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市經濟:地標型夜市,點亮城市新“夜”態

2019-10-08潘英懷

澳门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遊客旅遊產業

潘英懷

市場定位,決定發展未來

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城市,但長期倚重博彩業,這是一直以來面臨的發展瓶頸。可以說除了博彩業和博彩業內部衍生的旅遊、住宿、飲食、娛樂等業態獲得高速發展之外,沒有形成更加多元、更具規模的夜間消費市場,一定程度上限制遊客停留過夜的意願。最新的數據顯示,入澳旅客平均逗留時間僅為1.2日。現在澳門各界都在思考:應如何延長遊客的停留時間,刺激更多的消費動力?而發展夜間經濟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口,也是旅遊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毫無疑問,夜經濟在城市商業版圖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縱觀世界各地發展旅遊經濟,其中促進夜間旅遊經濟從來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探索城市夜經濟的啟動和需求潛力,首先要明確的是市場定位問題。在此前我們做過的相關調研顯示,因作息習慣的影響,澳門大部分本地居民對於夜間旅遊的需求其實並不大,內在的因素可能市民身處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裏,甚至面對住房、子女教育等各種壓力,導致澳門人基本處於相對簡單的生活狀態。比如本地人始終不會太熱衷於澳門本土的旅遊景點,甚至對一些大型的旅遊娛樂活動都鮮少涉足。因此,明確澳門促進夜間經濟發展,對於市場目標群體的定位尤其重要。從經濟效益來說,應該以遊客的需求為導向,特別是當前內地遊客佔據入境遊客的絕對比重。精準把握市場,瞄準國內旅客的需求,這是發展旅遊經濟的核心方向。明確這個問題,再進一步探討如何構建更加多元的旅遊服務、夜間旅遊項目來延長遊客逗留澳門的時間。

澳門有幾個重要的旅遊旺季:元旦、春節、五一、暑假、國慶日,這些時間主要都是內地的節假日,每每吸引大量的遊客入澳,並且令澳門在峰期備受承載力的考驗。所以發展夜間旅遊,要因應內地居民的假日安排、生活模式,以及消費需求等特點,佈局和發掘相應的夜間旅遊項目,常態性旅遊活動和時節性旅遊活動互相交錯,通過常態性的旅遊活動分散旅遊旺季的接待壓力。內地發展夜間經濟、夜間旅遊比較好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重慶,許多營業到深夜的特色餐飲美食,形成“深夜食堂”風景,滿足人們吃夜宵、夜間聚會的餐飲消費需求。其次,酒吧、KTV、俱樂部等以夜間活動為主要業務的場所也蓬勃發展,成為更具社交屬性的休閒娛樂方式。另外,一些景觀步道、燈光夜景、文化街、步行街等,都非常受遊客歡迎,從中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這些對於澳門開展夜間經濟活動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夜市發展羸弱,旅遊旺丁不旺財

從旅遊服務產業的發展層次來看,餐飲業是重要的基礎,進而刺激其他中端的消費。因此,在各城市食、住、遊、娛等多業態的夜經濟中,餐飲是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內地大數據的顯示,餐飲經濟產值晚上消費要高於白天,夜經濟在越大的城市佔的比例越大。很多大城市打造夜經濟都將美食街作為必不可少要素,各種美食,酒吧、咖啡廳成行成市,應有盡有,真正滿足遊客“唯有美食不可辜負”的願望。

餐飲業與旅遊業結合的最好典範莫過於臺北夜市。臺北,不像臺東和臺南等地有一些獨特的自然景觀,其發展旅遊經濟最具特色的一點就是夜市。時至今天,大量遊客特地去臺北感受夜市美食,甚至說“沒去過臺北夜市,就稱不上到過臺灣旅遊”。餐飲美食之於澳門,同樣有許多非常豐富的條件和資源。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融合的窗口,不同風格的飲食文化在這裏相聚、相互吸收和交融。這裏有百年的傳統老店舖,用匠人般的精神處理著原本普通的食材,也有藏在小斜坡上的精緻葡國菜館、咖啡香四溢簡約咖啡店,獨特的飲食文化亦讓澳門獲評為聯合國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門美食節”已經舉辦了18屆,歷年來獨有的多元飲食文化,發掘更多餐飲創意,為市民及旅客帶來更加新鮮的美食體驗。此外,還有諸如康公夜市、漁人碼頭夜市等夜間餐飲美食的探索。

但目前,澳門夜間餐飲美食產業仍未達到理想的效益,沒有形成地標型夜市美食氛圍,主要受制於空間、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比如康公夜市,本身不具有規模發展的條件,容納的舖位不多,而且空間上可容納的客流量不多。如果大量遊客湧入,接待跟不上,服務品質也跟不上,就會形成負面的影響。

澳門短板:文創不興、人資不濟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旅遊熱催生文創熱。澳門提出推動本土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發展的概念有好些年了,但整體發展水準仍然比較差。在其他知名的旅遊城市,如成都寬窄巷子、麗江古城、香港女人街等,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地方都包含很多本土的文創產品,包括各種文化T恤、手工藝品、樂器等,都是當地一些年輕人自主設計創作的。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藝術家們更是“創造性”地把康熙皇帝的親筆手書“朕知道了”印在了膠帶上,於是普普通通的膠帶搖身一變成了大受歡迎的“文創產品”。以文創理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文化新業態,整體上也提升了城市旅遊的軟實力和競爭力。

對於澳門整個旅遊服務和旅遊產品的設計上,要考慮如何融入澳門本土的特色文化,形成更加具象的文創商品。比如以前業界探索將葡式的瓷磚作為旅遊紀念產品發展,以及葡國公雞,將一些濃郁色彩的文化圖騰融會到明信片、瓷磚、瓷器、軟木塞上,包括“花公雞”經典工藝品、大三巴景觀工藝品等都曾嘗試,然而始終沒有形成深度的產業化發展。眾所周知,文創的長足發展,必須走向產業化、生活化、商業化。如果文創始終只是躺在博物館、展覽館、書房裏的“高冷”陳列品,那不可能獲得人們的感知和共鳴,甚至毋論消費。

澳門整體市場沒有成熟配套的文化創意產業,所以文創產業發展不起來,未來必須將文創推向市場。但要明確的是,文創走向市場這個過程,不等於說文創的發展完全交由市場機制來驅動。這離不開政府提供必要的條件,比如產業的扶持、資訊共用服務,做好與內地之間資源的銜接,從製造、銷售等方面給予指導,甚至將澳門的文創產品推向大灣區。如果政府對於社會資源的投入都比較被動的話,完全任由市場經濟發展,或者投資者的自發行為,這是不可能獲得健康發展的。

另一方面人力資源的制約,也是影響澳門夜間經濟多業態發展的重要問題。澳門現在人口就業率高,沒有人力資源配合的話,要發展新的旅遊元素是非常困難的。澳門現在的外勞政策是,一個人申請註冊在哪家公司,就只能在哪家公司做事,去到別的公司兼職都屬於違法。所以,這樣刻板的法律制度對於市場發展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政府要做的人力資源配套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力資源是市場發展的重要支撐。

猜你喜欢

遊客旅遊產業
2017年全球旅遊投资将超8396亿美元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