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2019-10-08杜军莲

软件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

摘  要: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核心在于“互动”与“交流”,属于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支持的知识共享虚拟社区。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为高校教师队伍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协同合作的良好平台,研究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寻找到所需的理论观点和相关知识。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与外延,其次,分别从学习机制、动力机制、组织文化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基于协同合作创新的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平台运行模式。

关键词: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合作;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 TP368.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9.04.018

本文著录格式:杜军莲.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 软件,2019,40(4):8890

【Abstract】: The core of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nternet lies i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belongs to a knowledge-sharing virtual community 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Network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provides good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to share knowledg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Researchers can find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related knowledge needed in network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at any time and anywhere.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network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Secondly, it discusses operation mode of network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platfor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eply from aspect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mechanism.

【Key words】: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nternet; Teacher staff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学术研究近年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交叉性、多元性特点,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更倾向于采用实时便捷的学术交流模式来对某一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而秉承“开放存取”原则的网络虚拟学术社区恰好能够符合科研人员的要求[1]。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核心在于“互动”与“交流”,属于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支持的知识共享虚拟社区[2-3]。相对于线下学术交流载体而言,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具有效率性、交互性、及时性等多重特点,研究者

不会受到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空间限制等约束,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寻找到所需的理论观点和相关知识,而且还会随着加入到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者数量日益增多,无论是知识交流质量,还是知识交流数量均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无疑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协同合作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4]。本文就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研究者协同合作创新机制进行研究。

1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与外延

1.1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

首先,网络虚拟学术社区是社区范畴,既具有社区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社区的特殊性特點。一般性是指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全部的参与人员都是在相同兴趣爱好的驱动之下而开展的交流与互动活动;特殊性是指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人员所交流的学术内容并非只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或数据,而是属于知识层次“象牙尖”的学术性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创新性[5]。由此可见,在理解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时务必要侧重于三点:第一,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人员在开展实时交流互动时的媒介是否是计算机;第二,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人员在开展实时交流互动时的内容是否是学术性知识;第三,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人员的主体力量是否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从目前来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信息获取平台都相继出现,但并非均具有网络虚拟学术社区性质。基于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来看,一些学术信息获取平台只能让用户获取所需文献,但难以获取知识[6]。

1.2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外延

科研人员若要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实现协同合作创新,那么就要需在多个层面(机制层、信息层、技术层等)进行有序协同,信息层、技术层的形态与结构均会受到机制层的直接影响,本文侧重于协同合作创新机制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形态角度而言,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形态通常有2种,分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人与内容之间的相互沟通。前者的实现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后者则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共享过程。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网络虚拟学术社区[7]。

2  基于协同合作创新的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平台运行模式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协同合作创新机制的实现,那么往往需要实现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等之间的协同支持,利用知识重组与交流沟通等多种方式来最终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协同合作,基于协同合作创新的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平台运行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1  构建学习机制

协同合作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对最佳匹配要素进行“搜索”,并且适当地予以优化组合,最终达到“1+1”远远大于2的效果。对于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科研人员而言,在面对新兴的协同合作创新理念时往往需要面对2大问题,即:为什么要协同合作创新?如何协同合作创新?其实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内部,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对于协同合作创新保持三不原则(不支持、不关心、不理解),或者对于协同合作创新的意义保持一定程度的认可,但驱动力仍然不是社会责任、内生需要等要素,只是简单地将协同合作创新视为一种资源获取的新渠道[8]。网络虚拟学术社区是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更易于引入网络式、开放式、系统式的协同合作创新模式。若要让科研人员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协同合作创新系统中,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务必要大力宣传协同合作创新理念,并且线上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学习课程,科研人员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协同合作创新。

2.2  构建动力机制

不同的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往往会在价值理念、思维模式、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其参与到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协同合作创新工作的主要动力在于价值追求和价值定位,利益取向尤为关键。协同合作创新往往源自于不同科研人员对于同一目标的诉求,但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波动不确定性与自组织性,那么就需要在满足利益兴趣点的基础上形成契约信任。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协同合作创新的动机通常包括微观个体行为动机与中观组织行为动机2个层面[9]。其中,中观组织行为动机主要包括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平台或领导者的协同创新意识、品格魅力,以及出台的激励制度等;微观个体行为动机则是科研人员自行对比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协同合作创新中成本与收益是否适宜,成本更多的是指时间成本,而收益则包括直接收益(资金收益等)与间接性收益(同行肯定、社会关系收益、名誉等)。若要切实促进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的协同合作创新,那么就需要由内力因素(微观个体行为动机)逐渐延伸或者渗透到外力因素(中观组织行为动机),进而形成“由内而外”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2.3  构建组织文化机制

