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富清:隐功埋名背后的初心坚守

2019-10-08余玮

党史纵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张富清野战军

余玮

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他坚守着入党誓言,“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坚决按照入党宣誓去做,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他坚守着人品官德,“如果整天想着自己的事,想着享受,那我这个共产党员就变了,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他的名字叫张富清。

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师“战斗英雄”、军“战斗英雄”、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功臣”……2018年底,湖北省恩施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全县退役军人进行信息采集时,90多岁的张富清才不得不出示了尘封60多年的军功证明,老人的赫赫战功让工作人员愣住了!

即便先进事迹被发现,张富清也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于是别人只好骗他说这是组织的要求,并提醒他把故事讲出来能教育、激励更多人,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更大的贡献,他这才受访。

“我的战功,和那些牺牲的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的贡献相比,差得很远。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现在人还在,生活等各方面都比他们享受得多,我有啥好显摆的?还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一提起牺牲的战友,老人声音颤抖,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用一条腿撑起身体,忍着病痛,讲述平日里并不愿过多回忆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泛黄报功书背后的九死一生

1924年,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汉中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父亲早逝,大哥夭折,母亲拉扯着兄弟姊妹4个孩子艰难度日,他从小就饱尝艰辛,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十五六岁就当了长工。

1948年,张富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战士。“一加入解放军,我就没怕过死”,下定决心“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慢慢地,他发现,连队每次执行任务,敢冲锋、敢硬拼,不犹豫、不躲闪的全是共产党员——他真心钦佩这些“老同志”。

1948年夏,西北野战军发动澄合战役。战斗中,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编第三十六师的第二十八旅第八十二团在陕西澄城以北冯原镇、壶梯山地区构筑许多暗堡,企图负顽抵抗。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死死封锁住我军的进攻线路。第二纵队啃的正是这块硬骨头。

暗堡前,许多战友倒下。“我去炸掉它!”张富清报名参加了突击组。在火力掩护下,迎着“嗤嗤”袭来的子弹,张富清时而匍匐,时而跃进,迂回往前冲,终于将喷着火舌的暗堡端了锅。很快,我军向壶梯山发起总攻,全歼敌第二十八旅第八十二团,致使整编第三十六师防御支撑点坍塌,全师动摇。一怒之下,胡宗南将其师长革职留任,旅长、团长撤职关押。战斗中,张富清的右手臂和胸部被燃烧弹烧伤,但他却笑称为“轻伤”。我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韩城、澄城、合阳。澄合战役宣告胜利,党中央致电祝贺,张富清也荣立一等功。

由于作战勇猛,当年8月,张富清被连队推荐火线入党,入党介绍人是连长李文才、指导员肖友恩。

今天,张富清笑着说自己打仗的秘诀是不怕死:“只想着炸掉它,没感到怕。你越不怕死,说不定真死不了;要是畏畏缩缩,敌人就会把你打死。那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几乎天天在行军打仗,我就是突击队员。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坚决按照入党宣誓去做,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他的许多战功,就来自打突击战,即使自己负伤了也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在令他记忆深刻的永丰战役中,“一夜之间换了3个营长、8个连长”。

那是1948年11月,敌第七十六军南撤至陕西渭南的蒲城县永丰镇以西的石羊地区。在我军追击下,该部主力逃回围寨高而坚固的永丰镇。第七十六军军长李日基将主力布置在永丰镇和附近几个据点,并重兵控制两边高地,形成支撑点。

西北野战军迅速决定,集中第二、第三纵队主力,围攻永丰镇。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敌人凭借高厚坚固的寨墙顽固抵抗,我军发起的总攻一直未能奏效,部队伤亡很大。

位于永丰镇东北角寨墙侧面的两个碉堡,是两处主要火力点。为了炸掉那两个碉堡,确保攻击部队攻击的顺利,11月27日晚,张富清所在的六连决定成立突击组,由张富清任突击组长。

