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技术总结分析
2019-10-08焦利
焦利
摘 要:高密市2018年大力推广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一年的试验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作经验。
关键词:机械保护;技术推广
一、采取的主要技术模式、技术路线及作业质量要求
1.技术路线
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覆盖→玉米免耕精播→田间植保→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覆盖→土地深松或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复式作业→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田间植保→小麦联合收获
2.主推技术及要点
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推技术及要点主要包括:
(1)小麦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复式作业技术。在土壤含水量在15%~22%时深松,深松间隔40~60cm,深度25~40cm,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种肥施肥深度5~7cm,底肥施肥深度15~18cm,底肥占总施肥量的70%,播种量按当地常规播量。
(2)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技术。要求播种均匀,播量6~12千克/亩,播种深2~4厘米;施肥35~40kg/亩,施肥深度8~10厘米;种肥分施;播后盖严实,镇压连续;墒情不好时,先造墒后播种。
(3)玉米免耕精播技术。我市已全部实现了玉米免耕直播作业,使用的机具主要是河北农哈哈小型三行玉米播种机。播种量一般为1.5~2.5kg/亩;播种深度一般在3~5cm,施肥量10~20千克/亩,深度8~10厘米;小麦随收玉米随播,墒情不好时,先播种后造墒。玉米选择耐密品种;每穴单粒率达到90%以上,亩株数在4500~5000株以上。
(4)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小麦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秸秆覆盖率不小于30%,抛洒不均匀率≤20%,能满足后续环节作业,高留茬覆盖割茬高度不低于25厘米。
(5)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要求:秸秆粉碎长度≤5厘米,秸秆覆盖率不小于30%,抛洒不均匀率≤20%,高留茬覆盖割茬高度不低于25厘米。
(6)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为使覆盖田块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免受病虫草害的影响,主要用化学药品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
二、机具试验选型、改进及研究情况
1.机具作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秸秆还田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还田机械刀具设计、安装不适宜,动力输出轴速度偏低;部分机手作业速度过快,机具调整不当,造成秸秆粉碎过长。
(2)行距選用不当。一些机手在使用小麦免耕播种机时,选用的行距不当。行距过大,会造成小麦生长后期不封垅,浪费土地,影响产量;行距过小,播种时易壅堵秸秆,小麦生长通风透光性不好。
(3)播量不均、缺苗断垅。主要是由作业速度过快,传动链条打滑,排种轮调整不当,排种管堵塞,秸秆过厚播种机分草差、使种子播在草上不出苗,播种过浅不覆土等原因造成。
(4)种肥混杂(烧种)。主要是由机具排肥、排种管口上下前后距离过小,土壤过湿或过干,回土效果不好等原因造成。
2.部分机具试验改进情况
(1)潍坊天宇机械公司生产的2BMSF-6型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①原机6行,行距36cm,生产中出现小麦生长后期不封垄的现象,我们建议企业改进生产出7行、8行,行距30cm的机具,满足了生产实际需要。②原机排肥口与排种口之间上下和前后距离较近,在土壤湿度大时回土慢,有种肥混杂“烧种”问题,影响出苗率,我们建议企业加大间距,增加了刮土板,强制盖肥,较好地解决了问题。③原机播种后苗带宽度达不到12cm设计要求,我们建议企业增加了分种板,加宽排种宽度,强制使苗带宽度达到设计要求。
(2)郓城县工力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BMTFS-8-4型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①作业中发现分土板过大,起垄过高,垄上土滑落压边行,东西方向种植时易出现阴阳苗的情况,经建议改为小分土板,并提高了安装高度,有效地减小了垄沟深度。②原机肥、种开沟器在一条横梁上,通过性差、易堵塞、调整不便,后建议企业改为两横梁,将肥、种开沟器分别安装,同时调整好间距,改善了机具性能。
经过试验研究和企业一系列的改进,机具性能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了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要求。
三、示范区对比试验情况
高密市已全部实现了玉米免耕播种技术,且技术较为成熟,我们重点对秋季作业中的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和传统作业模式进行了试验比较。
1.机具作业成本调查分析
保护性耕作作业工序及成本投入主要包括:玉米联合收获58元/亩,深松15元/亩(深松收费45元/亩,三年深松一次,平均每年15元/亩),免耕播种47元/亩,合计120元/亩;常规播种作业工序及成本投入主要包括:玉米联合收获58元/亩,灭茬20元/亩,耕翻30元/亩,旋耕耙地15元/亩,打埂10元/亩,施肥10元/亩,播种12元/亩,合计155元/亩。综上对比,保护性耕作种植小麦减少作业环节3-4次,每亩节省作业费用35元左右。
2.实验田间观察情况
(1)出苗情况:保护性耕作小麦比同期传统播种的麦苗晚出2-3天,基本苗略低于传统播种小麦,但麦苗直、粗壮,颜色墨绿,有生长后劲。
(2)分蘖、根系。通过实地监测调查,保护性耕作小麦分蘖、次生根数量与常规播种小麦基本持平,但根系明显粗壮。
(3)小麦生长发育情况。保护性耕作小麦与传统播种相比,生长前期起身晚,但麦苗直壮,颜色墨绿,有生长后劲;生长后期秸秆低矮粗壮(秸秆高度低2-3cm),抗旱抗倒伏,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相对较高,增产效果明显。
(4)病虫草害。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杂草比常规播种的地块明显减少,病虫害无明显变化。
3.测产情况
高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了测产调查组,对项目区的小麦、玉米进行了实地测产调查。选取多个样本实际测产,最终得出:保护性耕作玉米比传统种植玉米平均亩增产为36.6公斤;保护性耕作小麦比传统种植小麦平均亩增产45.7公斤。
四、主要结论及经验体会
通过实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推广一年以来,综合各种技术实施情况,我们认为,此技术先进,采取的技术路线正确合理,选用的机具适宜并充分发挥了作用,各种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技术成果非常明显。主要经验体会有以下几点:
1.秸秆还田覆盖,保土保水,培肥地力,抑制杂草生长,促进粮食增产。
2.免耕播种省工、省力、省成本,节本增效效果明显。
3.重视配套技术措施,提高免耕播种质量。
4.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考察、试验选型至关重要。
5.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形成适应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