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創新:“夜文化”孕育城市新亮點

2019-10-08潘英懷

澳门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遊客消費旅遊

潘英懷

“夜經濟”是一種多業態融合的複合型經濟,離不開吃、喝、遊、購、娛等因素和環節,商旅文各種業態的綜合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多種夜間消費活動體驗的需求。夜間經濟的複合性也就決定了其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不可能從一個兩個方面就能看到全局的效益,涉及城市運行的諸多方面,必須以精細化舉措做好配套、優化供給,通過政策、人力、資源的統籌協調,豐富夜間旅遊產品供給、創新管理模式,提供更多元個性的選擇,讓夜間經濟發展越來越興旺。

連點成片,夜經濟多區輻射

追溯起澳門美食節興起的歷史,最初第一屆美食節目的只是為了讓車迷遊客欣賞賽車之餘,也光臨美食嘉年華品嚐各地美食。當時在舊皇宮前地(十六浦現址),而且舉辦地點即將改建,環境相當簡陋。同時由於當年在夏季舉辦,天氣常陰晴不定,影響場地之人流與消費。

之後因應澳門格蘭披冶大賽車50周年的連串慶祝活動規劃,澳門美食節也轉移到旅遊塔前地舉行,並且持續進行了17日的美食活動,當時有超過100間本澳、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食肆及商號參與,是首次有引入其他地區的商戶,美食區分為“澳門街”、“大中華美食街”及“葡國街”三個主題,借助賽車期間的人氣,一舉打造成為“澳門格蘭披冶大賽車金禧嘉年華”的組成部份,受到居民和遊客的熱捧。

及至後來慢慢發展,凝聚越來越高的人氣,經過十幾年的延續和沉澱,逐漸擺脫了對賽車人流的依賴,由純粹美食節到美食嘉年華,形成了具有澳門特色美食及美食文化的旅遊項目。從美食節的發展演變歷史來看,政府在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整體規劃和引導上營造了美食節非常良好的消費氛圍和社會效益。

亦因為澳門美食節的成功,為推動更多元的夜間經濟活動提供了藍本,有關團體亦有意識地根據每個月不同的節氣、風俗,豐富和推介不同的夜間旅遊產品,進一步計劃在各個區域都開闢一個夜間市集,包括康公夜市。從地段而言,康公夜市的地段也不錯,市民認受度也挺好,整體上可以與十六浦片區能夠達成串連,而未來還可以再進一步延伸,比如在祐漢區,規劃相關的區域打造夜間旅遊經濟活動,這樣連點成片,可以讓澳門夜間經濟達到相當的規模。

我們注意到,旅遊局早前公佈了“優化於夜間舉行的旅遊活動和產品的研究分析”結果,當中對近年來澳門夜間旅遊項目發展狀態有相應的總結和研判,提出完善現存夜間旅遊活動和產品的短期措施,以及就未來開展的夜間旅遊活動和產品提出建議,相信未來會規劃更豐富的夜間旅遊活動。

多元需求,豐富夜經濟業態

“夜經濟”既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消費需求,也成為海內外遊客感知澳門文化、體驗澳門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首先,“夜經濟”的消費主體是年輕人,尤其“80後”“90後”成為主要消費群體。對於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夜生活不僅僅是酒吧、夜店的代名詞。他們對夜間購物、飲食、娛樂、健身、社交等等,都有著強烈需求。因此,鼓勵夜生活、拓展夜文化、發展“夜經濟”,構建多樣性多元化的夜間消費方式,是滿足和順應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澳門回歸20年來,因為經濟結構的影響,澳門旅遊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整體發展成熟,尤其以博企為主的娛樂綜合體幾乎達到全天候的狀態。但是不可否認娛樂綜合體往往打造以高端消費客群,高端消費產品為主,而現時,澳門夜間消費市場上,一些相對低端、平民化的吃、喝、住、遊、購、娛、體、美等諸多元素仍比較稀缺。

比如在很多街區,入夜之後大部分店舖、食肆都已經關門,不少外地遊客覺得澳門夜間活動比較單一,不能充分感受到富有澳門本土特色的夜間風情和文化。此外,探索澳門夜間經濟的發展應該以博企娛樂綜合體之外的業態作為焦點,從消費結構層面看,我們還要認清楚一個現實,就是夜間高端消費相對於平民化的消費要弱很多,故各地城市打造夜間經濟,大部分以基礎的、親民的消費體驗為主。