子夜时分,张富清与两名战友携带着步枪、冲锋枪、炸药包和手榴弹跃出坑道,快速抵近寨墙。他们趁着夜色、抠着墙砖缝隙攀上高高的寨墙,张富清第一个跳了下去。

敌人听到动静,围了上来,张富清端起冲锋枪向敌人猛扫。突然,他感觉头被重重地砸了一下,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原来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了过去。这时,他已经顾不得这些,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接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手榴弹和炸药包码在一起,用手一拉,侧身一滚躲开……“轰”的一声,碉堡被炸毁。而他的满口牙齿却被穿云破石般的爆破震松,3颗大牙当场脱落,其余的后来陆续掉光。这个晚上,他共炸毁2座碉堡,缴获2挺机枪、数箱弹药。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带的两名突击组员没能回来,也找不到遗体。张富清深感自责:没把两个战友照顾好,自己还活着,可他们牺牲了,连掩埋一下、立个坟头都做不到……

凌晨3点,冲锋号吹响。拂晓,我军主力部队攻入永丰镇。永丰一战,西北野戰军共歼国民党军第七十六军2.5万余人,俘虏了敌军长李日基,粉碎了胡宗南的军事部署,有力配合了淮海战役,同时也解决了部队粮食问题。

因为作战英勇,张富清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晋升为副排长。由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签发的报功书上说,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此驰报鸿禧”。

张富清入伍后,几乎天天打仗,一直没有给家里写信。因为没有收到过儿子的家书,远在陕西汉中的母亲以为张富清已经牺牲。直到1948年底,一张西北野战军寄来的特等功报功书送到了母亲手里,她才知道儿子不仅活着,还成了战功卓著的英雄。

大山深处成为人生第二个战场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张富清所在团被整编为第二军第五师第十四团。

当年,一野发出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为“解放整个大西北而战斗”。各部队冒风雨,忍饥饿,连续奔袭。“那段日子,除了打仗,没记起在哪个地方停过。”张富清回忆说。此后,他和战友们日以继夜,攻城拔寨,如风卷残云般扫过西北大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决定:“第一野战军必须在1949年冬结束西北解放战争,以便明年进入和平建设,新疆不能例外。”10月1日那天,张富清正跋涉在进军的路上,建国的喜讯还是两天后才听到的。“新中国成立啦!”他和战友们格外高兴,举枪高喊!

“到哈密后,再没打过光脚板。以前,没鞋穿是常事。部分官兵换上黄色的新军装,还有了新棉衣。”张富清说,到了南疆以后全体换装。“吃饭,终于都用上碗了”。在新疆,张富清和战友们拉开“军垦第一犁”。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布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奖章条例》,张富清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已是连级军官的张富清和战友们慷慨激昂,主动请缨参战,从新疆出发马不停蹄赶往北京,又一次准备奔赴战场。在北京整装待发之际,《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他们随即被送往在武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1954年冬,陕西汉中洋县马畅镇双庙村19岁的妇女干部孙玉兰接到部队来信:张富清同志即将从军委在湖北武昌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学毕业,分配工作,等她前去完婚。与张富清同村的孙玉兰此前只在张富清回乡探亲时见过他一次,这位满腔热血的女共青团员,对大她11岁的张富清一见钟情。两人间简单的书信往来,使两颗同样追求进步的心靠得更近。

“我看中他思想纯洁,为人正派。”部队来信后,孙玉兰向身为农会主席的父亲这样说。

在两年速成班期间,张富清在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得分,基本都在4分及以上(5分制)。一天,组织上对张富清说:湖北省恩施地区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支援。张富清本可以选择回原籍工作或留在大城市,可是面对组织的召唤,他好像又回到军令如山的战场。

“部队号召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哪里最困难,我就去哪里。”张富清了解到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他二话没说,便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

孙玉兰原以为,两人在武汉逛一阵子就会回陕西老家。谁知张富清说:组织上让我去恩施,你同我去吧。于是,张富清与孙玉兰长途跋涉了整整一星期,才来到来凤县。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这是恩施最落后的山区,当一对风尘仆仆的新人打开宿舍房门时,发现屋里竟连床板都没有。所有家当就是两人手头的几件行李——军校时用过的一只皮箱、一床铺盖,半路上买的一个脸盆,还有一只慰问团送的搪瓷缸。

到来凤后,张富清用一块红布将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换来的勋章包好,与证书一起装进那只皮箱中,从此封存了那段戎马倥偬的岁月,也封存了那些非凡的战功记忆。他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大山深处,成了张富清选择的人生第二个战场。

