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
2019-10-08毛发兰
毛发兰
【关键词】 数学教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24—01
一、目前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乏味。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反复讲题,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且让学生深陷解题之中,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2.解题的方法比较固定。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训练学生反复套用公式进行解题,使得学生走入固定的解题方法以及思路的误区,使得他们不会深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再加上教师更多的是只注重应用题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并不重视与生活的联系,二者互相脱离的情况下导致学生无法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导致应用题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3.对应用题的认知过于片面。应用题涉及的是一个多元丰富且综合性比较强的环节,但是大部分教师却不重视将其他方面融入到应用题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应用题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
二、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挖掘与生活相关的元素,适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去理解并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究。如,教学“因数与倍数”这节课的知识时,就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假设筐里有96个苹果,如果不是一次拿出,也不是一个个拿,要求每次拿出的苹果个数一样多,拿完时刚好一个不多也不少。问有几种拿法?这道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因数的了解。根据题目的意思,每次拿出的苹果数×拿的次数=96,这就说明了每次拿的苹果数与拿的次数是96的因数,这样一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96的因数有多少个。最后根据因数的个数定理公式可求出96的因数个数为12个,但是因数中包含了1和96两个因数,按照题目的意思,就应该排除这两个因数,因此就有10种拿法。
2. 指导学生寻找多种解题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不同类型的解题技巧,并且恰当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防止并纠正学生解题套用方法的模式,鼓励学生不断发散思维,不断拓展解题的思路。比如,某加工厂需要加工零件810个,甲单独做需要15天才能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0天才能完成。假如甲乙两个人一起合作,最快几天能完成任务?这一题应用题中,按照常规的解法就是分别求出甲乙两个人每天加工的零件数,然后再求出甲乙两个人合作每天能加工的零件数,可列出式子:810÷(810÷15+810÷10)=6(天)。然后教師再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的方法去解答:假设需要加工的零件总是是单位“1”,甲乙两个人的工作效率分别为[115]、[110],因此就可轻松列出第二种求法。由此可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去解题,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审题。审题不只是要提取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还要通过题目中一些关键性的文字说明找到相应的关键词,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顺利找到题目中隐藏的条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以及整理所有的已知条件,促使他们快速且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思路,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充分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学会排除一些干扰性因素。对于题目中不明显的隐含条件,还应该充分结合已知条件利用相关的公式分析,避免陷入固定思维的漩涡中。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