莱坞大片的成功之处便是带来视觉快感的娴熟技艺及始终追求观众最大的视觉满足。这种由特效制作搭建的未来的地球景观及宇宙空间,将漫无目的的想象力凝合成了可观的现实图像,观众通过眼球便可以投射这个超现实世界,虚拟成就了自由和真实的完美结合,满足自己的幻想,从而产生一种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快感。正如詹姆逊所言,在这个无中心、零散化、去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人们沉浸于数字影像对眼球的快速抓取中,从一个图像跳到另一个图像。对《流浪地球》而言,高度的视觉冲击是吸引观众,获得市场的关键。电影将大部分投资花在制作上,运用了大量的模型和特效。负责实体特效的MDI团队,经历超支重组等困难,为影片制作了“数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装,如片中出现的外骨骼、步枪、无人机遥控器、火石、气囊球、休眠舱、60多斤的宇航服等”,以求获得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这些模型大多是符合中国式的美学风格。如此,便避免了国外特效团队虽优于国内特效,但因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水土不服的现象,如《长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阿修罗》等,虽然画面逼真、制作精细,但更多呈现出的是西方特质,造成了一种不真实的“动画片”式视图。而《流浪地球》大胆采用了中国的特效团队,运用符合中国审美的苏联式的重工业美学风格,呈现的是中国式的城市建筑、中国式的自然风光,上万座行星发动机的雄壮、壮丽的冰封之城(上海、北京)、浩瀚神秘的太空景象、科技化的地下城、木星点燃后冲击地面的绚丽奇观……这些大场面都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符合中国观众的视觉审美。这是中国电影工业技术上的一个里程碑。这表明了,随着工业技术的提高,中国电影工业化也不再遥不可及。
注入国产科幻梦的的情怀营销(the hook)。高概念从诞生起便是以市场为中心,追求最大程度的可营销性。在消费主义语境下,作为消费者的观众是主宰市场的上帝,是投资者提高票房的关键。
一是公映预热。《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冷门”的科幻片,其成绩离不开高概念模式的勾连营销:将观众视为客户,从电影启动到发行及上映期间都在销售自己的作品。《流浪地球》在启动之时,便选择科幻片作为中国电影类型片的突破,顶着中国第一硬科幻的名头,从拍摄之初它便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无论成功与否,《流浪地球》都在2019年的春节档及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剧本原著选择“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作品,一方面是故事质量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看中了是首获“科幻诺贝尔”的刘慈欣在科幻界的名声和号召力。以刘慈欣作品影视化为噱头,吸引了大批科幻迷及电影爱好者。
二是多媒体平台联合营销。《流浪地球》以《战狼2》后大获成功的吴京挽救科幻电影尝试之作为情怀营销,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的密集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上映后大量网民通过自媒体形式,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自来水式的推荐,为影片营造了良好的口碑。在影片票房逆袭后,片方又以制作阶段遭遇撤资差点夭折,幸得吴京出钱出力,上映又遭遇强大对手的阻击为宣传点,将其包装为“国产科幻的艰难之路”。通过这些故事,这场电影完全成为了中国人“科幻电影梦”的希望之光,每个人不是在为名利奔波,而是为了中国人的科幻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种宛如好莱坞孤胆英雄传奇的曲折故事将营销推向了爆点,也将这部电影背后的意义上升到了国家情怀。
《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内容为王:从流量为王转向创意中心。这部科幻片以不知名的导演+不知名的演员和团队+冷门的故事,历经数年撑起一个了大导演都不敢轻易触碰的影片类型——科幻。它的成功,实际上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启示:在现在IP大热的当下,应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
IP最初的火热在于其故事的新颖独特,相较于传统的剧本创作,IP能够赋予电影行业更多新概念。大量资本的涌入导致了IP的泛滥,大量IP被购买,影视内容同质化,由最开始的内容取胜转向了流量为王。投资人为了获得更可靠的回报,不敢冒险启用原创作品,迷信四大成功模式,花大价钱去购买大IP、任用大导演、大牌明星、聘請国外的特效团队花费巨资制作大场面,密集营销,却无法忠实原著。他们只是购买了这部小说的流量,披上IP小说的外衣叙述一个新的故事。这种结果只会是不伦不类,既丧失了原著本身的精神内涵也压制了原创的发挥,如《盗墓笔记》《九层妖塔》般惹怒粉丝。
《流浪地球》实质上是一次“冷IP”的改编之作,主创人员没有盲目跟风,选择热门的古装、玄幻题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市场占有率小、更为冒险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知名度不如《三体》,但刘慈欣用他的才华构造了恢弘磅礴的末日史诗,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自成一家,这是它成功的基础。而导演郭帆及其团队尽可能地建构小说中描绘的浩瀚世界,从人物到故事细节忠实原著,完美地呈现了小说世界中的末日奇观及荡气回肠的悲壮史诗,获得了良好的收视和口碑。这种IP改编方式,无疑值得电影行业学习。一方面,将目光转向冷IP或传统IP出新意,专注内容制作;另一方面,重视原创,从无到有地构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建立中国元素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科幻电影工业的进步是以国家工业力量的强大为基础,而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也是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力量强大的体现,通过科幻电影能够传播中国文化,展示我国的工业科技实力,树立大国形象。我国的科技取得巨大进步,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其电影工业技术却跟不上国家科技力量的发展,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也满足不了国民对优秀科幻电影的需求。中国不乏想象力丰富的科幻佳作,但缺少相应的电影工业体系。如果一味依赖国外的特效制作,既无法生成符合中国审美的视觉大片,又不利于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将“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科技成果作为科幻电影的现实素材,依托强大的工业力量,建立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工业体系,成立从投资——策划——创作——拍摄——后期——发行——宣传——上映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渐转向编剧中心制,培养电影制作的高端特效人才,打造具有中国美学的视觉风格及中国科幻电影。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1.Justin Wyatt.High Concept: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M].Austin: Texas University Press,1994:22。
2.尹 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当代电影》,2006(3)。
3.李 杰、李 叶:《物理特效 科幻电影的硬核——探访〈流浪地球〉幕后的工业设计小分队》,《设计》,2019(3)。
4.参考《人民日报》:《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601/c64094-2840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