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独白:曾经,我是个施暴者
2019-10-08张慧娟
张慧娟
孩子是顾伟调整过程中的见证者
《男人独白》是一部从男性视角反思性别暴力的公益话剧,已经在全国几个地方巡演,顾伟是《男人独白》里9名表演者中的一位,他本色出演,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家暴故事。在几年的婚姻中,他曾经频繁对前妻动手,打到前妻觉得他是“魔鬼”;他曾在家暴之后,跟妻子下跪、扇自己耳光,来表示“懺悔”,可没有一次是真心实意的;他也曾在亲人和110来到家里的时候,低头认错,可心里却根本没当回事,用他的话说“都没用”。
如今,虽然没有任何外力的束缚,可他却开始了真心实意的忏悔,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开始一点点修正自己。就像那一次,他突然热泪盈眶,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的妈妈”。这一哭,胜过早些年他无数次家暴后所有“虚情假意”的跪地道歉。
如今,这个男人愿意坦诚地敞开心扉、剖析自己,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家暴男人,有机会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家暴背后的真相并为改变做出切实的努力。
暴力成了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他一脚狠狠踹在怀孕3个月的妻子腿上,内心只有一个念头:让她闭嘴!暴力成了他宣泄和沟通的方式。
顾伟第一次动手,源于前妻晓美让他把工资卡交给自己。她说,自己的新婚表弟夫妇就是这么管理家庭财务的。但顾伟内心并不情愿,那时候他还有债务需要偿还,而且从内心来讲,他不希望女人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可那天晓美只顾着讲自己的想法,最终,顾伟一脚狠狠踹在她腿上,希望她闭嘴!那时候,晓美已经怀孕3个月,重重挨了一脚之后,她看了顾伟几秒钟,转身回了卧室。顾伟则继续在客厅里看电视。
顾伟并不是第一次动手打女性,他打过中学的女同学,甚至在跟晓美结婚前的将近10年里,频繁打过母亲。
顾伟生活在一个父母争吵不断的家庭,父亲在语言上对母亲的贬低,让顾伟觉得女性是可以辱骂,甚至殴打的。顾伟小时候一直很调皮,那时候,母亲经常拿着竹鞭或者其他东西打他,这让顾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那时候的顾伟没有力量去和母亲对抗,便郑重地给母亲写过一封绝交信,可母亲却以为他是在闹着玩。
随着时间的流逝,顾伟跟母亲之间的情感链接越来越少,他甚至开始排斥母亲。母亲一直都不认可顾伟,而且很多顾伟的私事,她也总说给亲戚听,这让顾伟毫无“隐私”可言。顾伟对母亲失去了信任,母子间交流越来越少。到后来,每次跟母亲遇到矛盾冲突时,顾伟就开始暴力相向。
在武力解决问题这方面,对顾伟有影响的,还有他的一些亲人。小时候,家庭聚餐的时候,父亲和叔叔们喝到半醉,常常会讲自己的“丰功伟绩”,比如,“某某人又被我教训了”;又比如,“我一个人打了他们好几个人”。
如今回想起来,对晓美家暴的那几年,顾伟就是在用暴力沟通和解决问题,因为它立竿见影。
那时的他觉得自己是主宰者
以前他总想:如果她能少惹我,多听我的话,也许就会少挨一巴掌。 但现在他却想:她是一个人,怎么可以剥夺她说话的权利?
