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藏在“深闺”到走向大众

2019-10-08易贝羽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18期
关键词:深闺博物院讲解员

易贝羽

今年5月,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晚上,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原副院长魏学峰和200多名通过预约抢票的观众一起,早早来到四川博物院一楼临展厅,聆听一场大雅云集的“琴·心”古琴音乐鉴赏会。展厅内一件件古琴仿佛在现场淙淙清泉般的音符中“活”了过来,还原了历史悠久的巴蜀文明。

坐在台下,魏学峰感受着博物院里动与静的结合,也目睹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公共文化场馆一一走出“深闺”,走近百姓身边的生动实践。

文化家底厚

博物館是历史的一面镜子,馆藏数量大,历史的面貌才清晰,细节才丰富。从1941年落成,到2009年迁址浣花溪畔,四川博物院至今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历程。

“四川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32万件(套)藏品,一级文物近1600件,数量和等级均名列全国省级馆前茅。”说起川博的历史,魏学峰娓娓道来:“川博收藏了张大千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600余件,是全球收藏张大千绘画作品最多的机构。其中183件藏品,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川博接收的第一次重大文物捐赠,它们主要是张大千赴敦煌临摹的壁画。”

如今,四川博物院专门开设张大千书画馆并长期展出,还出版了相关艺术研究的专著。这批重要藏品还不断参加各种展览,足迹遍布全国甚至海外,让公众欣赏到了来自四川的艺术瑰宝。

此外,四川博物院还陆续接收到李一氓先生捐赠的明清古画、文玩和吴凡、任启华先生捐赠的陈子庄作品,既丰富了藏品的种类,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带动了公众对文博事业的关注。目前四川博物院拥有14个展厅,每年参展人数达130万人次。同时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截至2018年,已建成博物馆252个、公共图书馆204个、美术馆41个。

文物浩如烟海,如何做好保护研究这项核心工作?“对内,启动‘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满足院内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的需要,并通过构建文物保护修复平台为省内外各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外,与四川大学博物馆深度合作,共同组建‘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借助高校智库全面推进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魏学峰说,通过科研课题培养人才,已先后研究出版了《四川博物院藏〈格萨尔〉唐卡研究》《馆藏书画精品集》《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张大千留蜀精品》等高水平学术著作。

从看不见到看不完

自2007年以来,我省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甚至“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免费开放是博物馆这些场所公益性的回归,是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好事。”魏学峰说,“但文物展出是有限的,比如四川博物院展出的藏品只占到总数的1%。”

如何让馆藏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魏学峰认为:“博物馆不是职工的,而是全社会的。不管收藏多少文物,一定要努力分享给大众。而且形式也不能局限于‘摆出来,而是要尽可能更丰富地展示文物凝聚的更多信息。”2017年,四川博物院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随着更丰富、更权威的资料汇集,一批不适合经常展出的镇馆之宝和其背后的故事,通过建立文物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在公众面前。

为了让文化惠及更多百姓,2010年四川博物院在国内首创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展览送到“三区一基层”,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到了更多群众身边,让博物馆的利用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魏学峰介绍,川博打造了全国第一辆多功能文物展示车,展示面积达到40平方米,不仅可以在车内举办小型专题展,还可在车外配备LED屏,在有限空间内实现生动立体的展陈。

9年里,流动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百万人次,每年行程几万公里,走进了省内远边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基层的农村、学校、部队等,翻山越岭为公众无偿提供文化服务。

从2017年7月底开始,四川博物院、四川美术馆、四川省文化馆等10家大型公共文化院(馆)又实行了错时延时开放,川博更是创下晚上9点的全国最晚闭馆时间纪录。观众小易说:“延时闭馆让我们这些上班族能在下班之后轻轻松松看场展览,非常人性化。”

有参与才有传承

除了传统的保护研究、陈列展示之外,博物馆还应该做什么呢?“衡量一个博物馆办得好不好,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其社会价值、功能是否能达到最大化。”在魏学峰看来,博物馆不是静态地、被动地等待观众来参观,而是能够打破高墙、放下姿态,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与获得。

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率先在省内面向中小学生招募“小小讲解员”。活动以未成年人教育为主,以馆藏文物及文化资源为基础,搭建博物馆和青少年交流的桥梁,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增长文博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同时,用“小小讲解员”独特的视角将文物知识、历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2009年至今,为公众义务服务的小小讲解员在省内各大博物馆生根发芽。在四川博物院担任过5年小小讲解员的胡好玥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以诵诗为乐,其中何兴理等4位小朋友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向观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风采;武侯祠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社教项目被评选为“成都市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四川省“十佳”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除此之外,魏学峰说:“让原本‘高冷的文物以文创产品的形态融入当代生活,与公众产生沟通,也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的一种手段。”自2011年以来,四川博物院举办了六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鼓励我省青年大学生以川博的馆藏文物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产品设计,呈现与表达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量。

如今,向公众完全敞开大门的文化场馆不再是库房和保管室,已经成为公众休闲放松、学习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责编/余娜)

亲历者:魏学峰

四川博物院原副院长、首席专家,美术史及美术考古学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深闺博物院讲解员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我当小小讲解员
养在“深闺”天下知 黄梅县住建局擘画城市画卷
由深闺走向巴黎——那些怀抱梦想的女子
鸭兰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我是小小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