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产品设计研究

2019-10-08陈彦颖刘玥

创意设计源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中小学生

陈彦颖 刘玥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科学教育普及水平的薄弱点日益显现,科普教育逐渐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了解国内外中小学生急救知识科普教学的现状,对现有科普产品进行分析,总结现有的科普产品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创新设计。在产品的指导下,结合产品特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牢记自救与互救的正确流程。

关键词 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科普产品

引用本文格式  陈彦颖,刘玥.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产品设计研究——以CPR急救知识科普产品设计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9(4):65-7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weak points of the popularization leve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nd scienc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B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xisting popular science products are analyzed, 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ls of popular science products are summarized, and innovative desig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oduct,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 features, the students are taught the correct process of self-help and mutual rescu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First Aid knowledge;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opular science products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各种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存在,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始终伴随着危险。在危险来临时,如果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会得到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70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中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的死亡人数约为54.4万人,居全球之首。[1]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危机发生时,即使患者家属就在他们身边,但家属不知道基本的急救技能,不知道怎么呼救,怎么进行抢救,从而延误抢救时机。急救知识和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训,让处于科普教育启蒙阶段的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2],且学习得越早效果越好。

在中小学生主题科普产品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急救知识中的心肺复苏术(以下简称CPR)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

一、医学知识科普的发展现状

醫学科普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医学活动。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知识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它也是改善公共健康的重要途径。医学是以各种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学;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总称。因此,医学科普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人类掌握的医学科技知识和技能,以及向群众提倡科学的医学概念。虽然人们现在对健康的关注有所加强,积极响应国家科普方针政策,但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改进的空间。[3]

医学科普能促进社会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科学精神的传递,促进疾病的预防与研究。但是现在看来我国公众对医学科普的重视程度较为低下,既缺乏专业的人才,也没有有效的科普产品。专业科普人员的医学科普教育范围较为狭窄,其主要集中于医院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社会大众的科普覆盖。高质量医学科普产品的开发需要设计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和专业人员一起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制作出适合各类人品的科普产品,使其通俗易懂且易于操作,并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因知识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使他们不仅成为急救知识操作的实践者,也成为医学科普的传播者。医学科普事业的进步需要在科普产品方面深入研究,提高用户群体的参与度。同时,医学科普事业需要进入学校等科普教育场所,以中小学生为重点人群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促进全民健康发展。[4]

二、急救的相关知识——以CPR为例

急救是一门科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急救知识和实用技能,只有系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才能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在救援现场,多一个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就会多一点安全保障。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群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相对匮乏,与发达国家平均50%的普及率相比都相差甚远,这大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5]

一般的急救知识是指在创伤或疾病突然发作时,针对普通人(即非专业救援人士)需要掌握的基本急救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心肺复苏术(CPR)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学习与掌握。第二,一般急救。即如何求救、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正确防护自己;内科急症、外科急症、环境突发问题等。

普及急救知识需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在学校教育层面,急救教育要从小抓起,让普及生命安全教育成为更多学校亟须补上的必修课;在社会教育层面,要利用社区宣传示范、移动网络教育等途径,让急救教育走向普及化,走进每一个家庭,使人人学习急救知识,个个掌握自救本领成为可能;在法律制度层面,要以立法的形式强制让急救教育成为必须学习的课程。

本文科普的急救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术的一般程序与体外自动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对于非专业施救者来说,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最重要的是快速、冷静、有条理地拨打急救电话并立即开始相应的急救处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快速除颤,为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初级救护程序。(图1)

