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

2019-10-08王珏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改革

【摘要】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课程思政”日益成为一个让全国高校都备受关注的教育命题。笔者以公选课《艺术修养》作为探索的实践课程,从课程建设的全方位改革出发,紧扣思政内涵,突出艺术特色,定位师生角色,通过寓教于乐的综合属性最终实现塑造优良品德的课程教学目标,建立起符合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综合素养课。

【关键词】课程思政  改革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073-02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课程思政”日益成为一个让全国高校都备受关注的教育命题。课程的改革也成为高校教师教科研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市教委的组织筹划下,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师,也积极参与到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的参选中。为了更有效发挥所授课程的艺术核心要求,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同时,更将思政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全校范围内的普修课程中,以《艺术修养》课作为落实改革的全方位实践。

《艺术修养》是一门以音乐舞蹈鉴赏拓展学生艺术认知和审美思维,提升艺术修养和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通识性课程。该课程面向的授课群体涵括了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全体学生。并希望这门课程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挖掘其中特有的教学价值和内容优势,在综合素养“课程思政”精品课建设中有所突破,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有效的课程载体。

一、紧扣思政内涵,改革课程建设

改革首先从课程的整体建设出发,对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内容框架上均进行了探索与实验。

关于课程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改革思路,践行“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的目标要求。利用艺术与思德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精神本源这一内在同一性,与学生共建创新式艺术思政课堂,实现思想育人、艺术熏陶、综合教育的同频共振。

关于课程的建设目标——对于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其实是将原本就具有的无意识思政教育变为有意识的渗透和凸显,并使它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实效性。通过中国近现代以来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实,选择具有价值性和话语权的艺术作品,用来感染学生、鼓舞学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思政教育效果。实现课程思政最深层的教学目标——从打动人再到教育人,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人文艺术素养以及认知思考能力。

关于课程的内容框架——在课程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中国艺术发展史,遵照艺术是反映各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彰显历史主旋律,抒写人民生活实践的本质特征,沿着历史的纵向发展脉络连贯至今,设计汇总出多维度特色教学专题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

二、突出艺术特色,实现改革创新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塑造优良的品德和修养,艺术陶冶可以让教育的形式更彰明较著。因此,在把握课程的改革上,一方面着眼于艺术的性质特点,一方面从教学的形式突破,针对每一个教学专题,以所在文化学院的“学院特色”、“专业特点”、“课程品牌”为切入点,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价值引领——核心在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融汇与阐释;

知识传授——目标在于通过经典艺术作品鉴赏,熟知艺术知识及发展规律,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能力培养——着眼点在于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实质和发展方向。

细化在具体教学内容上,通过学堂歌舞专题突出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通过苏区歌舞专题突出长征精神和革命精神;通过延安新秧歌专题突出延安精神,明确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通过抗日歌舞专题突出抗日精神;通过音乐舞蹈史诗专题突出爱国情怀;将当代民族舞剧《大梦敦煌》的敦煌精神、古丝绸之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趋向予以互渗,突出文化自信。

除此,在教学专题设计上,还特别增加了本校舞蹈学专业师生的原创舞蹈作品鉴赏,从我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出发,通过艺术创作实践,展现学校师生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播与推广;彰显学校师生用自己的专业方式,身体力行,推动艺术创新发展的努力和决心。

在参评本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中,我们选择《延安新秧歌》专题作为示范课程讲录的主要内容。在40分钟的教学里,利用讲解、问答、启发、互动、融入、多媒体课件辅助等教学方式,展开对非物质秧歌艺术的介绍和作品鉴赏。努力建立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例如在提及延安新秧歌与旧秧歌的对比变化上,选择通过对比图片和实物展示逐一讲解新秧歌在表演形象、表演道具、表演调度上与旧秧歌的区别,更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视觉化和感官化效果。同时,在针对延安新秧歌在创作主题上的主要内容,特别设计了连线游戏,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还充分发挥舞蹈专业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创作,针对教学优秀艺术作品,将影音视频资料转变为现场表演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和融入感,加强课程感染力,以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高度统一与有效融合。

在课程最后的总结中,引导学生结合延安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的体现,并进一步推进至新时期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延伸和扩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艺术的创作需要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艺术创作原则,牢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艺创作道路上的思想引领。

三、定位师生角色,注重改革细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是纯洁道德、精神的重要源泉。”改革发展《艺术修养》这门课,就是把美育、艺术修养作为教学主渠道内容,继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了两点:

第一,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肩负教书育人的任务。把《艺术修养》课中的思政教育,由不自觉、不确定转变为自觉和确定。首先是教学大纲的架构,明确了各知识点对应的思政点是什么,把二者结合作为教案设计的前提,而不是讲授中生硬地将思政内涵直接表达出来。在教学内容讲授中把思政教育像“盐”一样融入学生内心、融入学生灵魂,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特别是理论课程,注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专业技能,通过参与展示、模拟教学、技能分享等形式,调动他们的能动参与性,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注力,以有益于教学内容、思政内容的教学渗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改革的号召中,自当抱以“先试先行”的決心和勇气,努力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贯通。而这种尝试亦将带领我们继续扎根我们的三尺讲台,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为教学新常态,不断开拓课程思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许彩羽,杨武.艺术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6):104-108.

[2]尚轶铎.新时代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37-39.

[3]沈浩杰.经典歌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18(06):119-123.

作者简介:

王珏(198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