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2019-10-08冯俊苗
【摘要】在依据十九大精神的思想指导下修订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其中又必须在公众参与的行动中实施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等理论精神。因此,本文以高中政治教材的教学为基础,分析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实例,培育并提高学生的公众参与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074-02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政策的集中体现。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公共参与素养适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公共参与内涵界定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公共参与是指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管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即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公共参与的意识,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规则和措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国家治理,具备公众参与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缺乏公共参与的知识与能力
1.学生对公共事务缺乏清晰认识
在这个网络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中学生主要通过手机网络来获取信息,便捷快速的同时信息内容却复杂不已。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亟待完善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公共事务没有一个清晰且全面的认识,则非常容易被互联网上错误的信息所误导,不明所以地发表个人主观意见,无形中增强了不良的网络舆情。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及能力,才能在面对各类复杂信息时,能够理性地去辨别是非对错,对地区乃至国家的决策管理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2.学生缺乏实践,公共参与空有形式
基于当前“应试教育”影响的高中生,虽然具有基本的公共参与意识,但积极性、参与度并不高,大部分中学生将精力聚焦于应对高考,缺乏关心、参与国家大事的动力,仅偏重对高考所需知识点的学习,而不重视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缺乏实践性使得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空洞于形。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及能力,才能让学生从应试教育“读死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从学校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教育匮乏
由于高考综合改革和学校间比拼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颇为严重。例如,自海南省各市中学取消文理分科,采用“6选3”模式以来,政治这门学科就不再成为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对政治敏感度低、兴趣不高等原因,因此选择政治作为学习高考科目的人数少之又少。在思政教育课覆盖率较低的情况下,教师甚至学校只注重掌握学生的教材知识,很少涉及社会和政治问题,忽视了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思政教学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
(一)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四本必修教材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基本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课本内容无论从点还是从面而言都蕴含着许多公共参与素养资源。教育工作者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可深入研究每框主题蕴含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科知识向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转化。
如“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课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校园、社区和政府重大问题决策,学会通过合理的手段提出建议意见,掌握参与民主决策等公共参与知识的重要载体。学习本节课时,教师可选用“学生该不该将手机带进课堂”这一话题,举办班级小型听证会,此话题具有一定的社会热度,让学生有话可讲且观点带有一定的交锋性。模拟听证会可全权交由学生策划,分组实施,教师旁观指导。通过此次听证会上的各方代表发言、听证辩论、听众和代表互动、代表签字确认等环节,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现行的听证制度,还能了解到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方法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对民主决策产生清晰认识,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度和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重视时事热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将当代时事热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教材中某些案例的经典所在,但是在如今时代飞速进步的当下也不能忽视它的滞后性与时限性。因此,采用近期发生的时政热点取代课本中老旧的案例,能够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为了加强教育效果,思政教师可要求学生课下多读新闻,关注时事,课上开展新课教授前,教师可以适当提及近日来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并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发表见解。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和政治敏感度,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通过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三)思想政治课堂中灵活运用活动型学科课程
当前思想政治教学逐渐提倡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基础理念。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主题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真实的情境。”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把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与“活动”相互结合,实现学科内涵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校内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课堂”中感受学科知识蕴含的真正哲理。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三课本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其他业余时间,对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历史由来和办址意义进行分组考究,倾听并收集园内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红军老战士的传奇抗战故事,在课堂分享交流。让学生重走红色道路,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国家公民都不容推卸的责任。除此之外,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可针对多地出台的禁止燃放鞭炮政策,让学生分组探究,指派各组代表发表观点,从多角度考量燃放鞭炮的危害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然后组建学生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宣传“禁止燃放鞭炮”,向社区民众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意识。
四、结语
提高学生的公众参与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将公共參与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教会学生基础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公共参与的实践教学,提高中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努力培养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个中学生都能符合十九大精神的教育要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05.
[2]丁紫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
[3]谢小健.公共参与意识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8/03.
[4]吴宝燕.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践行——以政治生活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11.
作者简介:
冯俊苗,女,海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