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2019-10-08李春梅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推进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這一良好的教学背景,通过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让化学知识的分析讲解更加生动直观,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学习认知的同时,提升课程的综合教学实效。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生动直观地呈现概念,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创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辅助。基于此,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6-0015-02
引 言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更多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与器材,而且为学生课下的自主探究和延伸学习提供了空间与基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良好的教学背景,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让化学知识的分析讲解更加生动直观,从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化学知识,提升课程的综合教学实效。不仅如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或布置课后习练内容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辅助效果。这样的综合学习背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全面提升化学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
一、让概念的呈现生动直观
概念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这是学生建立理论基础的依托,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1]。很多化学概念在界定上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成为很多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相应调整概念呈现和概念知识分析解读模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直观呈现,在这一基础上帮助学生快速抓住知识原理,在头脑中逐渐形成认识。这种引导方式与教师做口头分析解读相比,效果明显提升。这是一种更好的概念教学方式,能够推动教学目标的良好达成。
例如,在讲到“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时,教师如果仅从字面上给学生做分析解读,学生看似听懂了,但对知识点的认识并不深入,时间久了容易遗忘。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辅助开展知识教学。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又直观的动画,使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技术和工具不仅有利于概念的分析解读,而且能够帮助教师生动讲解很多其他类型的问题。
二、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展开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又是学生快速吸收知识的路径之一[2]。在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够充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并不能得到良好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以及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资源,这些可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依托。无论是学生想要获取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还是想要就一个特定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网络平台下都能良好展开。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尤其是在遇到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源,有效分析解读问题,最终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也是提升课堂实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授“空气污染”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在网络上搜索国内外关于空气污染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进行自学,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问题讨论或请教教师。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很强,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方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在这一基础上,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时,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更加轻松,学习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整个学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创新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而且要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尤其是要鼓励学生思维上的灵活创新[3]。这能让学生从多样化的角度理解分析问题,能够避免思维的局限。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会让其在分析解答复杂问题时,能更快地找到解决方法,是学生学科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延伸与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维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学习收获。
例如,在讲“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教师就可以用动画把水分间隔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水分子被破坏变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呈现,不仅极大地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也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带来一定的向导。这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物质结构体系和运动规律的能力更强,为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推动效果。
四、促进学科间的融合辅助
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化学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会有所体现。这种发现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能够成为教师组织与构建课堂的切入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和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在要求和目标上发生了调整与变化,在考试中也会时不时出现一些跨学科问题。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向导,也是推动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融合的力量。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教学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框架。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网络工具和资源来组织构建课堂,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来体现课程学习的内在趣味,以这种方式更好地发展、锻炼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与素养。
化学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很多体现形式,如分子、原子、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一些单位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存在联系;光合作用、环境污染与生物知识有联系。学生在不断深入学习中会逐渐对这些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网络化工具,设计一些开放多元的课后学习研究任务,实现课堂的延伸,让学生逐渐适应更加复杂的问题的分析探究,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结 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知识概念的呈现生动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点,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展开,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创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辅助,从而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周进鹏.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01):25.
杨俊霞.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解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2):56.
张武夷.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4):45.
作者简介:李春梅(1980.3—),女,江苏盐城人,一级教师,盐城市亭湖区初中化学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