第一次对妻子使用暴力奏效,而且妻子没有告诉家人,这让顾伟意识到:暴力一样可以解决夫妻关系。儿子出生后,因为生活琐事而引发的摩擦增多,他对晓美动手的频率越来越多。用顾伟的话说,就是希望晓美“听话、服从”。“她一定也很痛苦,那一拳一拳打在身上、头上、脸上,怎么会不疼啊。”如今的顾伟已经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晓美经受的痛。
顾伟说,家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争吵时,他先是控制不住提高音量,想从声音上压制恐吓对方,然后摔东西,也是希望“压住”对方,接着是暴力相向。他有时候还会打自己耳光,用拳头击墙,当然力度其实并不会太重,这看似是在“忏悔”,其实也是在恐吓对方。
在经历了多次家暴之后,晓美告诉过自己的母亲,但岳母并没有正面指责过顾伟,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在给顾伟做好吃的时,温和地提醒他:得改改“毛手毛脚”的习惯啊。后来,岳父知道了顾伟家暴的事,那一次去顾伟家的时候,看得出来,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既没有指着顾伟的鼻子骂,也没有动手打他,而是给足了顾伟父母面子,也给了顾伟台阶下。
那天,岳父和女婿之间握手达成协议:顾伟今后不许再动手。可握手协议似乎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过后没多久,顾伟的暴力行为就又开始了。
2014年,顾伟对晓美有了最严重的一次暴力。那天,顾伟和晓美一起参加亲戚的婚礼,两个人因为小事发生摩擦,但碍于当时的场面,没有继续争执下去。那天晚上,已经睡着的晓美突然蹬了顾伟一脚,这冷不丁的动作激怒了顾伟,他认为晓美是因为白天的争吵故意蹬自己的,二话没说,举起拳头就朝晓美的头部狠命击打着,晓美被顾伟打得喉咙里发出低吼,已经不是常人的声音了。后来顾伟再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觉得晓美“蹬”自己的那一脚,很可能只是她在睡梦中的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可自己却凶残得像恶魔。
后来,晓美回了娘家。顾伟一直以为,她过几天就会回来,但两周过去了,晓美并没有回来。顾伟去了3次,道了3次歉,可用他的话说“没有一次是真心的”。这一次,岳父的态度非常坚决,支持女儿的任何决定,还严厉批评了顾伟。那时的顾伟始终觉得自己没有错,他想,自己已经三番五次上门道歉了,还想怎么样?
后来,晓美向顾伟提出离婚,他最初认为她只是说说而已。一直到他收到法院的离婚传票,才意识到事情已经“无法掌控”了,失控让他感觉很糟糕。在顾伟的观念里,有事业有家庭的男人才是“成功”的,离婚意味着他在家庭经营上的失败,这让他感觉很没有面子。“丢了面子”的顾伟,这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家国内反对性别暴力的组织—“白丝带”,开始向这个组织求助,他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打妻子、打母亲,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暴力,想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一直这样?
顾伟印象很深的是,当咨询师问起他为什么打妻子时,他回答说“我不想让她说话”,咨询师接下来的那句话让顾伟一辈子难忘,她说:“她作为一个人,有没有权利说话?”是啊,晓美是一个人,自己怎么可以剥夺她说话的权利?
“那时的我就是要控制她,我认为自己就是主宰者。其实很多时候,晓美只是平常表达,并不是每次都无理或者胡搅蛮缠。可在那时的我看来,她就是一次次的顶撞和冒犯。”如今,顾伟能够客观地看待许多问题,可在以前,他把自己暴力的原因归到晓美身上:“如果她能少惹我,多听我的话,也许就会少挨一巴掌。”
他想努力告别昨天的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很可怕的是,看见你过去憎恶的一切,披着未来的外衣又回到你面前。
一次次咨询,让顾伟慢慢捋清了很多东西,让他开始了解自己暴力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开始更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顾伟想从那个“魔鬼”一样的状态里走出来,他不仅自己看书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慢慢走了出去。咨询师曾经告诉他,有机会要多出去走走,要有自己的爱好。顾伟不仅成了“白丝带”的志愿者,还经常和朋友一起登山、摄影。
顾伟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宣讲反性别暴力的理念,参加公益活动,还会在当地一家电台的栏目里谈家暴。他也会跟户外俱乐部的朋友一起徒步十几公里,还拍下许多美丽的照片。“走出去”让顾伟的视野和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顾伟还阻止了几起暴力事件。
2014年9月的一天,顾伟和同事外出办事,当时他们坐在银行门口的汽车里,看到一对男女正从银行里走出来,两个人一边走,男人一边冲女人吆喝着什么,声音非常大,走着走着,男人突然开始动手打女人。顾伟本能地跳下车,朝他们走过去。“先生,不要打人。”
