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能力考查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路径

2019-10-08姚林群封思颖

语文建设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考查写作能力

姚林群 封思颖

写作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高考作文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直接体现了我国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考查要求。本文通过对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作文试题(主要是全国卷)的分析,梳理高考作文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学生写作能力考查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作文教学提供思路。

一、过渡期(1977-1979):缩写与改写为主,注重作文的基础能力

1977年冬天,中断了11年的大学招生考试重新开启。因为时间紧迫,试卷分省市命题。从试题内容看,这一年很多省市的命题思路还没有完全从“十年动乱”的阴影中走出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上海市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北京市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吉林省的“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吉林人民心连心”、黑龙江省的“每当我想起《東方红》”,等等。考虑到是高考恢复第一年以及“十年动乱”对青年学子知识水平的影响,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难度并不大。

1978年,高考开始进入规范化,全国实行统一命题与考试。但无论是1978年还是1979年,高考作文的难度依然相对较小。这两年的作文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即概括材料及句子运用能力。教育部1978年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文章应中心思想明确,实事求是,力求反映客观实际;学会对文章进行裁剪、详写、略写以及划分段落;合理使用标点、词语以及句子。例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只是将提供的阅读材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而1979年的高考作文则是将《第二次考试》一文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无论是对文章进行缩写还是改写,都要求考生总结材料的主要观点并进行梳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这是在“十年动乱”、国民知识水平较低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语文写作的要求,是社会大背景在高考作文中的集中体现。

二、稳定期(1980-1989):实用文体多次出现,关注作文的应用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国民的可阅读书目不断增多,文化知识水平也不断提升。反映在语文课程中,则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980年教育部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突出了写作教学的重点,强调“作文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缩写、改写、扩写、写片段等等”。关于具体的文体写作,则强调记叙、议论以及说明三种文体的熟练掌握。因此,进入80年代后,我国高考作文的试题形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要求考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如读后感、说明文、议论文、书信、简讯等应用文的撰写。例如,1980年和1981年的高考作文分别要求学生就读《画蛋》和《毁树容易种树难》的短文写读后感;1983年的《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而1985年和1989年高考作文则是要求学生就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写一封信。

虽然这一时期高考作文的难度较上一阶段有所加大,但依然是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考查,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民文化知识水平依然较低。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约占60%;1984年人口调查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的总人数约为2.36亿,约占总人口数的23%。因为国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确立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原则。因此,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查具有明确的立意与任务指向,以命题作文和立意明确的材料作文为主,考生无须过多思考,只要按照中心立意进行写作即可。当然,具有明确任务指向的写作限制了考生自主、开放思维的表达,限于对材料中心思想的解读,不能进行多角度的尝试与思考。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押题等情况的发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探索初期(19901-998):大小作文并行,力图全面考查作文能力

进入90年代,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关注。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人文性不能分割。因此,这一时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命题人在高考作文中对作文的试题形式进行了探索,增添了“小作文”的考查方式。

“小作文”与“大作文”并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其中,“小作文”多为记叙性、描写性、说明性文字,要求考生对材料的故事情节或具体细节加以想象,进行作文,或要求对漫画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大作文”则采取联系“小作文”的具体内容或单独给出一个辩题的方式,要求考生进行评析、议论或者进行记叙文的书写。如1995年的高考“小作文”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任选两种鸟类,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段;“大作文”则联系“小作文”的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这一阶段的文章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判断,并条理清晰地表达看法,考生须具备作文的多方面能力。总体来说,不论是“小作文”还是“大作文”,这一时期的文体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题目的呈现大多是以提供材料的方式进行。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反映出对于写作能力考查范围的拓展,通过对多种能力的考查,反映出命题人在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探索。

这一阶段对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使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初步的彰显。但是,材料的中心立意突出,考生在作文时仍需围绕中心立意进行表达。而且“大作文”与“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使考试时间紧张,考生思考问题时容易浮于表面,对于“小作文”中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的题目难以深入思考。当然,在这一时期,并不是每一年都是“大作文”与“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直接采用标题作文的形式,给出命题并限制文体。此种出题方式与“大作文”“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相比,难度较小,并且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导致这一时期作文考查水平不一。