特色項目,打造新亮點

澳門半島夜間也有不少小規模的夜市,比如康公夜市,但這並不是常態化的,而且相對而言規模仍比較小,市民和旅遊的參與度仍有待帶動,因此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活動,仍需探索能不能開發一些區域作為常態的夜間集市,打造為旅遊目的地的地標,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臺灣士林夜市。

旅客有不同需求,需要多元化供應。作為成熟的旅遊目的地,有的需求比較小眾,有的人專程過來澳門看文化遺產,有的人專程過來澳門參加媽祖誕活動等等。另一方面,在地居民都有相當的夜間活動需求,這些需求不單只是飲食、娛樂,甚至包括一些專業的、以自我提升為目的的高層次精神追求。近年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專門開發夜觀星的活動,為旅客提供非常具有特殊意義的體驗。新西蘭特卡波是被國際暗天協會(IDA)認定為“全球七大星空保護區之一”,光污染極低,擁有全國最高的晴天率。作为世界上第一個星空自然保護區,為了維持特卡波的夜空美景,当地從1981年就開始減少使用燈光,科學管理燈光照明,精確設計路燈,夜晚使用鈉燈等措施,才使得小鎮成為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擁有最美麗星空的小鎮。在晴朗的星夜,遊客可以從小鎮出發,前往“世界級的約翰山天文臺”,通過裸眼和強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詳盡的觀星之旅。在天氣晴好的夜晚,遊客可以看到繁星似錦的銀河橫掛在迷人星空。另外,每年都有幾個特別的晚上,總有少數幸運的客人能親眼目睹著名的南極光。

澳門也有目前全球最高解析度的立體天文館——澳門科學館天文館。相關的介紹顯示,澳門科學館天文館的數字球幕播放系統,同時具備8000×8000像素解析度和3D視覺效果,由12臺超高解析度的索尼投影機組成,並由80臺高效能電腦同步處理數據。若加以利用,天文館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多觀星機會和優質的觀測體驗,天文館本身設置有多樣的天文科普設備,包括反射式望遠鏡多臺、5寸折射式望遠鏡2臺、太陽望遠鏡多臺,還配備有螢石折射式望遠鏡、攝星儀、天文攝影用赤道儀各2臺,另配置有冷凍天文相機,推廣天文攝影活動。借助這些條件,可以在夜間推動比如天文科學通識、天文觀星等等活動。

另外,澳門已經掌握國家賦予的85平方公里海域管理權,發揮這一資源推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已是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而通過海洋資源探索夜間經濟活動也是值得探索,比如現時試點開展的海上遊,以後亦可進一步引進豐富的夜間遊項目,拓展更多的海上夜遊活動,比如夜釣墨魚、海上特效匯演等等。

依託文化,塑特色文旅品牌

眾所周知,作為一座城市獨特的印記和最好的底色,文化賦予城市恒久生命力。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相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隨著經濟發展,東南亞人口也得以不斷進入澳門,為澳門的並行文化添加了更多色彩。

發展夜經濟同樣離不開“夜文化”的點綴,利用“文化”這支色彩瑰麗的畫筆,為澳門勾勒更加絢麗的風景,彰顯澳門獨特的文化品格和魅力。通過用精彩民俗活動和特色文化主題活動及品牌旅遊產品全方位、立體化詮釋“有故事、有味道”澳門夜間文化,才能形成特色優勢,讓夜間經濟活動能永葆生機。

我們可以看到每年舉辦的緬華潑水節,就具備濃郁的文化特質。緬華潑水節活動今年已進入第24屆,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扶持及緬甸歸僑的精心培育下,該活動已成為澳門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的一個品牌。以大型系列文化活動形式,慶祝富有東南亞民俗風情特色的緬甸傳統新年,活動包括:拜神、緬甸及東南亞美食文化街、灑水祈福、民族歌舞表演晚會、潑水嘉年華等,每年吸引來自東南亞多個國家的駐港澳領事館、海內外相關團體代表以及大批居民、遊客參與。

澳門可挖掘更多諸如此類富有文化內涵的活動,豐富夜間活動。比如每年農曆七月,澳門仍保留著祭祖習俗,夜間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街坊燒紙祭祀場景。這其實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一樣均是富有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活動。但隨著世代的變遷,包括廣州、香港等地都已經很少看到這些活動了,而澳門不僅民間廣泛保持著,連市政署都提供相關的配套措施支持。在活化傳統文化的同時,通過傳承和挖掘相關的習俗,亦可探索能否將其培育成為一大夜間特色文旅活動。

