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教育的哲学》版本对比看音乐教育之变

2019-10-08张锴齐

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实践

张锴齐

摘 要:《音乐教育的哲学》在1970年出版第一版之后,在1989年出版第二版,2011年出版第三版。第二版、第三版都被翻译成了中文版,第二版的中文版于2003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主要强调的内容是音乐的“审美”哲学,而第三版的主题则是音乐教育的“体验”哲学。从“审美”到“体验”的发展,文章结合音乐教育在国际上的变化,对音乐教育思潮进行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雷默;审美;体验;实践

2011年南京国际音樂教育高层论坛于2011年11月4日至11月6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管建华教授在学术总结中说道,本次论坛共有10多个国家的专家代表参加,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为期3天的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次会议的4个议题: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世界多元文化与音乐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 、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国内外音乐教育回顾与展望。笔者全程观看了此次论坛音乐学院演奏厅分会场的报告,在观摩的过程中,多次听到主讲人提到了两个版本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笔者便想将两本书进行对比,并和1999年以来的音乐教育思潮相结合,试图探索出音乐教育在这20年来的变化。

一、两个版本的《音乐教育的哲学》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是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著作。贝内特·雷默,美国西北大学约翰比埃蒂的终身教授,音乐系系主任、音乐教育博士导师。

最早版本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1970年版的,在1989年修订再版。在2003年二次修订被翻译成中文、日文和法文。中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2003年5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在2011年,雷默创作了第3版《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远景》。此版本也于2011年8月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70年的第一版没有中文版本,目前市面上的中文版《音乐教育的哲学》,只有第二版和第三版这两个版本。

《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对确立“审美”的哲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第一版中,雷默开篇提出:“音乐教育即审美音乐教育。”雷默认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能够体现音乐的本质和价值。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从中得到审美经验。其“审美”哲学的地位,使得实践音乐教育开始转向审美音乐教育,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广受教育学者的认可,后来也对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的出版,使审美音乐教育这一领域,开始建立起有力的共同价值观,这本书也受到广泛接受,有力地加速了对雷默教育思想的推进。

在第三版中,关于哲学不确定性问题,雷默提出了一种融合的解决方式。他提出,最好把那些似乎是替代性的价值观立场,看做是对大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目标的不同态度。把过去教育学者们提出的多样性的价值观涵盖在一起。除此第三版还增加了一个新内容:新的智力理论,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提出具有挑战意义,雷默此前提出的审美音乐教育为何在第三版中加入了“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在第三版的结论部分和最后几个章节作者都做了详细论述。

第三版相比于第二版,雷默做了80%的修改。《音乐教育的哲学》自1970年出版第一版之后,雷默在1989年出版了第二版,更新了原书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基本上是写了一本新书。在第一版中,雷默提出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审美的音乐教育。第二版中,雷默从他在教育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方面入手,解释了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判断、智力特点等,建构了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在第三版中,雷默把他对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认知运用到音乐教育理论当中。第三版比第二版又更新了90%的内容,雷默在这一版中增添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思想,给读者呈现一个更为新鲜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雷默三个版本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均显示出,现代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哲学具有弊端。因为雷默将所有音乐都设定为是人为组织的声音,是人情感的表达,并认为这种音乐文化决定音乐教育必须为审美音乐教育。这种主张普遍、同一、中心、核心的现代性视野的哲学文化观,与当代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德·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中,强调差异、抵制普遍主义、拥护多元、反对一元等理论有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再次,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是建立在18世纪以来的以康德为首的现代美学基础之上的理论,而当下美学理论已经走向了由英国当代学者伯恩斯坦提出的“后美学”时代。如果说美学是将研究对象艺术独立于真理和道德鉴赏之外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后美学”则超越了现代美学,它否定真理、道德和艺术之间的严格划分,“后美学”追求的是纯粹的认识论的批判。它希望人们对艺术的关注不只停留在艺术本身,还要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因为艺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音乐的音响、角色、观念、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发生了变化,要理解音乐和建立音乐经验,就必须注重社会历史性的维度。另外,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认为,社会文化氛围与音乐家的思维是共生的、互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可见,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基础是建立在18世纪的纯美学的基础之上的,而没有随着音乐美学向文化研究的转向而转向。尽管雷默已经随着时间的变更逐渐淡化对审美教育的提倡,但雷默的核心思想和哲学基础并没有改变,审美教育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能消除。

二、“审美”到“体验”

《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和第三版最主要的区别是:第二版论述了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版则对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进行了论述。“审美”和“体验”,二者以不同的角度、立场解读了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对音乐教育提出了相异的目标和任务。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主要论述了三个美学思想:思辨主义美学思想、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和绝对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在中国,1999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以国家所推行的教育方向为起点,确立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其理论来源就是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虽然在中国推行的是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但是也有一批学者在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对此提出了质疑。例如管建华教授在《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发表的《“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一文,其中就对审美音乐教育提出批判与质疑,认为审美音乐教育会将音乐教育禁锢在审美的牢笼之中,进而无法发挥音乐教育真正的作用。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这种思想,在中国之所以能够有市场,一是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审美的缺失与音乐教育的没落密切相关;二是中国关于音乐教育的政策方针一直与德育有关,没有重视音乐的本体,而这种把音乐教育视为德育的工具的思想,使得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衰落。因此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后,深受国家和教育学者欢迎。而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中,也算是响应国家的号召。

审美音乐教育是在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统一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和思想的音乐教育哲学。它的出现与美国当时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现状都有关系。雷默是审美音乐教育的领导者,他的这一思想也被美国音乐教育所认同,并被当时的美国列为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审美”和“实践”存在教育哲学分歧,是因为对音乐的本质认识存在偏差。二者都以“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这一哲学假设开始,但核心观点不同。雷默注重音乐教育的本身价值,即音乐本体;而雷默教育思想的反对者埃里奥特则注重音乐教育的实践价值,即教育本体。

三、音乐教育哲学对中国的影响

自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后,中国的音乐教育就与“审美”教育理念结下渊源。但是我国“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并不是孤立的、排他的。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涌现,对于“审美”音乐教育的抨击声越来越多,他们的抨击一般建立在实践的角度上,认为“审美”音乐教育已经不适用于音乐教育,它具有局限性和孤立性,是脱离了其他文化的单一音乐教育行为。

“实践”的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化思潮,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一种“多元文化”开始出现在音乐教育的学科理论中。通过对两种音乐哲学思想的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时代的变迁赋予了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思考與变革,一种兼容并包的多元化开放哲学体系正在建成。

中国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可以借鉴和吸收外来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国的音乐教育应以更宽广的胸襟,对全球化发展下音乐文化的交融做出积极的姿态,深入了解并学习。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目前看来,更适合雷默的“审美”教育哲学理念,因为这一思想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但是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也应有结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思想,因此西方对待音乐教育的哲学态度,不能成为指导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3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管建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实践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