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5型1例报告

2019-10-08洋,张未,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杂合胆汁酸淤积

汪 洋,张 未,刘 洋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湖北武汉 430070)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最初于1969年被报道。该病以严重的肝内胆汁淤积为表现并伴有肝功能损害。病因为基因突变导致胆汁酸的合成、分泌及排泄等代谢调节机制紊乱,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并导致死亡[1]。根据突变基因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既往国内外文献研究报道以PFIC1~3型较多多,但PFIC5型国内报道病例极少,国内仅广西医科大学CHEN等[2]于2012年报道了从78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中检测出1例NR1H4基因突变导致的PFIC5型病例。现对一例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经医学外显子检测发现NR1H4两处杂合突变并诊断为PFIC5型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儿,男,初次本院就诊年龄为2月5天,为抱养儿,养母诉为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妊娠,顺产,人工喂养,家族遗传代谢病史不详。因皮肤黄染50余天来本院诊治,入院前已在武汉儿童医院住院并予更昔洛韦等抗感染及利胆治疗17 d,出院后口服肌苷片、熊去氧胆酸等治疗1周。复查肝功能无改善, ALT、AST增高,胆红素增高且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汁酸明显增高,但谷氨酰转肽酶(GGT)不高。病程无发热,无白色大便,无抽搐及惊厥、无腹胀及便秘;无皮肤黏膜出血情况,但随访至患儿4月龄出现大便带血。体格检查:初次就诊无特殊面容,皮肤轻-中度黄染,肝右侧肋下1.5 cm,质软。4月龄时前额较为突出,皮肤巩膜仍有轻-中度黄染,肝右侧肋下2.5 cm,质地中等,家属诉患儿喜毛巾揉擦皮肤,可能与患儿胆汁淤积致瘙痒有关。

1.2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病原学等检查 该患儿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提示ALT、AST增高,胆红素增高且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但GGT正常。凝血明显异常, PT、APTT、TT延长, FIB下降,且经补充维生素K1无好转。血培养阴性,EB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武汉儿童医院查尿液巨细胞病毒DNA阳性,2次检查巨细胞病毒抗体IgG及IgM阳性,但入院后查TORCH全套仅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其余阴性。输血前检查及甲、乙、丙、戊肝标志物阴性。血氨基酸串联质谱未见异常,尿有机酸代谢筛查示:3-羟基丙酸增高,提示酮尿;辛酸、己二酸、辛二酸增高。双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血氨正常,铜蓝蛋白检测阴性。甲胎蛋白(AFP)明显增高,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60 710 IU/mL(年龄1月21天,武汉儿童医院检查结果)、54 000 ng/mL(2月6天)、>54 000 ng/mL(4月龄,检验科标注稀释到最上限)。血气分析、电解质、乳酸及肾功能、血脂基本正常。血氨增高,为76.2 μmmol/L(参考值10~47 μmmol/L)。大小便常规初次就诊检查时无异常。4月龄时出现便血,查大便隐血阳性,白细胞阴性。

1.3肝胆B超及影像学检查资料 1月21天时心脏彩超提示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2月5天时腹部B超示肝脏右肋下2.4 cm,脾脏左肋下1.5 cm。4月龄复查肝胆B超肝脏右肋下2.5 cm,脾脏左肋下1.5 cm。肝胆平扫加MRCP未见异常。胸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1.4基因检测结果 因患儿是抱养儿,其具有遗传关系的母亲拒绝提供血样,其具有遗传关系的父亲无法明确,因此基因检测只抽取了该患儿的血样,无法进行遗传关系的家系验证。基因检测由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公司完成。通过安捷伦外显子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对医学外显子5 000种疾病进行筛查,发现该样本12号染色体chr12-100926349位置(位点1)及chr12-100934587位置(位点2)在PFIC5型相关基因 NR1H4 发现两处杂合突变(见图1、2)。位点1:胸腺嘧啶变为鸟嘌呤(c.589T>G ),导致氨基酸改变,半胱氨酸变为甘氨酸(p.Cys197Gly );位点2:胞嘧啶变为鸟嘌呤(c.1099C>G ),导致氨基酸改变精氨酸变为甘氨酸(p.Arg367Gly )。遗传学分析认为若两处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则为复合杂合突变,则可能为患者疾病发生的致病突变;若两处杂合突变均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则不构成发病条件。

图1 验证位点1存在c.589T>G的杂合突变

图2 验证位点2存在c.1099C>G的杂合突变

1.5治疗情况 该患儿入院后予口服熊去氧胆酸、联苯双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静滴思美泰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治疗,同时予益生菌口服调节肠道菌群,住院1周完善检查后出院继续口服上述护肝及利胆退黄药物,并换用强化中链脂肪酸的蔼儿舒奶粉喂养,门诊随访发现胆汁淤积及肝功能好转不明显,胆红素及胆汁酸水平无明显下降,波动较大甚至出现继续增高。ALT及AST的短暂下降可能来自联苯双酯显著的降酶作用,不代表肝细胞损害的修复及好转。而且患儿凝血功能持续异常,经补充维生素K1不能改善,后期出便血症状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异常相关。

