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0-08张静静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教育者心理学

【摘要】目前,“95后”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群体,其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方面与 “90 后”和“85 后”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 95 后”大学生身心情况的显著性变化,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探讨“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鼓励和赞美激发他们的积极潜能,希望能为高校“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95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078-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一)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 B.L.Fredrick提出的拓延——构建理论指出我们日常生活里所拥有一些积极情绪,比如快乐、满足、兴趣等對锻炼个人体魄、提高个人智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推动作用。在这些积极情绪体验里,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满足和快乐。

(二)积极品质

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的自我服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服务是指个体感受所有美好的事物且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在需要获得别人支持和帮助时,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内心所感觉到的积极和愉悦。

(三)积极支持

积极心理学家Wiliams等人的研究证明:只有孩子获得了外部环境和亲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才会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欲望。积极的外部支持环境对于个体内心积极力量的培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其外部支持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

二、“95 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95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集家庭宠爱和焦点于一身,正是这种过度的宠爱和细心呵护,造就了他们张扬、自以为是甚至自私的性格,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这种性格特征也就成为影响宿舍或者同学和谐的主要因素。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社交,久而久之,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弱,更多大学生不想甚至不敢和他人面对面交流,不能正确的对待他人,不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大多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很少遇到挫折,抗挫能力较弱。当他们真正需要独立的解决问题和承受挫折时,又由于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整个校园的安定及和谐。

三、积极心理学和“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增强“95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展现的情绪体验是影响接受正负收益的关键所在[1]。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增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深入挖掘“95后”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高校教育者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激发他们纠正自我的积极动力。同时,教育者可以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教育和生活技能结合起来,挖掘他们的积极品质[2]。此外,教育者要善于捕捉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及自我超越效能感,磨练积极的意志,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增加他们的逆商[3]。

(三)全力构建“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教育者应大力推进优秀班集体、社团服务和网络文化建设,争取实现全方位、多层面、大覆盖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着重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乐趣、有知识、有服务的“95后”大学生。

四、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让高校教育者更多的关注、肯定和赞美大学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告诫高校教育者要秉承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品质,从而保证每位大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且也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者从“发现学生问题”转变为“发现学生优点”,从“批评”转变为“鼓励和赞美”,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也有助于高校校园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丛建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9):79-82.

[2]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5.

[3]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7):171-175.

作者简介:

张静静(1991年5月-),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2016年6月份毕业于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教育者心理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