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风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9-10-08洪燕云陈延斌
洪燕云 陈延斌
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家风文化与之同样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长久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人们随时会受其家教家风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可比拟的价值。中国具有悠久的家庭教育和家风文化资源,挖掘这种资源,将其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风,亦称门风、家声等,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是家庭或家族生活作风、传统习俗、道德面貌、精神情操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2]良好家风的形成,会使家人子弟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约束和激励,促使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祖辈的优良品德和优良传统。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家风文化在朝代更迭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延续下来,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一、传统家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现仅以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为例,看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一致性。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家风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指导,倡导居家应勤俭持家、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处世应谦恭待人、扶危济困、仁民爱物等价值观,这些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爱国
国家是个人以及家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精神归属感的集中体现,一个人也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体现出自我价值。爱国主义教育在传统家风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于临终前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的家训诗,教育子孙后代要时刻铭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不忘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给侄子的绝笔信中引用《礼记》中的典故“狐死正邱首”,告诉侄子“吾虽死万里之外,岂顷刻而忘南向哉”。[4]以此表明自己对故国、故土的热爱,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信念。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家风文化教育是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理念的第一所学校。
(二)敬业
敬业精神主要表现为勤奋刻苦,忠于职守。首先,表现在学业上的勤奋。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勤奋读书的内容。如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告诫皇家子弟要以争先恐后、废寝忘食的态度读书学习,他指出“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同,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5]。其次,敬业还表现在工作上的努力。传统家风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工作上勤奋刻苦、恪尽职守的教诲。司马光在给侄子的书信中写道:“近蒙圣恩除门下侍郎,举朝嫉者何可胜数,而独以愚直之性处于其间,如一黄叶在烈风中,几何不危坠也!”[6]他告诫子侄不能仰仗自己的声势,做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的事情,也不能干涉司法、欺压百姓,使自己被同乡之人厌恶。张之洞在《与子书》一信中提到:“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7]在今天,敬业主要是指在工作上的勤奋刻苦和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是一种可贵的职业品德,也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标准。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正是这许许多多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奋斗的人。所以,在家庭教育以及家风培育中,为强化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父母要为其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典范。
(三)诚信
诚信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优秀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之一。封建社会所尊崇的“五常”中的“信”指的就是诚实守信。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强调儒家思想中的“言忠信,行笃敬”[8]。清代汪祖辉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诫子孙,为人处世,诚信比什么都重要,在《双节堂庸训》中指出:“以身涉事,莫要于信……果能事事取信于人,即偶有错误,人亦谅之。”[9]还有一些成语典故如曾子杀彘、一诺千金、徙木立信等也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各种利益诱惑和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一系列失信于他人的现象如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利益。在此背景下,更要加强诚信建设,以诚实守信来匡正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在家風培育中也要特别注重培养青少年诚实守信、遵守承诺的品德。
(四)友善
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尊亲敬长、宽容待人以及乐于助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
1.尊亲敬长
传统社会中所倡导的孝敬长辈、尊敬师长、长幼有序等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美德。在传统家风文化中,诸多家训作者都要求子弟要“明伦理”“孝父母”“敬长上”“尊师道”。如清代许文源等人纂修的《憞叙堂旧家规十条》中指出:“作为子孙、弟侄者,必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族中有贤良而显达者,宜尊而礼之。”[10]现今社会,由于多重价值观的冲击,在一些人那里尊亲敬长成为一种“遗失的美德”,这就更凸显了传承传统家风文化中尊亲敬长的美德已成为现今社会的迫切要求。
2.宽容待人
人的一生中,需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在传统家风文化中有很多与宽容相关的教诲,如郑文融等人编纂的《郑氏规范》要求家人子弟宽容他人,“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11]。明代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也告诫子孙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才放宽一分,自有余味”[12]。这些宽容谦让、仁爱待人的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乐于助人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家风文化中也有许多救助贫困孤寡的教诲。明代袁黄在《了凡四训》中向家人子弟阐述了“何谓救人危急”的问题。他认为,人们时常会遇到患难困顿的窘境,如果偶然间遇到患难危急之人,应像同病相怜一样尽快帮他解除苦痛,要么为他说句伸冤叫屈的公道话,要么想方设法救济他的困境。明代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引用古语“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13]来告诫家人要助人为乐、救济别人,他还指出,救济别人不在于花费自己多少钱财,而是长养与人方便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积极倡导的“友善”理念,与传统家训家风文化中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家风文化与之同样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既可以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有助于营造和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传统家风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将其融入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一)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家风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家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学校应当搭建传播良好家风文化的相关平台,选取部分先进的典型家庭,利用校园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正能量,也可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讲座、征文比赛等活动,将传统家风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这些活动中,要注意:在不同学段,家风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及方式方法的差异性;教师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把握传统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结合点,有效发挥家风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采取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增强融入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比拟的。首先,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将优良家风与自身行为结合起来,使家风教育具有更强的信服力。其次,家长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愿,以立德树人为培养宗旨,鼓励子女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家长还要时刻关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在子女遇到问题时,家长应采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以理解、宽容的心态与子女沟通交流。同样的,学校的家风文化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将历史上的优良家风育人的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在优良传统家风文化中得到熏陶和启迪。
(三)融入教育要处理好家风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在处理家风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家风文化教育的地位。优良家风文化教育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家风文化教育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明确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尽管今天培养和教育青少年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光耀门楣或者求取功名,而是要塑造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但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陶冶也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培养起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借助仪式教育实现家风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非常重视仪式,例如:在春节祭祀神灵、祭拜祖先,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在中秋节祭月、赏月、观潮、吃月饼,在重阳节登高望远、尊老敬长,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传统节日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这些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家风文化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仪式能够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使青少年更认可优良家风中体现的道德规范,更愿意传承优良家风,最终实现家风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五)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在家风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
培养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使命的一代新人,离不开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第一场所。在家里,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子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青少年可以学习正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内容。社会教育对促进和巩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家风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固然极为重要,但需要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挥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编写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校本教材,通过广播、报纸、网络、板报等营造校园家风文化环境,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城乡社区活动室、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传统家风文化的橱窗、道旗广告、文化墙等都能营造良好的家风文化环境,都能给青少年带来家风文化的教育熏陶。优良的世风、民风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当前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陈延斌,张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56-66+159-160.
[3][4][5][6][8][9][11]陈延斌,葛大伟.中国好家训[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75,176,132,224,149,168,151.
[7][12][13]徐少錦,陈延斌,许建良,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651,280,282.
[10]卞利.明清徽州族规家法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2013:154.
【洪燕云,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延斌,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