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信任,终于协同
2019-10-08陈春花朱丽
陈春花 朱丽
在这个巨变时代,个体价值得以崛起,个体力量得以充分释放,唯有充分激活组织中的个体才能创造未来,而激活的关键之“秘钥”在于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讲,组织需要培养高度信任感,特别是基于认同的信任,只有基于认同的信任才会给个体信心,彼此“合意”且完全按照利益一致行事。只有在这样的信任文化基础上,每一个创造价值的个体,才可能相互协同,且与组织组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获得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协同成长。同时,万物互联正在发生,组织不仅要激活组织内个体,还需有充分的动力去做外部链接与协同。企业协同绩效的获得,需要到内外部共同寻找答案。当然,组织内与组织间的信任度还任重道远,这就需要一定的契约设计来进行安排。
“契约工具包”
企业如何才可有效地构建契约关系?如何运用契约激发个体价值贡献于组织发展?
企业和员工之间契约关系有三种构成,我们通常了解的是经济契约,另外还有两种契约,一种是心理契约,另一种是社会契约,只有把三种契约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员工与企业的共赢模式。
经济契约一般是正式合约,是当事各价值主体明确表示认可和同意的法律承诺。各主体通过正式契约来规定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合作的范围以及合作成员的责任和角色分工。心理契约不是一种有形契约,研究者发现,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工作稳定、薪资福利、公正、信任、安全、协商等。在数字化组织变革的背景下,由于个体价值崛起,个体的独立性与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强,当组织不能履行自己对于员工或是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则会导致违背心理契约的情况发生。一旦心理契约违背,会伤害员工的情感,进而影响组织的发展。
当组织需要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更加高效、灵活的合作互动时,对方却从良性互动的关系中撤出,这时会因为心理契约的违背导致消极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心理契约的违背,是对彼此间信任关系的伤害。为了构建具有激励性的、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契约体系,组织需要明确其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且合适,确保两者之间的沟通顺畅。对企业主体来讲,企业需要遵守有利于人类自然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准则,需要同时关注企业内部与外部社会契约。前者是经济层面的社会契约,后者是伦理层面的社会契约。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就是企业层面社会契约履行的一种外在表现。
除了经济契约、心理契约和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种“个性化契约”。一项国际MBA学生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都与他们的雇主达成过个性化契约;在美国小型医院中,25%的护工和医院建立的也是个性化雇用协议。个性化契约是组织与特定成员达成的承诺或协议,该契约突出了与其他员工相区别的个性化的安排。我们可以发现,组织需要关注组织内多元而丰富的契约体系,这个“契约工具包”既可以包括有形的经济契约,也可以包括无形的心理契约、社会契约、个性化契约等。
“向上管理”和“向下负责”
我们从日常管理的实践中来阐述管理行为,有效管理需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向上管理,另一件事是向下负责,而这两件事的有效开展都紧紧围绕信任。大部分管理者对于管理的思维定势是,管理需要向下管理,向上负责。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这个误区会导致人们很难获得上下级的信任。因此需要修正我们的思维,否则在管理工作中是很难建立信任的。关于向上管理,德鲁克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启发我们,“工作想要卓有成效,下属发现并发挥上司的长处是关键。”首先,需要我们主动和上司交流,这样就可以带来双方信息对称,信息对称后才有机会建立信任。其次,要把自己的期待告诉自己的上司,期待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以及请求上司回馈和帮助你的事情;同时要了解上司的期待,上司期待自己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他对于什么行为是认可的。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要发挥彼此的长处。当上下级共同贡献于组织绩效新来源时,信任关系也会有效建立,并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向上管理就是要合理利用上司的时间和资源,其本质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配合、协作以及彼此成就的关系。此外,作为下属永远不要让上司觉得难堪,永远保护自己的上司,事前汇报或警告,以免其在公众面前受到屈辱;永远要高估自己的上司,而不要低估他,因为高估没有什么风险,低估却会带来反感或是报复;对上司永远不要隐瞒。虽然信任建立不易,但信任的失去却相当简单。一旦产生某种伤害信任的行为或态度倾向,那信任将会遭到破坏,也难以被修复,所谓“覆水难收”也是表达这层意思。所以,彼得·德鲁克先生还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理解上司也是普通人,也存在长处和短处。如果我们可以在其长处上下功夫,既能帮助上司完成其工作,又能在帮助上司的同时带动自己发展。