“不用你管,这是我们的事!”对方气势汹汹地怼了顾伟一句,然后继续打着身边的女子。顾伟并不畏惧,拿出手机拨打了110。男人看顾伟报了警,停止了暴力,骂骂咧咧走到自己的汽车旁,还不忘扭头对女子说了一句:“你等着瞧”。女子站在原地哭着,顾伟劝慰了她几句后离开了。那是顾伟第一次出面制止暴力行为。
2016年春天,顾伟和同事正在食堂吃饭,一个离职的同事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径直朝某个部门领导走了过去,就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个同事突然用双手牢牢卡住那位领导的脖子,顶在了墙上,很多人被惊得目瞪口呆。顾伟知道,这名同事离职的时候,对领导的有些做法不满,很显然,他是来“报复”的。正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顾伟走了上去。“你刚做了爸爸,有些事情一定别太冲动,一定想好了……”顾伟站在一边耐心地劝着,一直到同事最终松开了手。
如今,顾伟在修正调整自己的路上,已经走了快4年了。这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施暴者的改变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顾伟说,这个过程就像爬山,累了的时候也会想动摇,但也许缓一缓,给自己一点兒时间,就会爬上一个新的高度。
孩子大概算是顾伟“艰难反复”过程的见证者。
顾伟说,离婚后,孩子更多地是由父母照顾,但他后来意识到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决定自己多参与育儿。有一天晚上,他去爷爷奶奶的屋里,想把儿子抱到自己屋里睡,结果儿子不肯去,父亲跟顾伟说:“儿子怕你,说你是魔鬼。”这句话触动了顾伟,他不管不顾地抱起儿子就往屋外走,可儿子不愿意跟他走,他觉得儿子不听自己的话,竟然恼怒地把他摔在了地上。儿子的嘴巴磕出了血,眼泪吧嗒吧嗒地掉着。看着满眼恐惧的儿子,顾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他抱起儿子,进了自己的屋子,一边帮儿子擦掉嘴巴上的血,一边帮他擦眼泪。那一天,他跟儿子道了歉:“爸爸伤害了你,对不起。以前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爸爸做得不对,爸爸会好好照顾你。”儿子很快就睡着了,但显然受到了惊吓,顾伟在一旁看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在不停地抖动着。
顾伟现在还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还会突然音量变高,但他已经不会动手打人了。而且发火的频率也在减少,每次意识到自己失态之后,他就会及时调整,给儿子道歉。
离婚之后,顾伟有时候会因为儿子,跟晓美进行微信沟通。顾伟最大的改变就是,可以认真听对方说话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想控制,总想让晓美“闭嘴”。
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如果有女性问他是怎么改变的,他会讲讲自己走过来的这段路,讲讲自己的故事和经验。但如果有女性希望顾伟出面帮她们劝劝自己的老公,顾伟一般都会拒绝,劝她们去找专业人士。“我还是个病人,还需要心理治疗,还在自我修正中。”
虽然自我修正调整了许多,但对于顾伟来说,未来还有很远的路需要走,他曾经给过自己一个期限,如果5年之内,他修正调整好了,愿意跟晓美复婚。如果有来生,他不愿意再跟自己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
(文中顾伟前妻为化名)
专家点评
谢际春
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
顾伟的例子充分印证心理学关于家暴的理论假设:1.一个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会极大地影响其成年生活,小时候被虐的孩子会有很大概率转化为一个成年施虐者,小时候的弱者成年后会找比自己更弱的对象来报复。2.早年的重要他人——几乎集中在母婴关系上的情感,一定会转移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即移情。3.越早年发生的创伤体验,伤害就越大,不仅是心理模式的损害,还会殃及神经反应系统等,如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冲动控制障碍等。
幸运的是,顾伟尚有能力向专业心理工作者求助。这是他和其他家暴者最大的区别,一个家暴者能否修正调整过来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此。现实中,我们见到太多像顾伟之前那样将问题归因于对方的男人,如果都是对方的错,那改变怎么可能发生?求助行为本身代表了愿意、有能力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承担起改变的责任。
由于家暴者的养成大多在早年,并通过经年累月形成,因此治疗、修正的过程也必然漫长而痛苦,这需要像顾伟一样,有心理准备并能够坚持。对于家人来说,需要意识到改变必须来自家暴者本人内在的转化,外在的劝说、强迫、惩戒往往收效甚微。但是,像离婚、孩子等,家暴者真正在乎的人和事有时可以用来当作杠杆,撬动或激发家暴者求助/改变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