无论是知识的增值,还是知识的创造,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科研活动的协同合作创新是由内在人格特征(社会责任行为、自愿行为的部分)所决定的,因此,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科研究者协同合作创新中最为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人的融合,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能够对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产生信任感、归属感,构建组织文化机制无疑极为重要。“软组织文化”方面,既要注意调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精神、价值观念等,又要重视研究者的个体需求,进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目标共同体;“硬组织文化”方面,既要注意同时兼顾个体与整体收益,又要考虑到知识产权的妥善分配、合理保护及知识共享,进而形成具有契约关系的利益共同体。

2.4  构建信息公开机制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研究者往往来自于不同的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各自都有着相应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仪器等。在协同合作创新视角下来推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资源的开放共享,无疑对于提高外部资源与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之间的协同增效,以及提高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平台资源的使用效率均意义重大。通过构建信息公开机制,能够将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的身份界限进行打破,能够为科研人员的协同合作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还有利于网络虚拟学术社区展现出资源优势,进而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协同创新要素加入到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

2.5  构建联合攻关机制

网络虚拟学术社区若要实现知识增值、知识创造、知识共享,那么就需要构建联合攻关机制,并且是通过松散型的“关系契约”联合方式来建立起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任关系。众所周知,关系强度与信任关系既相互抑制,又相互促進,科研人员之间的异质性并非只是文化距离与组织距离,更多的还是知识距离、关系距离、目标距离。由此可见,建立基于目标认同感的信任度是构建联合攻关机制的基础,即:为了能够更好地让联合攻关机制保持持续性与连贯性,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科研人员往往会选择知识距离、关系距离、目标距离相对较小的合作伙伴。

2.6  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了科研工作的“三性”(科研路径的不确定性、科研方式的随意性、科研灵感的瞬间性)。有鉴于此,在协同合作创新视角下,网络虚拟学术社区更要对这些不确定性予以正视,为科技人员提供更加宽容的环境、更加稳定的支撑和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国家教育部在对高校科技评价工作教学改革时提出了“开放评价”、“分类评价”等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有鉴于此,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教师及科研人员协同合作创新评价机制的基础就在于区别对待,其核心就在于“创新贡献”和“创新质量”。研究者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无论是参与协同合作创新,还是牵头协同合作创新,均应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协同合作创新评价机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构建完毕,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起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研究者的协同合作意愿,网络虚拟学术社区还可设立“评价特区”,人性化地评价科研人员。

3  结语

总之,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为高校教师队伍和其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协同合作的良好平台,务必要创新网络虚拟学术社区中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合作机制,推动网络虚拟学术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Hazel H, Graham F. Creation collaboration to generate knowledge capital and in recreation;Motivating online comm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4, 24(3): 235-246.

[2] Wasko M M, Fraja S. It is what one does; Why people participant and help others in electronic cop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29(2): 155-173.

[3] Chiu Chao-Min, Hsu Meng-Hsiang, Wang Eric T C.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6, 42(3): 1872-1888.

[4] Chen Chih-Jou, Hung Shiu-Wan. To give or to receives 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8, 47(4): 226-236.

[5] 周军杰, 左美云.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因分析——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分析模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4(9): 23-27.

[6] 常亚平, 邱媛媛, 阎俊, 等.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对首购意愿的作用机理研究[J]. 管理科學, 2011, 24(2): 74-84.

[7] 靳萍, 彭述娟, 应永铭. 自由探索与学术交流互动机理的探索性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8, 22(1): 141-148.

[8] Harrington D L, Li Xiandong.Spinning an academic web community: Measuring marketing effectivenes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6, 27(3): 199-207.

[9] 雷雪, 焦玉英, 陆泉, 等. 基于社会认知论的Wiki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 19(2): 30-34.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党管人才创新机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创新机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