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饰材料审美化在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9-10-08陈嘉慧

设计 2019年17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情感

陈嘉慧

摘要:把握佩戴者的心理,让首饰材料更好地表达佩戴者的审美体验。在首饰材料研究过程中引入审美知觉,通过分析杜夫海纳审美知觉中主客体统一这一原理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把佩戴者与首饰材料带入该原理中,把握佩戴者心理。得到四个年龄阶段人群对首饰材料的审美知觉。首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首饰的内在意义、与带来的首饰审美体验、共同推动了首饰材料的多样化。基于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的研究,把佩戴者与首饰材料带入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的研究之中,把握佩戴者的审美知觉,为首饰设计提供多种材料的参考。

关键词:首饰材料 审美知觉 主客体统一 情感 心理暗示

引言

首饰材料的多样化是当下首饰设计的一大特点,首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审美需求,共同推动了首饰材料的多样化。审美是一种心理需求,人们对美的判断主要是把注意力都投到个别事物的特性上。本文以审美知觉为切入点,从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中主客体统一入手:将审美知觉运用于首饰材料的研究,分析佩戴者佩戴首饰的目的、喜好的首饰风格以及首饰材料的颜色、质感、手感、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审美倾向。基于对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的研究,把佩戴者与首饰材料带入到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中,从主客体统一的过程中的表现——呈现——与再现来进一步了解佩戴者对首饰材料的审美知觉;再从审美知觉的三个特征:完整性、主动性和情感性来把握佩戴者的心理,让首饰材料更好地去表达佩戴者的内心。

一、首饰材料审美化的表现

首饰不仅仅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在当下,它还是情绪、情感、思想、文明的载体。从贵金属、稀有材料、智能材料到综合材料,首饰材料不断突破与发展使得首饰所表达的意义变得更加广泛。此外,首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人们在当下越来越多地注重首饰的内在意义、带来的审美体验,都共同推动了首饰材料的多样化使用。首饰材料的多样化使用是当下首饰设计的一大特点,对于首饰设计行业来说,首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设计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载体。

在当下,首饰材料的使用更加广泛,这一现状与人们日常生活审美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于美有了更多认识,对于美好的事物不仅局限于价值和外在的因素,有时候一事物触动你的内心,给你带来情感上面的享受同样也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审美”一词来源于美学,随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之概念的诞生,“审美”这一概念也随之诞生。美的要素有两个方面,第一指它的内容;第二是指“内容所借以显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首饰材料审美化让人更注重材料表达的内容。

二、材料特性审美化在首饰设计中的体现

(一)首饰材料的特征

人们对于美的判断则是把注意力都投到个别事物的特性上,不同材料物的属性(物理与化学特征)以及其文化内涵给人以不同的知觉反映以及心理暗示;这些特性都成为首饰设计中选材的因素。创作者在进行创作之时有时会考虑某一材料的某一特性,有时也会多方面地思考材料的特性。比如首饰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一一金,它的颜色为金黄色、硬度为2-3、具有极强的延展性,利于加工制作,可塑性强、光学性能好,反射率接近100%、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价值高;金子这些物的属性给人华丽、辉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光明、希望、神圣、满足、奢侈、忠诚等心理暗示,所以这些特征让金子在首饰材料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宝石,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光学性能丰富(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等)、化学性质稳定,部分宝石遇酸碱会腐蚀、珍贵;这些物的属性以炫彩夺目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冷艳、美好、距离的心理暗示;宝石使用历史悠久,不同的宝石有着不同的寓意,如图1。

玻璃颜色丰富,形态丰富,可塑性强,高透明、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视觉特征给人以清澈、明亮、浪漫、自由的心理暗示,它以独有的特征以及实用性、艺术性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其自身的地位。木头:暖色、肌理明显、粗糙、不透明、温和;视觉效果朴素、自然、和谐,给人一种放松、安静、庄重。陶瓷:颜色丰富、可塑性强、肌理丰富、不透明或低透光,脆性大,化学性质稳定;视觉效果温润、精致,给人一种优雅、细腻、干净的心理暗示,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实用价值。皮与革:具有自然的颗粒纹和光泽,手感舒适;自然、狂野、奔放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放松、自由。纸张:轻薄、柔弱、但底蕴深厚,承载着文化、历史,也常常出现在首饰中,但由于其脆弱的特性,常常与其他材料结合使用。人工化合物塑料、硅胶与树脂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变其造型与质感,包括颜色、造型、肌理、光泽;其中树脂透明度最高,硅胶手感最好;塑料最轻盈;人工合成物给人一种万花筒的视觉效果,透露出种时尚、轻巧、跳跃、快节奏的感觉。织物、纤维,颜色丰富,现状单一、柔然、但可塑性极强,可以编、织成不同的造型和肌理,手感舒服与人们的关系最为亲密,给人柔软、温暖、细腻、精致的印象。以上都是当下常用的首饰材料,此外还有毛发、骨骼、生活中的各种现成品等。物质材料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给人带来情感色彩,从而有助于在观赏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氛和韵味,如图2、3。

