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科书小说呈现比较及教学研究

2019-10-08朱念阳田甜李祖祥

文教资料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朱念阳 田甜 李祖祥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语文教学及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作为通过艺术虚构反映实际生活的小说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及阅读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现行大陆苏教版、中国台湾康轩版小学教材中的小说选文,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小学小说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    小說呈现    教学研究

随着教育界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持续关注,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中的选文体裁及内容都是经过编者仔细推敲和时间沉淀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作为叙述性与虚构性相统一的文学体裁,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价值。合适的小说选文内容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需求,因此在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由于两地教材风格和编写理念存在差异,因此在小说选文的数量、篇目、节选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异同,值得思考和研究,为教学实践探索出新思路。

一、小说的特征和阅读意义

小说是作者通过写作技巧虚构出反映生活的一类文体,“它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小说的价值”[1]。每篇小说由所有文字和符号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作者通过叙述虚构的故事和巧妙运用艺术手法形成具有独立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或通过虚构表现作者主观情感,或表现一个人、一类人的形象,也可能是揭示一个社会现象或一个道理,可以说小说是基于社会现实而后经过作者再加工再创造的产物。高年级小学生通过前期学习能独立阅读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通过引导具有试着分析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学习简单写作技巧的能力。同时阅读小说能够让学生感知世界,一些经典小说作品构架了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桥梁。

二、两地课标纲要中对小说教学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材编排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语文课程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阅读目标设计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2]这其中没有具体提及小说这一文体,而是广泛包括在叙事性作品这一宽泛范围中,区别于初中学段在“文学作品”中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学小说教学目标以“故事性”而不是以“艺术性”“文学性”为主。

中国台湾地区《语文课程纲要》[3]针对阅读教学,提出基本理念: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体认中国文化精髓”。重点体现在“欣赏”和“体认”两词,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比较而言中国台湾地区《纲要》对于阅读目标要求明显宽泛,更倾向于工具性,大陆《课程标准》中关注的是“这一篇”作品的感悟和体会,更倾向于人文性。

三、两套教材小说选文比较

(一)选文分布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两套教材的体裁选择都非常丰富,其中记叙文、诗歌、童话占据比较大的比重。相比较而言,小说的比例比较低,其中康轩版12册教材中仅有一篇小说,为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学长廊中的第二篇课文《空城计(改写版)》。苏教版因为整体课文数目更多,小说篇目丰富一些: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五年级上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六年级上册第5课《船长》,第6课《爱之链》、六年级下册第8课《三打白骨精》。

两套教材中康轩版教材小说选文单一,仅有1篇,且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节选。相比较而言,苏教版教材中的5篇小说选文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有助于小学生对小说这一文体形成比较系统的认知框架,且四年级就开始涉及,有3篇小说分别选自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另有两篇外国小说分别是杰尼·巴尼特·罗依里的《爱之链》和雨果的《船长》。两套教材小说选文的共同之处是选取了古中国典小说,并且以节选改编的形式出现,更适合高年级小学生阅读。

(二)小说选文比较

1.相同之处

经过上文选文分布研究,笔者发现两套教材在小说选文上有高度相似之处,各有一篇《三国演义》的节选片段,其中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选取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所在单元是历史故事相关单元;康轩版六年级上册《空城计》选取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所在单元为文学长廊,两文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古代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是对智慧和坚持的赞扬,在履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做到弘扬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2.不同之处

(1)文字编排构成

以《三顾茅庐》和《空城计》为例,两篇选文在编排上有所差异,《三顾茅庐》直接由正文和课后习题组成,《空城计》由作者与作品简介和正文组成,且在这一单元后面的“统整活动”中涉及“认识古典四大小说的阅读指导”。笔者认为康轩版在编排中可能略胜一筹,标题后的一段简介交代了节选原文的背景、时代和特征,并且只用寥寥数语便交代了故事前因和人物大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引导他们理解文意。单元后的阅读指导做到了有效迁移,指向名著整本书阅读,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潜移默化的指导方式。从《三顾茅庐》的编排和课后习题可以发现,结合面向的是中学段学生,此篇选文的目的更倾向于培养读写与造句能力。

(2)课文插图呈现

以《三顾茅庐》和《空城计》为例,两篇古典小说选文在课文插图上也存在差异,《三顾茅庐》中除了课文标题旁有一张邮票插图,还在课文第二页插入了一整页图画,画面显示刘备正与诸葛亮的童子进行交流,后面跟着张飞和关羽,背景是一片秀丽风景;《空城计》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在每一页的底部都插入一幅长图,分别是:传令、弹琴和解谜,人物形象设置上更轻松活泼,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比较而言,苏教版插图比较写意,而康轩版则较为传神,二者都做到了赏心悦目,细节设置都比较到位。

(3)课文题材呈现

除了历史古典小说外,苏教版还选取了两篇有关社会生活的外国小说,《船长》一文歌颂了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愛之链》一文通过写好人好事的轮回歌颂了社会上的真善美,小说基于生活反映生活,更丰富的题材体系能够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更多艺术魅力,同时链接到他们内心,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利于学习与成长。

四、基于比较的教学研究思考

两套教材在小说选文上真正做到了“少又精”,就出现次数最多的古典小说节选,联系两者呈现的异同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材编排应更加注重引导性

苏教版的古典小说节选在编排上显示出节选片段的独立性,给一线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像《三顾茅庐》中直接叙述第三次拜访就显得有一丝突兀,如果在编排此类古典小说时能有考量地增加课前引导和课后链接,可能会帮助孩子们形成对故事乃至对整本名著更完整的认识,激发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古典小说进入课本的方式应更加丰富,仅有某一篇或某一个专题,数量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

(二)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延伸意识

小学中的古典小说节选实际上是帮助刚具备完整阅读能力的孩子们打开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在教学中应具备延伸意识:节选文本呈现的片段只是一个分支情节,要想冲破小说传统教学的制约,寻求例如简单的叙述技巧、更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等新教学目标,就必须树立立足于全篇的意识,在作家构筑的完整艺术世界里突破教学新高度。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将不同教材进行比较往往能帮助一线教师发现教学的新亮点、完成新突破,在倡导整本书阅读进入小学阶段的今天,苏教版和康轩版中古典小说节选课文的比较研究给了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如何引入和延伸教学的新启迪,我们应立足于课本,向外拓展延伸,在研究中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和教学建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小说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3.

[3]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国民中小学语文课程纲要[M].台北:教育行政部门出版社,2012:1.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陆与台湾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以苏教版与康轩版为例》项目编号:2017103040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