三、设计案例:CPR急救知识科普产品设计

以中小学生为目标人群,通过科普产品设计,进行CPR急救知识的推广传播。

(一)现状研究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日本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92%,德国高达80%,法国为40%,然而在中国,这一数据却小于1%。目前,CPR在中国的成功率极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科学CPR和技能培训,而且CPR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不足。面对突发状况时,很多人不知所措,能够参与到现场救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急救知识储备相对匮乏,缺乏相应的急救科普知识纳入中学生的知识普及课程中,并缺乏相应的科普知识辅助学习与训练的产品。目前进行急救知识的主要培训多由当地红十字会、专业的医学科普人员等进行自主安排[6—7],培训对象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参与操作技能的实践并取得一定的培训效果。培训既有传统方式,也有结合现在流行的“互联网+”的形式。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急救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如大学生慕课等),这种新型的培训方式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将急救知识以直观有效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提高了大众对急救知识的关注度。在设想的研究方案中,可以将急救知识的培训和现在的信息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改变以往培训中出现的耗时耗材、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发设计更加适宜中小学生的心肺复苏术的科普游戏,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对科普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急救知识的理解(表1)。[8—10]目前看来,我国对中小学生的心肺复苏培训主要是在2015年版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上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心搏骤停的现场判断、心肺复苏的具体程序等。根据已有的培训方案,开展了关于心肺复苏相关培训的调查与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对患者实施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对于学习急救相关的理论认知的态度远高于真正实施的态度,他们更愿意直接进行徒手胸外按压。[11](表2)笔者结合多方面材料分析后,发现在进行针对以非专业人士为培训对象的课程时,无论是科普内容的难易程度还是课程实践上的操作方式都应该得到简化,以保证培训目标的完成。(表3)所以,对于这次的医学科普来说,选择适宜的科普内容以及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理论与实践才是科普中的重点和根本目标。

CPR急救科普产品设计目标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认识他们在急救知识方面的不足,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急救技能。加强急救知识科普教育力度,造就具有急救意识、科普意识、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用户研究

本文依据课题研究对象,以国家科学普及教育确定的四类重点人群之一的中小学生为主体,最终选取6~15岁之间的中小学生作为科普对象。[12]据相关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60%的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但受众人群较多,培训效果不理想。在实施急救措施过程中,需要以施救者的良好体力作为支撑,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主要包括肺活量水平整体下降和速度素质整体下降两个方面,[13]希望通过此次科普产品设计能够提升这两方面素质。在实际的科普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第一,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育游戏、案例模拟、观看视频或动画以及其他形式的學习,培养学生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激情;第二,科普课程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提供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学生为科普群体。总之,在调研对象得到心肺复苏培训后,可以使调研对象自身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较培训前具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

(三)方案分析

科普产品作为科普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普教育最直观和最生动的表现。本次科普产品的设计主要采用科普游戏的形式,瞄准科学普及这一目标,参与用户可以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互动的方式设计游戏,使用户更好地参与其中,更好地吸引用户进行学习与记忆,在游戏过程中巧妙地发挥教育功能,服务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力求体现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流程。从“我要对用户说什么”这一出发点开始,以心肺复苏术的一般操作流程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为科普内容,应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在沉浸式体验中牢记相应的急救知识。

科普游戏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AED训练模拟器(图2、3),用于训练实施AED步骤,在模拟器上熟练操作后,在实际运用中它能让第一个到现场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正确的除颤治疗,从而尽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产品功能简单易操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开启电源,选择训练模式:先打开电源,通过训练机右侧的按钮来选择预先设置好的训练模式,所选择的模式会通过语音播报有所提示。2.连接电极片:(1)取出训练电极片,检查电极片是否完好;(2)把电极线与电极片连接;(3)把电极片放在图中所示位置;(4)出现语音提示时,确定插头端安全,并执行下一步操作。第二,吹球游戏(图4),用于肺活量训练和急救知识流程的科普学习,训练口腔的功能性与协调性,锻炼呼吸肌及唇部力量,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牢记急救知识。产品功能上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游戏过程中先进行50m短跑或转圈等体育锻炼,然后开始路径游戏。路径游戏的步骤为:玩家将印有科普知识的图解卡片插入游戏盘,再将球放在卡片的起点,根据知识卡上提供的路径将球依次吹入洞中,一旦偏离路径,则需要重新开始。同时,可采用接力、计时等多种方式进行游戏。其中急救知识科普卡片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和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科普卡片将详细的内容图示化、形象化(图5),便于使用者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记忆。

