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一砖一瓦中聆听生命的乐章

2019-10-08槑槑

小演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技艺工匠建筑

槑槑

如果将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那么中国古建筑便是“凝固的古典音乐”。飞檐斗拱的亭台楼阁、恢宏壮丽的宫殿、清雅幽静的园林、古老质朴的民居……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古建筑共同演奏起一首气势磅礴的古典乐曲。今天,让我们轻轻触摸那些历史光影中的砖瓦梁柱,静心聆听这首余味悠长的古建之歌。

北京故宫:朱甍碧瓦中的“八大件”

故宫大修现场没有巨大的吊车,也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只有穿梭在木架间的工匠师傅,他们搭木、挖瓦、上漆、彩绘,进行着最原始的手工劳作,大修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遵循几百年前的传统。

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在中国古建营造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包括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搭材作、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工种,这种工艺不仅保持了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

木作  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主要指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构造体系,紫禁城宫殿主要采用抬梁式构造。大木作的构建规格多样,大部分都要预先加工制作,再运到现场组装,所有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十分牢固。小木作主要负责室内外装修,即那些制作精美的落地花罩和隔扇门窗。

瓦作  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金砖铺地。金砖并非由黄金制成,它属于钦工物料,民间不得使用,明清时主要产自苏州,通常铺在等級较高的殿宇内,由于其质地坚硬,敲击时有金属之声,且制作程序复杂,价值堪比黄金,所以史称“金砖”。

石作  主要指建筑石构件部分的施工,如台明、地面、桥体、石碑等。

土作  主要包括筑基、筑台、筑墙、制土坯、凿井等土方工程。

搭材作  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目前,传统搭材作中的扎彩棚工艺已基本在建筑业消失,架木搭设也从传统的杉槁、竹槁、连绳换成了铁管、铁扣件,绑搭脚手架、人力吊装被大型起重机械替代。

油漆作  分为地仗和油灰。传统的地仗做法有“一麻五灰”之说,用特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配以线麻或苎布,经过十三道工序而成,对木结构进行修饰与保护。油灰则用地仗搓制而成,通常为红色樟丹,颜色鲜亮均匀。

彩画作  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彩的种类大体分为三种: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无论哪种彩画,其工序基本相似,包括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现不同风貌的彩画,关键就在工匠手上。

裱糊作  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两方面:一是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二是是扎糊各种冥器(又称纸扎)。

工匠手记

2013年10月,我进入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工作,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修缮宝蕴楼,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处存放故宫文物的库房。

古建修缮在动工之前要做勘察测绘、出方案,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榫卯结构组装起来的,有很多隐蔽部位,在没拆开之前,很多信息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工程管理人员在现场根据实际发现的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比如宝蕴楼的咸安门,我们前期测绘时,有根柱子怎么测都比其他的短几厘米,打开屋顶后才知道是因为柱头里面朽坏了。

修缮过程中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打开九天应元雷坛的屋盖,我发现大木结构东西两边的榫卯做法截然不同,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两个工程队在同时施工,各自传承的手艺不同,且互不妥协,这叫“对场作”。这在档案中并无记载,施工前的勘察测绘也不易发现,是我在施工过程中对每根拆解的构件细致测绘后才发现的。

有时候,我在空无一人的大殿里待着,空气仿佛凝固,建筑却像活了过来。建筑虽然不会说话,但其实一直在跟我讲它的历史。我每次发现一个新的信息都特别兴奋,仿佛在对建筑说:我对得起你了,我尽可能地把你记录下来了,以后我写你的报告,就像在写你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  吴伟

苏州园林:诗意栖居之地

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更是东方造园艺术典范。

精美绝伦的苏州古典园林由香山工匠建造而成,苏州香山位于太湖之滨,自古建筑工匠辈出,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

木作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特色,木作匠人先在工场按照图纸加工制作木构件,然后运到现场进行组装,搭建起亭台楼阁的骨骼,园林便有了初步轮廓。

瓦作  木作完成后,瓦作工匠会先铺一层望砖,之后在望砖上再铺设大小青瓦,除此之外,匠人还要塑脊与砌筑戗角。砌筑戗角是一项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作,通常由技艺高超的匠人来完成。戗角砌筑完成后,建筑就有了飘逸的形态。

