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2019-10-08梁淑艳陈福宗

大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

梁淑艳 陈福宗

[摘 要]近年来,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校学生工作新的着眼点和焦点。通过对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案研究与教育实践进行类型分析,探索其规律及应对措施,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安全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139-03

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特殊区域,近年来屡屡发生涉及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特殊学生群体是引发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主体,并且具有较大的杀伤性、快速的传染性、负面的示范性以及隐蔽性。创新和完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及行为特点分析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指呈现出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成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学生面临着大量多元化思潮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因家庭状况、学习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宗教信仰以及自身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或因自身缺乏约束能力,违规违纪、言行不美、品德欠佳;或因家庭结构异常,性格孤僻,日常行为怪异;或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落后,影响心理健康;或因羡慕妒忌,产生扭曲心理,甚至造成休学、退学、自虐或攻击他人、轻生自杀。

本文以鲁东大学为例,通过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将其主要类型和行为特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困难群体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经济困难群体占学生总数的25%左右,其中特困学生的占比接近10%。贫困生的“困”除了表现在经济方面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心理贫困,他们或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自闭心理,或因生活的困窘使他们对物质生活的丰裕充满了向往,学习目的和动力带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甚至导致心理健康上的缺陷与失调。其中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却往往经受不住挫折,尤其是对自身不利处境找不到正确归因,容易滋生对他人的怨恨和逆反心理;一部分学生自怨自艾,不敢或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直接表现为自卑、多疑、焦虑、孤僻、虚荣等多种负面心理与情绪,甚至逃避现实,迷恋网络,荒废学业。

(二)学业受挫群体

学业不及格学生逐渐成为高校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按照学生不及格人数、不及格的科目数可以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据统计,不及格人数有的专业甚至达到20%以上。这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比其他学生差,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力差,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课程或任课教师等而逃课厌学;大学学习方法与高中學习方法不同也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些都导致其学业出现严重问题。

(三)心理障碍群体

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缺陷和情感障碍,主要由轻微心理失调(包括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学生构成,是长期不良情绪体验所致,比如应对学业、经济、情感和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从而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压抑感、失衡感、焦虑感、烦躁感和困难感,导致精神抑郁、行为怪异,甚至产生悲观厌世和仇视心理,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一根筋”走入“死胡同”,最终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双重疾病。

(四)上网成瘾群体

高校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因为自制力和自控力差,无节制地沉湎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按时就餐,夜不归宿,违反纪律;生物钟紊乱,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简单,人际关系淡漠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诱发学生违法乱纪现象。

(五)其他特殊群体

比如特殊家庭群体、就业困难群体、身体病弱群体、违纪违规群体及恋爱受挫群体等。

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只是相对的,很多学生往往同时兼有多种类型,甚至互为因果。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是有共性可循的,虽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其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二、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及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构想

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理智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人首先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和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应属于心声。”探索适合大学生特殊群体有效帮扶工作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经历特殊、心理承受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客观等原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产生运用常规的方式无法处理与克服的心理危机,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俗话说:凡事预则立,既要预“利”,从而趋之;也要预“害”,从而避之。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与心理预警机制,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屏障,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拓展的重要内容。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与心理预警机制是一个包含发现、关注、干预和转化四大模块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子系统。

(一)发现系统:编织“信息源”

以鲁东大学为例,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组织专业人员,选择科学工具,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初步掌握新生中“特殊学生群体”的人数和类型,并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预防性群体关怀机制;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课堂、宿舍,与学生亲密接触,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在学生社区、宿舍设立党员工作站和辅导员心理辅导责任岗,及时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二)关注系统:建立“数据库”

对“信息源”进行关注和筛选,通过语言交流、行为表现、宿舍共情、观察了解,主动收集特殊群体学生的情绪变化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筛查和评估,形成“数据库”,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关注机制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创新心理教育模式,将心理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设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危机预警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干预系统:筑起“防火墙”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的直接责任者,也是学生转化和危机应对的有效干预者,要全面把握特殊学生的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存在和发生的根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建立特殊学生个性成长小档案,了解其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及时捕捉和分辨危机信号,根据预警程度启动干预系统,力求通过个别咨询、心理辅导和团体帮扶进行有效干预,确保危机平复。

(四)转化系统:构建“安全网”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构建“安全网”的重要举措。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特殊学生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其自尊心和个人隐私。辅导员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会看、学会听、学会想、学会说,与学生高度共情,才能把握特殊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早发现其中的危险信号,并能正确理解,积极关怀,科学干预,因势利导,化解危机。

三、构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自杀、伤人、精神抑郁、行为异常等极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探索建立针对高校特殊群体的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心理预警机制极为重要。

比如,鲁东大学启动了“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化的运作、问题式的研究、团队式的合作以及资金扶持等措施,搭建起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具有较高水平的校内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编织心理预警机制的“信息源”

鲁东大学“大学生特殊群体‘个案教育与研究工作室”选取了学校六个二级学院的三类特殊学生群体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家访了解家庭困难群体的生活环境、困难程度和对其成长的影响,通过交流了解受到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通过走访宿舍了解上网成瘾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类型分析,探索其规律及应对措施,找准切入点,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二)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心理预警机制的“数据库”

鲁东大学二级学院实施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宿舍社区化管理委员会,把支部建在班级、宿舍,各班级的班委会、团支部的成员担任宿舍长,学生会成员担任楼层长,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担任公寓楼楼长,构建宿舍网络平台,开展学团活动和宿舍文化建设,不仅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为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奠定基础。

(三)进行爱心帮扶,建立心理预警机制的“防火墙”

采取数据汇总、类型分析、谈话、信函家访等各种形式,有效搭建班级帮扶平台,积极探索家校联动,筑起“防火墙”,构建“安全网”。学院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爱心帮教团队”,每个班级成立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爱心帮扶小组”,一对一助力成长,帮助和引导特殊群体大学生缓解压力,排除困惑,消除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尽最大努力防止学生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事件的发生,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实施危机干预,建立心理预警机制中“安全网”

特殊群体的学生个体表现大都呈现出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建立健全完善的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科学整合资源,分层次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流动站,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帮扶,采取心理辅导、关心关怀、家校联动、团队帮扶的方式,多方面积极干预,是做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引导和转化工作的有效手段。

四、构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的理论思考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成因既有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身心方面的内部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影响,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完善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关键在于规律探索和因材施教。

一要居安思危,以学校大局统领学生工作。《左传》认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从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预警机制系统工程的框架构成来看,把握特殊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编织真实可靠的“信息源”,让“发现系统”成为做好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要多管齐下,关注特殊群体的成长过程,及时更新特殊学生群体数据库,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群体身上的闪光点,以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模式,循序渐进,全员培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心上,让“关注系统”成为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三是专业援助,打造专业教育工作队伍,深化“爱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筑起危机“防火墙”,力求通过个别咨询、心理辅导和团队帮扶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危机发生,让“干预系统”成为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屏障。

四是人文关怀,完善预警机制体系,用爱心关怀、耐心帮扶、细心雕琢、倾心陪伴合成“转化系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构建校园“安全网”,实现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覆盖。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静,李宝珠.浅析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7+45.

[2] 宋新,迟艳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科技风,2008(2):93-94.

[3] 包雪梅.师爱作用浅说[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5):41-45.

[4] 黄锡榜.高校突发事件下学生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13-115.

[5] 魏志波.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8):3-4.

[6] 刘敏.试论如何做好高校特殊学生转化工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150-151.

[7] 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61-62.

[8] 任璐颖.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危机及其成因与对策思考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56-59+6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