在功能设定时按照年龄划分,以10岁为分界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6~15岁的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分层。小学学生在1到3年级多为6~9岁,4到6年级的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是10~15岁,以此来划分科普产品的适用范围。

1.6~9岁的小学生(1~3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呼救方法和提高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其方法为:拨打紧急电话时,语言准确、清晰,内容详尽。具体如下:(1)地点:尽量详细描述至房门号等;(2)人数:告知伤员的人数;(3)原因:如果知道疾病或伤害的产生原因,要交代说明;(4)症状:明确说明当时病情;(5)咨询:询问或说明现场可以做哪些处理;(6)电话:告知自己的电话号码,以便于联系,对所在地点、电话号码再次进行确认,最后,询问是否可挂断电话,或者等对方先挂断电话。

2.10~15岁的小学生(4~6年级学生)以及中学生应掌握正确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以及CPR的标准流程,具体如下:(1)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在双耳边呼唤;(2)求救:首先高声呼救,接着联系打120 求救,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3)检查及清除呼吸道:从口中将异物和分泌物取出。用一只手尽可能倾斜头推前额,另一只手向上抬起下颚;(4)人工呼吸:查看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 倾听患者的呼吸;用脸颊接近患者的嘴和鼻子,感觉是否有气流;(5)胸外心脏按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正确操作,一般来说,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在CPR急救知识科普产品设计方案的实施中,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的产品,将科普产品与急救游戏进行结合,产生了急救知识科普游戏的产品类型定位。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受教育的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混合式教学策略,将急救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情景模拟、职业体验、互动交流等手段,增加科普的实践性与趣味性,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将产品变得既好玩又实用。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具体的训练器等,增进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希望通过中小学生的学习,把急救意识、急救措施快速而广泛地传递给更多的人。(图6)

结 语

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是提高我国急救体系水平的重要一步,不断研究开发更多类型的科普形式,提高科普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促进我国急救事业的长效发展,从而缩小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文从科普产品设计的视角,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群体,以急救知识为科普内容,探索实现科学普及的新的产品模式。案例中通过对产品类型、目标用户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科普游戏设计。同时,充分发挥已建设的科普基地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结合学生教育需求为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科学普及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与创新,不同于单纯的医学科普或健康科普,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既是对健康观念、意识的教育和改变,也需要影响用户群体的行为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授救命的方法和技能。[15]

参考文献

[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

[2]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节选)[J].科技导报,2016,34(12):2.

[3]朱芳钰 . 医学科普小知识对高中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协会.探索科学 2016 年 5 月学术研讨[D].北京:管理科学和工业工程协会,2016:1.

[4]孙洁.促进全民医学科普教育强力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J].中国科技产业,2018(5):22-23.

[5]袁浩.让急救教育成为全民必修课[N].内蒙古日报(汉),2019-05-27(007).

[6]丛燕,赵澐,冯磊,等.上海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62-165.

[7]林绍鹏,林珮仪,江慧琳,等.广州市中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掌握现状和干预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4):567-569.

[8]李佳,吴瑛,肖倩,等.视频自学与课堂教学对公众心肺复苏技能获得与保持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00-1204.

[9]蒋建萍,李月红,李玉华.微信在心血管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4):77-78.

[10]苏运辉,周晓舟,王日星,等.动画网络互动平台在社区居民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5,22(16):75-78.

[11]陆翠,靳英辉,马雯靖,等.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态度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7):554-557.

[12]邢继民.科技场馆与学校科学教育结合模式的探索// 中国科普研究所.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D].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2018:4.

[13]武杭.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63-65.

[14]邵芳,孙彩萍.中小学生徒手心肺复苏术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6(4):329-330.

[15]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8 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85-400.

陈彦颖 刘玥

中南大學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中小学生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