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2019-10-08林明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中国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之中。文章以翻译特性视域为出发点,从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角度,分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翻译特性视角;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作者简介:林明明,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图分类号:I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各行各业对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遇到一些带有特色的中国文化词语(即汉语文化负载词)。为了尽可能地展现汉语文化,译者应该努力更加恰当地开展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翻译的文化特性
1.翻译之社会性。翻译的社会性是指翻译对社会交流和发展的推动作用。翻译的作用之一是在交际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心灵的沟通。翻译的社会性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例如,“黑车”不能翻译为Black car,应该翻译为Unlicensed taxi;一贫如洗翻译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2.翻译之文化性。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自身特色,因此翻译中应该注意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
例如,《红楼梦》在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时,作者运用“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来形容。杨宪益的翻译是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more delicate than xi shi。 霍克斯的翻译是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从这两个译本来看,霍克斯用martyred形容比干,用beautiful形容西子,这更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在《芦花荡》一文中,孙犁描写船夫对付日本士兵时称他们为“鬼子”,但是译者翻译为the ghost,会让外国读者产生模糊感,不知所云,此时翻译为the Japanese soldier更为贴切。
3.翻译之符号转换性。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在各门科学中第一次为语言学指定一个地位,那是因为我们已把它归属于符号学。将翻译局限于语言活动的认识是片面的,翻译活动的具体转化离不开符号的转换作为手段。例如,“红包”被译为red package,“黑市”被译为black market。但是中英文不是一一对应的字符,有些意思会有缺失不对应的现象,例如中文的“风水”被译为fengshui,“本命年”被译为ones year of birth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12 terrestrial branches。
4.翻译之创造性。翻译的创造性体现为理解原文以及阐释原文的过程。翻译是译者能动再创造的艺术行为。由于译者主体性,同一篇文章在理解和翻译时会有不同版本。例如,“春运”可以翻译为spring festival travel,也可以创造性地翻译为the peak transportation period during chinas lunar new year holidays,“脱贫”可以翻译为out of poverty,也可以创造性地翻译为to get out of the poverty trap。
5. 翻译之历史性。我国的翻译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古代,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不同时期,译者受主体性、时间和空间影响,这使翻译具有了历史性。
例如,对红楼梦的摘译版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中国杂志》伊·赫德生的译文,之后是霍克斯对红楼梦进行了翻译,如今最权威的翻译是杨宪益(中)、戴乃迭(英)的译本。
随着时间的迁移,部分汉语词义发生了变化,这也导致了翻译的变化。例如,“感同身受”原指心里很感激,虽然受帮助的是亲友,但就像自己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但是现在该词语多指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可以翻译为empathy。“人浮于事”在古时是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而今的意思是指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翻译为more personnel than work available。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长,汉语文化负载词众多。许均教授提出去字梏、重组句、见空间,即从字、句、篇章的角度分析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1.去字梏。去字梏指摆脱原文中字表面意思,理解词语其真正的中文意思。在译文中重新建立语义关系,站在译文语言和译文读者的角度分析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达意,从而更好地传达中文的词组的意思。 例如,成语“沧海桑田”翻译为time brings a great change to the worlds,并没有受到沧海和桑田的局限;同样,“姹紫嫣红”翻译为very beautiful flowers,这也并没有受到原文颜色的影响。
2.重组句。由于中英文的语法、用语习惯不同,在翻译时译者要善于把握中英文的句子特征,打破原文的句子结构。例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翻译there are spots even on the sun改变了原句的结构,采用太阳上有斑点的意象来解释这句谚语。
3. 建空间。建空间是在去字梏和重组句的基础上,针对篇章为译文读者建立开放的新的译文空间。例如,香港大学何中坚教授翻译李商隐《锦瑟》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将其翻译为For no reason,the ornate zither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with its fret evokes recollection of a youthful spring。何教授根据诗歌的意思,打破了字句的禁锢,重新建立了语篇的空间,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何教授将第一句话中“无端”提前放在句首翻译,一下营造了令人深思的语境,为读者创造了新的空间结构。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往往需要译者的创新,需要其从多角度思考。 首先,译者需要透彻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含义,理解需该词的背景,不能偏颇该词的内涵;其次,翻译在形式上要尽量对应;最后,译者要考虑语篇的整体性,连贯上下语义。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2] Jespersen,O.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eipzig: Basi Blackwell,1905.
[3] Peter,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Richard,J.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1985.
[5] 孙宇.文化转向视域下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7.
[6] 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外语教学语言就出版社,2009.
[7] 黄源深.英汉散文比较欣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 李明.英汉互动翻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9]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程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