营造假山  工匠会挑选、打磨合适的石头,然后按照园林的设计,遵照自然巧妙的造型原则,鬼斧神工地营造出丘壑、山川、石洞、奇峰等各种假山景象。

石作  石作部件也是先在工场大概加工好,再运至现场安装并做适当的调整,之后再按照设计图,制作安装园林中的踏步、石桥、磉石、鼓磴、石柱、石桌、石椅等。

漆工  油漆工匠在木作上进行生漆工艺,亭台楼阁木结构上那种板栗色的光洁漆面就是这种工艺的常见效果,此外粉墙黛瓦的漆面效果也出自油漆工匠之手。

植被  苏州园林的植被以不对称、不整形、自然式种植为基本手法,注重与其他造园元素的互相映衬、高低疏密的搭配、品种四季变化之美以及美好寓意的思想寄托。

古代匠人用高超的技艺、辛勤的汗水和追求卓越的匠心为中国留下了一座座园林艺术瑰宝,这些存世园林的意义不仅在于能供世人游赏,更在于为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提供了中国人居精神的风骨。

工匠手记

生长在木作世家,又住在香山一带,我自然从小就受到不少熏陶。小时候觉得园林很好玩,石台、山坡、亭子等各个景点离得很近,小孩子可以很方便地跑来跑去。长大点后,总觉得园林是有一定参照物或参照地的,可就是想不起到底在哪里。后来,父亲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园林的参照地就在香山,比如拙政园的小飞虹桥是借鉴了香山郁舍村的三板桥,跟原来的河道穿树而过的场景十分相似。

十六岁那年,我正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作,砍、刨、锯、凿这四样操作手艺要练习至少三年才能上手,总共一百多样工具样样都得精通。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木头上画好线,把多余的部分砍掉。

2004年,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法双方商定在法国里尔市菲德尔特街歌剧院的主场建造一个仿上海豫园的湖心亭,这也是中国在海外建成的首座可分拆式古典建筑。法方要求不能损坏路面,还要抗震、通电,有残疾人坡道、安全通道,而项目时间只有两个月,难度非常大。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我决定把湖心亭做成砖木结构,地面用混凝土,柱子用槽钢,瓦片用灰塑加上碳纤维,先在国内搭建,再分拆成一块块运往法国拼装。这座亭子不仅在中法文化节开幕时用作主席台,还成了中国代表团表演和品茶的场所。文化节结束后,中方原本要拆除湖心亭,却遭到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对,于是这座建筑就被永久地保留在了里尔原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这让我们感到很自豪。

——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  陆耀祖

吊脚楼:不用铆钉,墙倒屋不倒

吊脚楼是武陵山地区最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可以平地起吊,建在不平坦的山坡上,甚至在河流冲刷形成的滩地上也可以搭建。武陵山区夏季多雨,冬季多雾,空气潮湿,木头起吊的房子可以保持干燥,对于本地人数众多的土家族来说意义重大。

吊脚楼的营造是一项精细的分工过程,需要木工、石作、砖作、瓦作、雕刻等工匠的齐心配合。

春季伐木  在请风水先生看过地形后,工匠与东家商定好尺寸,一般在春季进山伐木,先砍中柱,中柱以长出新苗的杉树为佳,寓意发财招福。

梁木偷量  当地有梁木需偷量的风俗,木材必须是同一杉树根上长出来的两棵中较为旺盛的一棵,寓意东家人丁兴旺。

干燥数月  春天砍回的木材一般要放在露天坝经过几个月的雨水浸泡与阳光曝晒,以防止弯曲、变形和裂缝,还能提高硬度。

弹线构件  料备齐之后,由掌墨师根据测量的尺寸和开间制作所需的柱、枋、梁及彼此衔接的榫口。干栏式建筑以丈、尺、寸、分来计算开间和进深,首先确定堂屋的开间,一般为一丈三八(即4.6米)或一丈五八(约5.3米),尾数必须是吉数“八”。确定房屋的尺寸之后,就要请大小木作凿眼、洗眼,做出柱、枋、梁。

垫脚排扇  构件全部做好后还要安排好每根柱子下的垫脚石,安装排扇就是将中柱、元柱等按照规定的位置串联起来排成扇。

立屋立柱  立屋时将所有的中柱结构拼接好,然后从中间最高者拉起,向两边渐次排出房屋的主体构架。

上梁铺瓦  待柱子立起之后便可上梁铺瓦,一座干栏式建筑的骨架就落成了。此过程中不需要用一钉一铆,完全依靠榫口进行拼接,拼接的不是汉族建筑常见的抬梁式,而是抗震性能更佳的穿斗式,这对于山洪、泥石流频发的山区非常重要,可做到墙倒屋不倒。即使是已经坍塌的吊脚楼,我们常看到外墙的木板都破烂不堪了,但主体的骨架还在,只要稍加修整,又可住人。

