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2019-10-08杨鑫
杨鑫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57—01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师生双边活动共同付出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值,是课堂教学活动取得的综合效果。教学质量是教育的不变主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既不能延长教学时间,打疲劳战,也不能凭靠机械重复训练,通过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来提高所谓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呢?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课堂中的练习,都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身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飞跃。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由于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进行概念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应用起来更容易出错。其实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的运动现象经常会见到,于是笔者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学生经历过的生活图片与视频:游乐园的过山车、摩天轮、风车、电梯、缆车等,让学生观察这些运动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分类。由于学生置身生活体验之中,因此很容易理解平移与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
二、灵活使用“迁移”的学习方法
迁移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任何学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能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归纳、总结、概括、演绎,形成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再引导学生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把除数化为整数,从而由整数除法轻易地迁移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注重教学的預设,以教师和教材为本位,偏重有计划的静态教学设计,倾向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数学是“做”出来的,教师只有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他们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正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用彩笔涂出其中的一份,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会千篇一律。因为教师预设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改变提问的方式,变为“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为四份吗?”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会精彩得多。同样的教具,同样的学生,仅仅因为教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这就是关注课堂“生成”的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尝试、讨论、交流发现问题的答案,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小木棒自己去摆,边摆边思索计算的过程。摆好后同桌之间先进行算法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在对各种摆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破十法”这个最科学便捷的计算方法。
五、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
学生只有在积极探索中认识数学,在亲身体验中解决困惑,才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最多的实践、探究和思考的机会,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数蝴蝶”发现倍数关系时引导学生抓住“谁和谁比?谁是谁的几倍?”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与“倍”的关系。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充满个性的思考,探究能力不断发展。这样探索,虽然看似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但这是学生发展、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因为留给学生的是对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热爱思考、享受思考。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