在来凤工作的30年时间里,张富清有20多年在农村度过。他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1985年从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工作30年,他从没提过军功,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1960年初夏,不到20天的时间里,陕西汉中老家连续给张富清发了两封电报,一次是因为母亲病危,一次是因为母亲过世。张富清的父亲1932年病故,当时他才8岁。童年艰难困苦的生活,让母亲在他心中的分量异常沉重。然而,那段时间他正在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的培训,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却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

张富清转业到地方工作的30年,正处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家家都为生计发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先后分管过县城的粮油供应、三胡区供销社和卯洞公社船厂、桐油经销等,可以说每个岗位都是“肥缺”,稍微“灵活一点”,至少全家人不会饿肚子。但在小儿子张健全的记忆中,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饥饿。当时由于生活困难,不少干部都会向单位借钱,但张富清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困难,也从未享受过任何困难补贴。

一条腿也要把位置“站正”

2012年,88岁的张富清左腿膝盖脓肿,最后不得已只能截肢。

“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腿却掉了!”张富清心里很伤感,但面对家人却仍然乐观。对于88岁的老人来说,进行截肢手术可不是一件小事。张富清这个倔强老兵表现出的坚毅,让所有人都颇为吃惊。

手术后,张富清决心要站起来,不给人添麻烦。“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伤口刚愈合,他便用一条独腿做支撑,沿着病床移动,后来慢慢扶着墙壁练习走路。凭着惊人的毅力,这位截肢的老兵打赢了人生的这一仗,学会了“走”路。

仅仅一年,张富清就能够拄着助步架自如行走,不仅兑现了陪老伴再去买菜的诺言,还能拿着大勺给老伴炒菜煮饭。他在助步架上安装了一块长条木板,站在灶台前做饭时,他就将自己残缺的左腿放在木板上。他还自己洗澡,有时嫌家人卫生做得不好,他还要再打扫一下。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他们。张富清有4个子女,患病的大女儿与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工;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我经常对儿女说,找工作、找出路不能靠父亲,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要自强不息、自己奋斗。”张富清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那群众对党怎么想?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只有一条腿的张富清,“站”得笔直、挺拔。

2018年11月,建行来凤县支行行长得知张富清因白内障要做手术,叮嘱老人和家属:“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报,还是用个好点的晶体,效果好些。”到了医院,医生也向张富清推荐了7000元以上的几款晶体。没想到老人自己向病友打听,了解到别人用的是3000多元的晶体,立刻“自作主张”,选择了3000多元的晶体。行长问张富清是怎么回事,老人说:“我90多岁了,不能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了,能为国家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吧!”

张富清的家整洁得像军营,箱子里的衣物用打背包的方法整整齐齐地捆着,好像随时准备出发。餐桌,是他用一条凳子加木板拼成的。书桌上,两本翻掉封面的《新华字典》,一本1953年版、一本1979年版,被他用透明胶补了一道又一道。张富清只上过速成中学补习班,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文化成了他工作的“拦路虎”。如何提高文化水平?他买来《新华字典》开始自学,并笑称这是“无声的老师”。几十年下来,老人靠着两本《新华字典》,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著作,阅读《人民日报》等报刊。

離休后,他每天坚持读报,坚持做读书笔记,还将报纸上的重大时事消息和时评做成剪报。午休后阅读《人民日报》,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是他的日常生活。他说:“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要常常学习,检查自己。”让张富清最欣慰的,是自己一家四代有6个党员。

如果不是这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那么老英雄的故事可能依旧会无人知晓。淡泊名利的张富清,其实很富有。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一枚枚军功章镌刻着他的荣耀,他的经历很富有;和平时期,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用共产党人的本色赢得群众信赖,他的精神很富有。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不改本色,张富清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坚守信仰的标杆。

精神富足、生活清淡、追求纯粹——他的名字“富清”,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题图为穿上旧式军装张富清庄严敬礼)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张富清野战军
“老兵”张富清:一辈子冲锋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张富清:不给组织添麻烦
张富清:深藏功与名 淡泊见初心
《深藏功名 坚守初心——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品读张富清的“路”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父亲
东北边防军三个兵团与粟裕的渊源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