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变奏70年
2019-10-08周建道
周建道
生老、建房和娶新,是人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在我的记忆里,70年来,婚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文明。
“水旱汤(汤恩伯)蝗,苦甲四方”。小时候,听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薛腾云说,解放前,女子无才就是德,家长说闺女迟早是人家的人,自然不给念书。“富家一餐饭,穷家半年粮”,大家“家家皆净”,空空如也,肚子都填不饱,除了地主、富农家庭,普通人家哪有钱念书。因而,“门当户对,旗鼓相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十分盛行。青年男女完全没有见面交往的机会,只有通过媒人的介绍。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到结婚那天,才能见到自己的对象,发现有问题,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有心眼小的,甚至一哭二闹三上吊,年纪轻轻丢掉了性命。那时,除了地主家庭婚姻能出乡镇外,大多数穷人家庭婚姻都是临近的村庄乡里乡亲,很多人从生下来到死亡,不能识文断字,出去找不到活,也挣不到钱,还被人捉弄、嘲笑是“睁眼瞎”“乡巴佬”,甚至一辈子没到过县城,没出过乡镇(保甲),活动半径不超过三五十公里。当时,评书《薛家将》《杨家将》《岳飞传》等非常流行,我和小伙伴听了老人的叙述,非常不服气,找他理论:“巾帼英雄樊梨花、穆桂英、刘金定都能自己找对象,获得婚姻幸福,咱村的人咋不管(行),咋不学学薛丁山、杨宗保、小二黑?”薛腾云老人笑笑说:“那是评书演艺,鲤鱼蹦到娃娃怀里——那叫年话(画),一分钱憋倒英雄汉,这过日子,比树叶都稠,你们过过就懂了!”看到老人的态度如此斩钉截铁,我们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地就信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翻了压在人们身上的三座大山,老百姓婚姻自由了。母亲告诉我: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提倡举行革命化的婚礼,没有彩礼,没有婚房,往往是父母在偏房或者临时搭建一间草棚,也就结婚了。“天无云不雨,地无媒无婚”。我的父母就是由热心邻居牵线介绍的,从相亲到结婚,中间经历了2年的时间。婚礼那天,妈妈和平时没有两样,当天参加村里正常劳动,完成村庄的农业劳动任务收工后,由舅舅用借来的自行车送到了爸爸家。“大河没水小河干”,当时乡亲们“吃粮靠返销,生产靠救济”,日子过得都非常困难。但这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奶奶还是千方百计从食品站买了点肉,简简单单招待了舅舅。邻居们知道后也接踵而至,送来一些鸡蛋、面粉、暖瓶、瓷盆等生活用品,表示祝福庆贺。妈妈回忆说,当时没有新衣服,没有仪式,甚至什么都没有想,大家都是一样的。
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入越来越高,婚礼的标准、热闹程度自然也水涨船高。有家才有爱,自然建房成了婚礼的序曲。房屋从开始的砖瓦房,到平顶房,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話”;家具从最初的手工打制的五斗橱、高低柜到知名品牌家具;陪嫁的嫁妆由最初的耕牛、农具,生活用品“三转一响一咔嚓”(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录音机、照相机),升级到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大宗家用电器,富裕的农户还购置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小飞虎箱式小货车、红薯粉碎机等生产工具作为嫁妆,让新人一开始就有个良好的创业生产生活基础。
当时,新人结婚那天,大多数新郎家会请来八抬大轿,在唢呐声中,吹吹打打,将新娘迎回家拜堂。这个时候通常会有一位主婚人(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来担任),主持拜堂仪式,向父母磕头、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一对新人完全按照主婚人的要求来做。然后就是两天的宴席,来做客的亲朋好友除送些礼品外,还在专门挂账的地方送出10至50元不等的礼金。
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了媒人介绍外,村里的致富能手早已通过广播、报纸上的宣传报道有了名气,“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自由恋爱的比例逐渐上升。村里的青年还主动到电台、报社、团组织等举办的交友联谊活动中,结识自己心仪的异性。对新生事物,人们开始是观望、好奇、半信半疑,渐渐地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再后来,乡亲们也兴起了“现代”婚礼之风,接亲不再用轿子,用上了小汽车;主婚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朋、夫妻对拜;由自己家操办,发展到前往酒店举办婚礼,省心省力……我和爱人就是这样步入了婚礼殿堂的。
进入新世纪后,聪明能干、秀外慧中的侄女小静和老家广西的男友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一见钟情,互相确定恋爱关系后才告知双方父母。他们先是在上海办了酒席,除了宽敞明亮的婚房、婚车(小汽车)外,还有漂亮的婚纱、好看的婚纱照、专门的现场摆设,星级酒店、摄影师、专业的主持人等都成了婚礼的标配。一对新人回到老家,仅仅是请一些亲人吃了顿简单的便饭,几乎没有仪式,只是向亲人告知了他们结婚的事实。而祝福形式则变得越发丰富起来,如通过微信发语音、视频祝福等。
从贫穷到富有,从陌生到熟悉,从父母包办到自由选择,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复杂繁琐的婚礼习俗到简单的待客,一些传统的、过时的仪式正在消失;从简朴到时尚、从单一到个性,一种新的结婚习俗正在形成。它见证了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见证改革的不断深入,见证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富强!
(责任编辑: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