(二)首飾材料的特性与审美知觉的关系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饰材料与审美知觉的关系。第一:材料在审美知觉中的地位;物质材料给予观赏者一种有色彩的质料感;给人带来情感色彩,从而有助于在观赏中形成一种氛围,所以物质材料是审美知觉的基础。

第二:首饰材料在审美知觉中升华,当佩戴者在佩戴首饰时会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产生体验。而当一件首饰被审美地感知时,其物质材料就转变成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感性。杜夫海纳认为“感性是感觉者和感觉物的共同行为”。审美知觉的过程是“充分尊重审美对象客观性的前提下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它是通过情感和感觉去揭示属于审美对象(首饰材料)自身的世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所以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的作用就是能够审美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存在,并升华材料物的属性。

第三:审美是一种心理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满足人的精神方面的,材料是引发人的审美感知;“审美活动使人回到人和世界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最亲近的生存关系。”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材料是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在审美知觉中被赋予了人的情感,首饰材料与审美知觉让首饰作品更加完整。

三、审美知觉的特点与其在首饰设计中的作用

(一)审美知觉的特点

当佩戴者在佩戴首饰时会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产生体验。而当一件首饰被审美地感知时,它的物质材料就转变成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感性。这里的感性来源于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杜夫海纳认为“感性是感觉者和感觉物的共同行为”。审美知觉的过程:充分尊重审美对象客观性的前提下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审美知觉只专注于自己的对象,它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去寻求对象的真理,而是通过情感和感觉去揭示属于审美对象(首饰材料)自身的世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所以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审美对象。审美知觉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审美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存在,并升华材料的物的属性。审美是心理的需求,而材料是引发人的审美感知;审美活动并不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吃饭、穿衣等),而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审美活动使人回到人和世界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最亲近的生存关系。这种回归,是人的精神需求,是人性的需求。

(二)审美知觉的作用

“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体客体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的认识。他还把知觉和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體、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主要途径。”

基于对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审美知觉的三个特征:完整性、主动性和情感性来把握佩戴者的心理,让首饰材料更好地去表达佩戴者的内心。任何认知过程都是主体将自身的人格、风格与其他心理功能带入客体,他们是有所选择地去知觉一件首饰,所以可以根据他们所选择的客体来认知他们的心理。心理学早已经证实了知觉过程伴随着情感而产生,他们在选择的同时也会萌生某种情感;审美知觉的这三个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另一方面又带上了主体的感情色彩。所以在首饰设计中,我们可以从审美知觉的这三个特征入手帮助我们来完成设计,如图4。

审美是一种心理需求,人们对美的判断主要是把注意力都投到个别事物的特性上。佩戴者不再以一种类型的商品追逐作为目标,而是热衷于展现个人喜好、生活方式和品位的塑造;佩戴首饰的目的从美观、展现个性到愉悦心情、寄托情感。人们在选择购买首饰的时候变化:功能性—理性、感性、情感需求(愉悦感官体验)。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的是作品的内在意义带来的体验,人们把这种情感、需求逐渐转移到各种各样的首饰材料上,如“触景生情”般,运用材料的特性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所以对于首饰设计行业来说,不仅仅要考虑佩戴者对首饰材料在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关注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在材料的选择上提供更为亲近内心的选择。开发材料,将当代首饰艺术中的综合材料更好地运用于行业中,让更多的佩戴者参与设计的环节,让他们的审美知觉投射到属于自己的首饰上,如图5。

设计者作为“新型文化中介入”,所以要注意受众趣味的判断;在当下的环境里,设计者应该寻找对日常生活的看法,概念的理解,具备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功能、历史故事、创意和艺术、情感共鸣、伦理和社会责任、手工技艺传承、稀缺性、个性等都是要考虑的。设计师在处理材料与佩戴者关系的时候可以借助审美知觉中各个构成要素如: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感性、意义和形式)和审美知觉中(想象、情感和理性)。让佩戴者与材料达到统一,更好地了解佩戴者的心理,同时让作品走入佩戴者的内心。

