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音乐活力课堂的构建
2019-10-08张宏娜
张宏娜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活力课堂;多媒体;导课;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79—01
一、利用多媒體,为音乐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让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焕发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如在按歌谱的节奏朗读《贝壳之歌》歌词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富饶的大海和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贝壳,让学生理解“涨潮和退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当学生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后,笔者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另一种版本的影像作品《贝壳之歌》,让学生欣赏与感受不同音乐情绪带来的情感体验,再进行不同情绪的对比演唱,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二、新颖的导课,激发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律动与体态动作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通过行走、舞动、画线、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如《贝壳之歌》课堂导入伊始,笔者让学生听歌曲的伴奏音乐,随着教师一起舞动双手画优美的旋律线;接着师生边听伴奏音乐边做声势动作,继而边听边画三角形指挥图式。这样,课堂抓住了音乐的节奏特点和强弱规律,通过模仿、体验歌曲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歌曲的旋律音高走向,从而获得音乐美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师生和谐互动,使音乐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用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互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焕发活力。如在教唱《贝壳之歌》时,笔者以真挚的感情、准确的范唱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围绕创设“海边的贝壳”的艺术情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大胆表达,善于交流,领略合作的快乐。通过赏贝壳、画贝壳、唱贝壳、演海风、舞海浪,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师生和谐互动。
四、视听歌舞联动,使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表演艺术。没有表演,音乐就不存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展现出自己的本领;还要根据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律动、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律动、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知活动和律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如在演唱《贝壳之歌》合唱部分时,笔者把学生分成海浪组和海风组,让一部分学生跟老师边唱边表演自己喜欢的海浪线条动作,另一部分学生跟琴声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犹如海风轻轻拂过脸庞,合唱时两声部相互聆听,做到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对歌曲进行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之趣、音乐之美,激发和深化了心中对音乐美的感受。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