大家通常关注的信任关系建立,其实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存在于自己和下属之间。2016年4月18日,有一段“快递小哥被扇耳光”的视频,视频中顺丰快递小哥不小心与一辆车发生剐蹭,车主下车后对他又打又骂,据网友粗略统计共被扇了六个耳光,快递小哥整个过程没有还手……当快递小哥被打的视频曝光后,顺丰集团总裁王卫在朋友圈发文称,“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顺丰总裁同时做出承诺:未来也会像保护这位小哥一样,保护所有员工!这就是“向下负责”。
在组织管理中,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中国式”信任格局,需要在“概化信任”上找到信任的基础与方式。信任不应该仅依赖于血缘、亲缘、学缘,更应该依赖于核心的价值观、心与心的连接。我们发现,虽然家族企业之间的内部传承可以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邀请职业经理人、外部管理者又需要做好信任的安排。因而,我们要找到构建信任的突破口,如开放信息,做到信息对称。人们拥有对称的信息,才会感受到安全和被信任,才會被激发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协同管理时代,信任将会成为重中之重,由于个体价值得到崛起,每个人都努力去追求实现个体价值。而个体的价值呈现需要获得群体认同。如果个体不能获得群体认同,就不能形成信任,因而个人价值也将无法有效呈现。个人价值、群体认同、信任成为相互交织、促进个体与群体共同成长的重要元素,认同是组织内外有效协同的基础。
而从外部环境来讲,在网络式组织兴起的情境下,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与防止机会主义行为,也需要建立组织间信任,网络式组织形成的基础也正是依赖结点间的信任。信任一直是我们为了更好地协作而付出的最大成本的因素,各类的法律法规、合同、契约、约束机制等,其实都是为了审核信任、发展信任,以及获得信任。在巨变的环境下,信任成为组织应对未来、创造未来的关键,信任愈发成为一种能为组织带来持续竞争力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于模仿及可能无法替代的资源。
长期信任的基本原则
探究影响日本企业长盛不衰的因素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其核心的影响因素有三个:专注、长期主义、家社会。最关键的是日本企业是一种家社会企业。所谓家社会企业,是指一方面要照顾家庭成员,另一方面要照顾员工的利益,而员工利益长期保障的契约机制的建立,让日本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长期信任(基于契约的信任)在企业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其关键在于如何将信任在组织内外有效建立。
持有各主体平等协作的理念。认可契约缔结的各价值主体在身份上的平等,契约完成需要各价值主体充分参与,且契约体系需尊重所有主体的自由意志。
技术穿透保障契约机制。建立契约信任机制需要考量数字化时代及快速更迭的技术背景,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式,让技术穿透于契约设计中。例如,《经济学人》在总结区块链功能时强调,它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区块链技术学派认为,智能合约可以解决不完全合约的问题,进而全面改写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合约关系。虽然解决不完全合约的判断可能属于乌托邦,但该技术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完全共享、完全合约状态。
使各主体在感情和精神上紧密相连。组织信任既来自信息透明,又源于情感因素。数字技术能解决的是“不信任”的问题,信任与不信任是两套具有显著差别的心理与认知决策活动。主体间信任的基础在于对被信任方能力、善意及正直的评价。可以说,今天企业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性。
设计柔性系统的契约体系。“至刚易折”,契约体系的柔性表现在契约缔结的某一方不能按时、按量、按质递交产品或服务时契约会被重新协商,柔性契约的目的是使各主体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契约体系的系统性表现在契约设计不但要关注正式契约,也要将非正式契约嵌入契约体系中。比如心理契约,组织间关系除了正式的契约关系的期待外,还有些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有些时候,心理契约的作用甚至比纸面契约的作用要大。
确保实现各主体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这一套契约设计需要以主体的价值创造为基础,各价值主体的报酬结构根据其相应的价值创造而进行价值评价,进而提供与投入、贡献等相匹配的收益方案。信任來源于这一整套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过程,在价值网络之间形成“互为主体、资源共通、价值共创、利润共享”机制是促进信任形成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