2 讨论

由NR1H4基因突变引起的PFIC5型的临床资料目前极少,2016年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露西尔·帕卡德儿童医院描述了2个独立家庭的4位因NR1H4基因突变诊断为PFIC5型患儿的临床特征[1]:新生儿期即出现的严重的持续性的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出现腹水和胸水,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肝病。非维生素K1缺乏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水平正常或降低的GGT、水平异常增高的血清AFP和胆汁酸及胆盐输出泵(BSEP)基因(ABCB11)的表达缺失、凝血因子Ⅴ和Ⅶ的明显下降。肝脏病理检查提示弥漫性巨细胞增生、肝细胞气球样变及毛细胆管胆汁淤积。 国内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HEN等[2]描述了1例NR1H4终止密码突变(R176X ,CGA-TGA)所致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资料: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不佳后进行了胆道冲洗,复查肝功能示ALT及AST、胆红素及胆汁酸水平立即有明显下降,但3周后肝功能指标反弹,后期肝胆B超检查提示腹水及肝硬化,肝脏病理提示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广泛性胆汁淤积、间质纤维化。

国内王中林等[3]将胆汁淤积性肝病分为低GGT型及高GGT型,一般认为低GGT型包括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如PFIC1~2型,PFIC5型临床特点型尚缺乏大样本的病例资料。该患儿以低GGT型胆汁淤积伴肝功能损害为特征,其他特征包括极高的AFP、胆汁酸增高、持续的凝血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补充维生素K1无改善)、皮肤瘙痒,国外文献报道持续异常的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PFIC5型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主要鉴别依据[4]。该患儿凝血功能持续异常,考虑肝穿刺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而且家属不同意肝穿刺检查,因此未能行肝脏病理检查。其基因检测提示12号染色体NR1H4基因两处杂合突变,遗传学分析认为复合杂合突变才能构成发病条件,因与患儿有遗传学关系的父母无法提供血样进行家系验证,但患儿的上述临床特点与国外GOMEZ-OSPINA 等[1]描述的NR1H4基因突变所致的PFIC5型的特征一致,故考虑该患儿NR1H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该患儿至4月龄时体质量7.5 kg,体格生长发育暂无明显落后,但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生化指标无改善,并出现消化道出血。考虑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推荐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外科就诊,随访患儿诊治情况,家属表示同济医院认为手术意义不大,建议至上海金山医院诊治。再次随访,家属表示当前仍以口服护肝及利胆退黄药物治疗,复查肝功能,ALT、AST及总胆红素、胆汁酸水平均较以前增高。

NR1H4基因位置为12q23.1,由其编码的法尼酯X受体(FXR)是胆汁酸盐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核受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5]。PFIC5型是由于NR1H4基因突变导致FXR功能丧失,使胆汁酸盐的合成失去抑制,胆汁酸排出障碍,肝细胞损害所致。在体内,FXR接收胆汁酸信号激活并进行反馈调节,是维持体内胆汁酸稳态最重要的核受体蛋白。当胆汁酸分泌增多时,FXR激活并反馈抑制胆汁酸的从头合途径,并促进胆汁酸向小肠的分泌。在药物损伤、炎症、脂肪肝等条件下,FXR激活并在转录、蛋白水平调控胆汁组分转运体 ABCB11/BSEP、ABCB4基因的表达以减轻肝损害[6]。NR1H4基因突变引起FXR调节功能丧失导致胆汁酸盐的代谢调节紊乱,影响BSEP及多种耐药蛋白3(MDR3)基因的表达已经被证实与遗传性的肝内胆汁淤积相关[7]。此外,有文献报道FXR诱导纤维蛋白原及激肽原的合成,并且与血液凝固途径的多个步骤相关[8-9]。这种早期即出现的非维生素K1缺乏的凝血功能障碍在其他类型PFIC中并不常见[10]。此外,研究发现FXR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肝细胞炎性反应,在肝细胞的保护中其重要的调节作用[11]。目前发现FXR还与炎症性肠病、胆结石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相关[12-13]。

总之,目前由NR1H4突变导致的PFIC5型的临床资料极少,对照本病例及国外文献资料,较早出现并迅速进展的肝功能损害,非维生素K1缺乏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极高的AFP水平、正常或下降的GGT及胆汁酸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的明显增高且无法检测出PFIC其他相关基因突变可能是该病的主要特征。GOMEZ-OSPINA等[1]报道该型PFIC预后不良,包括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及肝移植均未取得满意效果。非移植性外科手术治疗(部分胆汁外分流术、部分胆汁内分流术及完全性胆汁分流术)已应用于其他类型的PFIC病例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4-15],但该治疗对该患儿及其他PGIC5型患儿的治疗效果尚需继续随访观察。

猜你喜欢

杂合胆汁酸淤积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总胆汁酸高是肝脏出问题了吗?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