工匠手记

一首土家族山歌唱道:“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歌中的“转角楼”是土家民居正屋(座子)与横屋(厢房、楼子)转角处的磨角。如果没有转角楼,正屋和厢房便是分开的,因而转角楼是吊脚楼走向成熟的过渡形态,也是土家族吊脚楼区别于其他民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

转角楼的建造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很难,画脉要求相当准确,两脉相合,长短相同,三边的公母榫合拢要求一寸不差,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不露一丝缝隙,建造工艺非同一般。我就是一个专攻转角楼营造技艺的老木匠,也就是土家族人口中的掌墨师。

修建转角楼,技术上最难的是画墨线、起高干等有关尺寸、位置和形状的精细活,这不仅需要对整栋房子的结构、尺寸、位置、形状了然于胸,还要精准计算和画出部件上凿孔开眼的具体位置和尺寸、方向,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也是考验一个木匠能否成为独当一面的掌墨师的依据。

匠者,以技传承古今。目前,土家族吊脚楼技艺的传承方式仍是师父带徒弟代代相传,因此我希望成立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让这门技艺的传承更热闹些,因为建筑消失、腐朽了不可怕,但若是技艺失传了,就真的找不回了。

——湘西土家族吊腳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彭善尧

地坑院:黄土地上的别样风情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了黄土高原建筑智慧,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

地坑院是渭北高原独特的民居,其建造工艺精巧,颇具匠心。

选址  地坑院选址极其讲究,一般要选在土层厚、水位低、土质坚实且降雨较少的地方。

挖天井  向下挖一个边长二三十米、深八九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深坑,形成露天场院。

掘窑洞  平整坑底,在坑的四壁挖五至十孔窑洞,其中一窑与坑外一斜坡通道相连,这是人们进出的通道。窑口用青砖做一圈砖拱起防护作用,地面砌一层台阶,防止雨水四溅,同时可使院落更加美观。

堆窑头  挖掘出来的泥土直接堆在窑洞背面,经过碌轴反复碾压,形成窑头部位高、窑后和两边低的地势,以利于排水,平时窑背可作为打麦场供碾打摊晒粮食之用。

挖水井  在门洞一侧挖一口拐窑,窑内挖一口深二三十米的水井,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建排水沟  沿天井周围建排水沟,再在天井不起眼的一角挖一个深深的排水井,这样下雨时雨水就会流进深井,渗入地下。

砌女儿墙  在院坑崖顶四周砌筑高三四米的花砖墙,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俗称“女儿墙”,又叫“拦马墙”。地面以下俗称“马面”,马面下用砖砌一滴水檐,形如房檐,俗称“眼眨毛”,以防止雨水流进窑洞。

砌门楼  在坡道与门洞连接处用砖砌门楼,安装上大门,一户地坑院就建成了。

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大多弃窑盖房,居住地坑院的人家也越来越少,现如今,地坑院逐渐成了人们参观旅游之所,人们在地坑院里体会昔日的民居文化,感受往昔的乡土生活。

工匠手记

我从记事起就住在地坑院里,记得四五岁时,父亲每天跟着爷爷出去帮人挖窑洞,有时几天都不回来。我上小学时,哥哥偶尔跟着父亲出工,有时我也被叫去干些运土的小活儿。

建造一个地坑院,选方位是关键环节,其次是造地形,按照阴阳方位决定主窑的位置。之后,我们会根据土地面积大小决定开几孔窑洞,一般是八孔或十二孔,不同宅院内各个窑洞的方位和用处有不同的设置。在所有程序中最难的要数刷窑:一是尺寸不好定,二是弧度容易刷走形,现在能熟练运用这项技能的人不多了。

建造地坑院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尤其是旧房修缮,我就从几米高的梯子上摔下来过,躺在床上休息了半个多月,还有个同事被房顶掉下的大土块砸伤了腿。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住水泥房和楼房,很少开挖新的地坑院,老的地坑院塌了也没人愿意维修。最近,我家附近建了几个地坑院风情旅游景点,时常找我去进行技术指导,我带着几个徒弟参加,报酬不多,我并太在乎,重要的是发挥了我的特长,而且能让徒弟們学习实践,使这门技艺不至于失传。

——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传承人   王四虎

猜你喜欢

技艺工匠建筑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传授技艺
工匠神形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致敬!老工匠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