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动”课堂走向有效教学
2019-10-08李卫国
李卫国
【摘要】针对好课标准,本文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在分析了“生动课堂”与生“动”课堂 的辩证关系后,从动听、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几方面探究了语文生“动”课堂的构建策略,用学生视角观照教师教改路径,从而推动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生本;生动;语文课堂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现在的共识是:好课必须是有效的课。而有效的评判标准在于学生是否都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并有核心素养的良性变化。基于薄弱学校诸多学生尚不敢、不愿、不会自主参与学习的学情,要想打造语文有效课堂,必须让学生先动起来,构建生“动”课堂。
生“动”课堂就是在生本理念指导下,通过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能够全面 “动”起来,让笔头划动、语言灵动、交流互动、情绪涌动、思维跳动,从而使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走向有效教学。
但此生“动”课堂非彼“生动课堂”。生“动”是有效课堂的前端,“生动”是有效课堂的后端;前者是内容与实质,后者是形式与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互為表里。
如何构建语文生“动”课堂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课堂动听——生“动”课堂的发动机
语文有所谓的四大能力之说,即听、说、读、写。由于目前中高考中缺少听力测试内容,学生倾听能力相对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效率低下。有效课堂侧重在有效,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把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认真听讲,不仅听老师讲,更要学会倾听并领会其他同学的见解,避免能力发展失衡。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自己思考,进而提升总体学习水平。
要让学生认真听课,首先这堂课值得听,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这一方面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每个学生都希望遇到一个好老师:发音标准,声音悦耳,风趣幽默,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巧妙自然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路探询,欲罢不能,想不听都不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文课堂,沉浸在语文情境中,生“动”课堂才有可能顺利启动。
二、让学生动口——生“动”课堂的推进器
首先从读开始。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花在读上,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加入到语文课堂中,走入到文本里,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学生读多了,读得顺畅了,那么说也就不怕了,也就能说得自然,畅所欲言。教师的主导性其实就体现在引导学生说,为学生的说搭建平台,提供指导,而不是去抢占课堂的话语权,让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愿说、能说,那么学生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落实。
在以讨论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作为语文主要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同时通过回答、评价、讨论、辩论等各种方法让学生有足够多的舞台去阐述心中所思所想。而热烈的课堂气氛足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说、主动地说,甚至和老师、同学辩论,从而形成由读到说到论的进阶过程。
三、让学生动手——生“动”课堂的加速器
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批画圈点,可勾画重点、疑难,也可批注,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理解,动手在书中留下痕迹,也在脑中留下印象。有一则《林黛玉进贾府》的课例:教师先展示王熙凤一出场时脂砚斋的点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学生在领略了点评式读书法的精妙之后,兴致大增。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动手批注。讨论交流中,学生妙语如珠,精彩不断。经过学生点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可见,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舍得留白。
有效语文课堂提倡“读写结合”。在一些作文课上,学生动手写作是必需的环节,但往往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时间是指导学生分析课内文本、学生习作、名家名篇,从中提炼写作方法与技巧,学生动手写作沦为点缀,其后的展示交流更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在一次苏派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通州丁卫军老师将学生动手发挥到了极致。在快速导入课堂后,他一反先读后写的常态模式,先让学生写作练习《初见丁老师》,在给了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后,通过全班交流讨论、老师点拨后,让学生修改习作。再经过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又让学生完善习作。纵观45分钟的课堂,留给学生的写作时间不少于25分钟,而学生最终的写作效果证明这一节课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有效性。
四、让学生动脑——生“动”课堂的催化器
动脑指学生要善于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想象,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从广度、深度、温度等多维度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而学生动脑往往需要用问题来驱动。
首先所提问题有动脑的余地和价值,要让学生有兴趣思考。有老师执教《苏州园林》,要求学生回答“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依据初二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只需稍微思考就能回答,根本无须动脑。与其这样,还不如这样发问:假山和池沼是如何体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这样才会驱动学生联系文本,深度思考假山和池沼与图画美的内在关联。
其次是留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时间,并让学生互相讨论促进思维的活跃,再通过教师巧妙引导,真正让学生思维跳动起来。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导方法。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学生稍经思考,就轻松分析出苏轼写作该词是传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之意,并抒发报国杀敌、建功立业之志。此时,我提供学者叶嘉莹的评论语“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点醒学生赏析古诗词不要只看表面,而要好好动脑,深入思考词中还有没有他未说出来的隐藏的情绪。同时我提供了“老夫、聊、鬓如霜、何日”等词作为阶梯。引导之下,学生思维跳动起来,通过交流碰撞,学生咀嚼出词中作者别样的滋味:既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也有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
如果学生能动听、动手、动口,那就完成了生“动”课堂的准备过程。只有动了脑,生“动”课堂的目标才有可能在动脑的催化作用下,向动心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五、让学生动心——生“动”课堂的收割机
“心”在这里指思想、精神,学生在对文本解读中、在课堂的思考中、在语文的熏陶中、在与文字的碰撞中,产生情感与思想,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要让学生动心,除了让学生通过动听、动口、动手、动脑来深入文本,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之外,还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营造相宜的情境,带学生走入动心的磁场。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先诵读作者的《有关庙的回忆》中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文字进入课堂,并让学生回忆母亲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往事。此时,学生心中那根柔软的心弦被我悄然拨动,等我再播放 “秋天的怀念”那真挚动人的朗诵音频时,不少学生的眼中已满是泪水。我就知道,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情绪已随着文本在飞。他们在语文的田野上收割的不仅仅是语文之美,还有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而生“动”课堂必须要在动听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从而让学生走向动心。这是有效教学研究方向的一个转变。构建生“动”课堂是从学生视角观照教师教改路径,可能带给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彩萍.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教师[J].文学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