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2019-10-08王艳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缺失家庭教育策略

王艳红

【摘 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观念发生变化。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了解,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存在很多的误区,导致家庭教育存不少误区。因此,班主任应当对家长进行指导,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的结合。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27-01

许多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我想尽办法,让他上好的学校,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教育,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但是,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得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自己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三心二意。究其原因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健全有关。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下面几点策略。

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我干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许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少比较多鼓励

家长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赛过别人的方面家长不免洋洋得意,不如别人的地方就覺得有些失落,把这种失落和不满直接传达给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智商也是有差异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核心教育思想是:智力分为多种,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强项弱项之分。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按照自然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强项,和谐发展相关的智力水平,以此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詹姆斯教授也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多鼓励孩子是培养孩子的满足感,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方式。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中提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注意满足原则。未达到一个目标而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使学生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都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如此重要,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满足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信。

三、加强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但独生子女的教育缺失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独生”所带来的集体主义缺乏、不懂的关心别人、自理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给新时期的独生子女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养成与家长不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孩子没有“玩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家长应更多地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让孩子在放学后能有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一起玩耍,这种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大人无法理解的快乐。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假期一起去旅游,让孩子增加接触的机会,在旅途中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平时也可以由几组家长共同合作,形成一个孩子们交流的小组,由家长们定期看管,让孩子们在一起接触,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地发育,端正集体主义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孩子确实不易,而作为家长也好,作为班主任也罢,都要站在为孩子未来负责的高度,给孩子细腻理智、持久的爱,经常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跟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解决,使孩子与家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特此声明: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中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1704018)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缺失家庭教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