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体态律动 提升音乐教学效果
2019-10-08祝子雯
祝子雯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体态律动;价值;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80—01
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使音乐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强,无法充分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他们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若教师无法有效吸引其注意力,那么学生也就无法理解抽象枯燥的乐理知识,会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若教师可以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就可以将这些复杂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
第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为学生创造很多的体验机会,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学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
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天性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从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以跟唱的形式学习音乐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但是教师适当运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情绪。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科学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全面感受音乐的情绪,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音乐感,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教学《百鸟朝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了解进行表演,并且检查学生表演的方法。若學生的表演与音乐的主题相符,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并且让表演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做示范。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只有与音乐情境互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合理地夸大表演动作;对于体态律动以及音乐情境表演有区别的学生,应该及时帮助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出现区别的原因。通过这种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感受音乐魅力。
2.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节奏。节奏是音乐重要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在音乐中一些欢快的、热烈的音乐往往是用快节奏来展现;而庄重、忧伤的音乐通常都是习惯用慢节奏来表达。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的节奏。比如在教学《伏尔加纤夫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慢慢地行走,体会歌曲中纤夫的那种沉重之感;同时,指挥的动作也属于一种体态律动。一般来说要表达激昂、愤怒之情时,指挥的动作也会比较大;而表达一些比较温柔、平静的情感时,指挥的动作幅度也相对小一些。比如,在教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教师在指挥时可以用比较坚定并且快速的动作来表达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屈不饶的精神;而在教学《向新世纪诉说》时,则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缓慢、柔弱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悲壮之情。此外,在学习《瑶族舞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步行,用缓慢的步调表现出音乐的从容与安稳之情。通过运用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对于学生理解与学习音乐有重要的帮助。
3.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音调。一般来说,节奏与音调的关系是互不可缺,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表达并且体现出音乐的情感。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同时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来理解并且记忆音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借助肌肉活动来给学生展示,比如对于教学中的4/4节拍中的弱拍,教师可以用一只手向上拍(弱拍与第四弱拍的动作是相同的),强拍则两只手都是向下拍,次强拍则是一只手向下拍;而对于3/4节拍当中的强拍,教师则可以将手向上拍,弱拍则两条腿各拍一次;同样,2/4节拍当中的动作是基本上相似的,即强拍也是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则轻轻拍一次大腿。基本上这些动作与音调都是一一对应的,并且也可以将音乐的音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加之学生要运用多种感官去学习,自然而然就便于记忆与理解。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