四、首饰材料审美化的实践研究

审美是一种心理需求,人们对美的判断主要是把注意力都投到个别事物的特性上。所以根据上文的研究成果展开实际调研并总结分析当下4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对首饰材料的审美倾向。

(一)20岁以下^群对首饰材料的审美倾向

通过调研,该人群佩戴首饰的目的是为了美观,比较喜欢时尚配饰与艺术类的首饰,喜欢天然材料中的有机宝石(如珊瑚、珍珠、琥珀等);金属上喜欢单色的立体化效果、宝石为自由轮廓的外形;在人工材料中喜欢硬质的亚光材料(如石膏、水泥、陶瓷、软陶);由于这一人群消费水平不高,所以要适当考虑他们的经济情况,相较下人工材料更适合这个人群,成本造价比有机宝石低些,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比较注重材料的手感、还有材料的心理暗示;他们在颜色的喜好上偏向低色度的材料;综上所述,可以考虑以自然风格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再结合人工材料进行制作。从图表来看,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的倾向比较多样化,所以在首饰材料以及设计上有非常大的自由性,如图6。

(二)20-30岁人群对首饰材料的审美倾向

该人群是为了美观和愉悦心情而佩戴首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已经注意到了材料文化方面的意义。而且比较喜欢艺术类首饰和时尚配饰,喜欢天然材料中的贵金属和有机物材料;金属上素面选择比较多,有机物偏向有机宝石(珍珠、珊瑚、琥珀、化石)和木头、碳、纸、玻璃等;人工材料方面亚光质感最受喜欢,他们偏向硬质材料(如水泥、陶瓷、石膏)和合成物(树脂、硅胶等);从被调查者对材料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他们比较注重材料的形态、此外还比较材料内在的文化与心理暗示;从他们对首饰和材料的喜好与认识,我们可以从浪漫风格来选择与之相契合的材料。从结果看,这个年龄阶段充满着幻想、他们情感真挚、表达自由等,如图7。

(三)30-40岁人群对首饰材料的审美倾向

此类人群佩戴首饰目的与上面的两个人群相似,偏好喜欢优雅、成熟风格首饰。该年龄阶段的人群经济发展很快;喜欢比较低调的亚光质感的材料,颜色沉稳、质感细腻的材料,喜欢玉石材料的比前两个阶段的人群明显多,他们更关注的是材料的文化内涵,材料的外在形式不是主导他们选择的主要因素。从对材料颜色、形态、意义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阶段的人群在优雅中透露出理性、具有一种融力量、自由和平静于一体的均衡美,优雅风格更契合此人群的审美倾向与心理需求,如图8。

(四)40岁以上人群对首饰材料的审美倾向

该人群佩戴首饰的目的主要是愉悦心情,对材料的选择较为专一,他们能接受的新材料比前二个人群少;他们喜欢成熟风格的首饰、此外第二喜欢的是自然风格的。在色调上喜欢比较浓郁的,比如明亮型的宝石、翡翠、欧珀、有机宝石如珊瑚、琥珀。质感上喜欢细腻、光滑、透明的材料。该年龄阶段的特点是精致、端庄,同时注重文化底蕴;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择工艺精细、色彩细腻、饱满的传统材料,精致中透露出稳重。由于阅历丰富,他们对于首饰的要求更为严格,定位更为精准;所以他们相比较更不容易为新事物、新材料打动。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从传统材料为切入点,用更具吸引力的设计方案来打动他们的内心,如图9。

结语

首饰不仅仅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在当下,还是情绪、情感、思想、文明的载体。其所表达的意义越来越广泛,使得首饰材料不断得到突破与发展;从贵金属、稀有材料到综合材料。首饰材料多样化可以看出首饰不仅仅是作为财富、身份的象征,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媒介来表达情感、内心、氛围等。在当下,首饰材料的作用更加广泛,而导致这一现状与人们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关。文章以审美知觉为切入点,从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中主客体统一入手,分析首饰材料的特征及其与审美知觉的关系;再将佩戴者与首饰材料带入审美知觉主客体统一的过程中进行分析。从审美知觉的完整性、主动性和情感性这三个特征来整合佩戴者的心理,从而选择与之相契合的首饰材料进行设计。审美知觉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另一方面又带上了主体的感情色彩,通过其来分析佩戴者与首饰材料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选材、设计与制作首饰。主体(佩戴者)不同的感情色彩引发他们对首饰材料及首饰风格的差异;不同的材料(客体)引起佩戴者不同情感,但它们始终都是统一在一起。首饰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对于佩戴者来说尤为重要,设计能否真正地走进佩戴者的内心,需要更加关注佩戴者的审美知觉。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情感
情感
台上
让优秀成为习惯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