四、探索深入期(1999-2005):以话题作文为主,侧重作文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表达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可阅读资料呈高度增长态势。电子文本的普及、图文信息的兴起、网络语言的流行,人们思想空前解放,开始追求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为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从1999年开始,高考作文取消了大小作文并行的出题方式,冲破了传统的非选择性的命题思路,给予考生尽情发挥的写作空间。这为2000年话题作文的出现作了铺垫,标志着作文考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正式开启了话题作文的时代。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写作方式,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个性化的写作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下,这一时期出现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新的尝试,力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和有创意地表达,如2004年全国卷I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5年全国卷I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表达作为个人情感、看法的真实体现,需要生活实践的积累与感受,创造性的表达正是对生活实践的感悟。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文话题贴近生活,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经验、真实感悟进行写作,感受的独特性是考生个性化与创新性思维表达的源泉。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考生个性化与有创意的表达,“在高考作文的赋分中,讲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的‘发展等级赋分由原来的10分增至20分,在基础等级整体提升的情形下强化了以‘文采和‘创意为重点的发展等级”。

话题作文为考生进行个性化以及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难免存在不足。文体限制虽然较以上几个阶段进一步放宽,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作文的写作仍然是按照出题人所规定的话题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自我表达与发挥。如2001年高考作文所给材料中,明显要求以“诚信”为话题进行写作,不利于考生探究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作文难免落入俗套,不易创新。“这与预设考生思维路径和表达空间的‘命题作文如出一辙,或者说它们是已有‘命题作文在新条件下的变种。因为作文题型的呈现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使考生获得开放性语境才是衡量高考作文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

五、深化期(2006-2018):新材料作文出現,着重作文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高考作文是时代发展的体现。早在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曾指出:“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基于此,在这一阶段写作能力的考查中,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成为重要内容。所谓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通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决策或结论;探究能力强调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形成解释,并解决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辨能力作了进一步强调,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独列出,在必修课程的8个学分中占1.5个学分。而同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也对探究能力层级的发展作了详细说明,认为‘‘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那高考作文又是如何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呢?鉴于话题作文的局限性,2006年的语文高考命题开始了新材料作文的探索。“新材料作文在题目中给出一段材料,但并不给出明确的话题,它的写作要求没有旧材料作文那般‘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旧材料作文对文体有所限定,一般会要求考生写成议论文,新材料则不同,它基本‘文体不限;旧材料作文需要考生引用并复述一遍材料,新材料作文则无需如此;旧材料作文有最佳立意,要求立足整体,而新材料作文立意众多,无须分辨最佳,既可立足整体,也可关注局部。”可以说,新材料作文是对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继承与创新,材料更具开放性,角度更具多样性,在材料内容以及出题形式上呈现出新的面貌,力求为考生的写作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究情境。如2007年全国卷I作文要求考生对漫画细小之处进行观察,并分析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找到写作的关键点,自选角度进行书写。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是找寻漫画背后的寓意,分析、研究、探索的能力不可或缺。

除了对漫画式材料的探索,具有逻辑思辨性与高度带人性的社会热点问题、矛盾情境问题、生活问题等文字式材料在试卷中的出现,对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字式材料阅读所需要的基础阅读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材料中蕴含的问题式情境所需要的灵活应变能力,是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考查的重要方面。如2015年全国卷I作文,女儿打电话举报违反交规的父亲的高度生活化的情景设置,给予考生高度代入感。考生需要运用思辨以及探究能力对材料中女儿和父亲的做法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与判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各方面因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实现了“对观点单一、论证过程格式化、思维高度同质化的‘应试议论文的深刻超越”。

角度的多样性为考生提供了议论的多种渠道,命题形式的创新性能够使考生深入探究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具针对性地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出现。作为一种作文新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为考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写作环境。作文要求的限定性为考生规定了写作方向,深入考查考生解决问题与执行任务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这一系列举措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2017年全国卷I作文就采取要求考生选取两三个“中国关键词”的任务方式,对思辨与探究能力进行了深入考查。关键词的选择,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材料内容的呈现,给予考生高度代入感;同时,作为国家的小主人,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进程……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与任务的具体性紧密结合,真实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与生活能力,这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20世纪高考作文经历了基础写作能力考查、基本写作能力考查与综合写作能力考查三个阶段。由恢复初期的缩写、改写到后期的实用文体写作,由注重写作的工具性发展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写作能力考查趋向全面性的特点,折射出20世纪国民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获取成为易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表达更具个性化。富有个性化和创意的表达成为新世纪初期话题作文的考查重点。20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材料更具开放性,个体意识增强,写作能力考查向注重思辨与探究能力转变。近年来,高考作文“在体现立德树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辨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对考生写作能力的不同要求。作为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在改革新时代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考查也会呈现出新特点。家国情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全球视野的形成、传统文化的理解、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时事政治的见解将是高考作文考查的趋势所在。在此背景之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应有所调整和改革。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考查写作能力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