專才輸入,突破人資瓶頸

夜經濟給城市綜合競爭力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亦可以看到夜間經濟活動帶動下對交通、餐飲、購物、娛樂等方面消費的促進意義,並且對就業市場和創業的影響,當然,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澳門本身勞動力不是很充足,常年失業率都低於2%的水準,這在統計學上幾乎意味著全民就業的狀態,而新增勞動力也維持在非常低的水準下。夜間經濟活動具有多業態融合的特點,而且在日間營業的基礎上延伸更長的營業時間,人力配置需要相應增加,總體而言,不管是食、住、行、娛、遊等與旅遊行業直接掛鉤的產業,還是關聯的比如一些市場管理、社區治安等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過去旅遊學院做過一項關於“旅遊不夜城的調查研究”,可以看到,如果一個商業體要實現24小時運作,那麼整個生產力就要投入多一倍。因此在相關的領域去推進夜間經營活動,必然都要投入相當的新人力來完成。現在澳門人口結構比較成熟,大部分勞動力都已經投入市場,如果增加額外的服務投入市場,那麼對於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亦是一個考驗。

勞動力面臨的問題還包括人才的制約,比如在拓展一些富有特色的夜間項目上,亦需要通過相關的人才來實施,目前澳門服務夜經濟發展的人員配置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包括未來制訂“專才輸入”制度,輸入相关領域的人才。近年來,澳門旅遊學院也因應夜間旅遊的課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夜間旅遊路線,以及獨特題材的導遊服務培訓等。但從整體發展的效益上來說,要突破這些問題仍需要政府牽頭,協調業界、商會支持,做好人力和人才培訓。

协调发展,兼顾持份者利益

澳門多年來致力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直保持著持續、健康的發展。遊客對於澳門旅遊目的地的形象亦有非常良好的感知,可以說,澳門是從來都不會讓遊客失望的旅遊城市。隨著區域交通更便捷,尤其去年粵港澳大橋通車以來,旅客更有所增加,以致於出現當前社會高度關注和熱議的旅遊承載力問題。因應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檢視旅遊的導向性,亦即旅客的層次和結構選擇。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說,任何一個旅遊城市對遊客的定位當然都會追求:高消費,低騷擾。澳門現在的旅客量雖然比較可觀,但其實也還具備相當的消化能力,目前亟待落實的是旅客層次和旅遊質素的發展評估,比如更多元的旅遊目的地打造,創造對旅客和居民都有益的旅遊項目。根據在地居民和旅客兩類不同背景的人之間不同的需求,打造亦宜居亦宜遊的城市。

探討夜間經濟的發展其實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觀點認為發展夜間經濟,豐富夜間旅遊文化活動,能延長旅客滯留時間,促進更多消費,是對日間旅客過盛的一種紓解;有的觀點則擔憂夜間活動衍生擾民等問題,比如搞夜市,大家會比較關心衛生問題、走火安全、治安、光污染等等。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聲音,如何協調讓大部分持份者都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這亦考驗當局的管治能力。

當前雖然澳門旅客體量龐大,經濟運行狀態良好,但不能因此而躺在既有成績上而不思進取。而進一步的發展需要積極發揚開拓進取精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夜間經濟如是,對於全局經濟發展亦如是。這是一個有魄力、有擔當的政府應有的態度。不管是長遠規劃,還是短期的措施,社會都期望政府有更多的作為,比如,現在有很多填海出來的地,需要政府提前去規劃,因為很多事情一旦成為既成事實就很難再改變,發展夜經濟亦是如此,需要完成早期的規劃,但現在很多規劃都比較滯後,甚至執行上也還比較欠奉。包括規劃佈局夜市街區、開展夜市文化節活動、完善夜市配套設施、推進更多的文化遺產區域活化,乃至對相關的法律措施的檢討和完善,這些都需要由政府牽頭統籌,既要協調和發揮業界、社團、居民等群體力量,更要站在區域大局的高度,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銜接,讓灣區內“一程多站”的概念發揮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利用好澳門自身的資源和功能定位,滿足市民和遊客多元化消費需求,豐富夜經濟文化內涵,打造更多元、更具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遊客消費旅遊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2017年全球旅遊投资将超839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