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耳聋基因联合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2019-10-08高唐鑫子江雨霏宋婕萍王维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李 卉,高唐鑫子,吴 丹,江雨霏,宋婕萍,王维鹏,戴 翔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1.检验科;2.耳鼻喉科;3.保健部,湖北武汉 430070;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优生遗传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16)

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新生儿耳聋的发生率约为1‰[1]。常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常采用耳声发射(OAE)等电生理学技术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情况,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对迟发型、有药物性致聋风险的患儿检出率较低,这部分漏检患儿可能错过1~3岁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因聋致哑。导致耳聋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约65%的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2],70%的遗传性耳聋属于非综合征型,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可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复合突变引起。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是我国人群最常见的耳聋致病因素。在成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融入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点的筛查,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早期发现和诊断先天性遗传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对迟发性耳聋进行预警,早期进行日常听力保健和安全用药指导,减少听障儿童的出现,为儿童听力保健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武汉市出生,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后同时接受常规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筛查的11 231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听力筛查 采用耳声发射法于新生儿出生后48~72 h,在自然睡眠、安静环境下进行听力筛查,测试前用电耳镜检查并清理外耳道残留物。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 d进行听力复筛。2次听力筛查均未通过者在6月龄时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采用AABR法检测,>20 dBnHL判定为不通过。

1.3耳聋基因筛查 新生儿于出生后48~72 h采集足跟血制成血片,送武汉市卫计委公开招标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3个耳聋基因的4个位点进行筛查,包括GJB2 c.235delC、SLC26A4 c.919-2A>G及线粒体DNA 12S rRNA m.1555A>G、m.1494C>T[3]。基因突变阳性或听力确诊未通过的病例采用一代测序法进行验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未发现耳聋基因突变和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患儿的听力筛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新生儿听力筛查 11 231例新生儿中,男女比例为1.08∶1。其中59例(占0.53%)未通过6月龄听力确诊。

2.2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 11 231例新生儿中,346例患儿被检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3.08%。检出以下位点:GJB2基因c.235delC杂合突变195例、纯合突变4例,c.176del16杂合突变1例、纯合突变1例,c.427C>T杂合突变1例,c.235delC/c.257C>G复杂杂合突变1例,c.235delC/c.299delAT复杂杂合突变2例,c.235delC/c.427C>T复杂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 c.919-2A>G杂合突变109例、纯合突变4例。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均质性突变18例、异质性突变2例;m.1494C>T均质性突变1例。GJB2 c.235delC杂合突变合并SLC26A4 c.919-2A>G杂合突变1例,GJB2 c.299delAT杂合突变合并SLC26A4 c.919-2A>G杂合突变1例,GJB2 c.235delC杂合突变合并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均质性突变1例,GJB2 c.235delC杂合突变合并线粒体12S rRNA m.1494C>T均质性突变2例,GJB2 c.299delAT杂合突变合并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均质性突变1例,见表1。

表1 11 231例新生儿耳聋基因常见突变携带及不同类型耳聋基因突变患儿听力筛查情况(n)

续表1 11 231例新生儿耳聋基因常见突变携带及不同类型耳聋基因突变患儿听力筛查情况(n)

2.3耳聋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结果 11 231例足月新生儿中, 96.92%(10885/11 231)通过耳聋基因筛查,96.59%(10848/11 231)同时通过听力筛查, 0.33%(37/11 231)通过基因筛查而未通过听力筛查;未通过耳聋基因筛查而通过了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有占2.71%(324/11 231),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占0.43%(22/11 231)。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中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为6.36%(22/346)明显高于耳聋基因筛查通过的新生儿[0.34%(37/10 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07,P<0.01),见表2。

表2 耳聋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分析(n)

GJB2 235delC突变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为2.01%(4/199),176del16杂合突变1例及427C>T 杂合突变各检出1例,均未通过听力筛查;SLC26A4 919-2A>G突变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为6.19%(7/113);21例线粒体12S rRNA突变中,仅有2例m.1555A>G均质性突变新生儿未通过听力筛查。本研究中,携带GJB2 c.235delC、c.176del16位点纯合突变;SLC26A4 919-2A>G位点纯合突变;及GJB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新生儿均未通过听力检测。携带双基因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个体,绝大多数通过听力检测,仅有1例GJB2 c.235delC杂合突变合并线粒体m.1555A>G均质性突变患儿表现为听力受损,见表1。

3 讨论

耳聋是我国最常见的致残病种之一,我国耳聋的人群总体发病率约为0.1%~0.3%,不同民族、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遗传因素与耳聋密切相关,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可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复合突变引起。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是我国最常见耳聋易感基因[4]。本研究中共检出346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3.08%,略低于其他研究报道[5],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检测位点较少有关。

GJB2基因是我国耳聋人群中最常见的易感基因,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突变引起的耳聋约占遗传性耳聋的50%[6]。GJB2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翻译过程中的移码突变,使其编码的缝隙连接蛋白26功能丧失,从而改变缝隙连接通道的正常结构,导致钾离子回流障碍引起钾中毒,损伤耳蜗细胞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者出生时听力损失有一定的非外显率[7],缝隙连接蛋白的缺陷能够影响耳蜗放大功能,从而导致迟发性、进行性听力损失的发生[8-9]。本研究发现本地区GJB2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人群携带率,为1.89%,与其他报道相比略低[10-12],可能与检测位点较少有关。提示新生儿GJB2基因突变占有相当的比例。本研究中发现的4例GJB2基因c.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患儿均未通过听力筛查,而195例杂合突变患儿中仅有1例未通过听力筛查。本研究发现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c.176del16基因突变、c.427C>T 杂合突变以及GJB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可表现出听力损失,因此应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避免因聋致哑。对GJB2基因突变携带的患儿应监测并随访听力,避免迟发性、进行性听力损失引起的聋哑情况。

SLC26A4基因突变可导致前庭水管扩大,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受外力因素影响而导致后天性耳聋,是仅次于GJB2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耳聋的第二大遗传因素,其中c.919-2A>G突变是中国人群最常见的突变方式[13],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研究中,SLC26A4 基因c.919-2A>G杂合突变的携带率为1.02%,仅次于GJB2基因。检出的109例杂合携带者中106例通过听力筛查,仅3例未例通过听力筛查,而4例纯合突变者早期即表现为听力受损。尽早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可以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生活指导,避免激烈运动、颅脑损伤等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耳聋发生。

线粒体12SrRNA基因又被称为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其突变可以改变线粒体DNA空间结构,形成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用的结合位点而导致对此类药物敏感,使用此类药物可引起毛细胞损伤从而导致永久性不可逆的耳聋[14]。携带线粒体基因m.1494C>T、m.1555A>G突变的个体,仅使用正常剂量或微量的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可在极短时间内引发听力损失,因此一旦检出,患者应严格终身禁用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因线粒体病遵循母系遗传规律,还应对患者家族中未发病的母系成员提供预防性用药指导及生育指导、产前诊断、干预措施等,从而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耳声发射为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易受到环境噪声、受检者年龄、配合程度、外耳道分泌物残留等影响,且部分早期通过常规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后期仍会表现出听力障碍[15],单纯进行常规听力筛查无法识别迟发性、渐进性、药物敏感性耳聋;单纯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无法检出检测位点范围之外的突变,均会漏筛一部分耳聋高危儿童。本研究在通过听力筛查的11 172例新生儿中,检出了346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表明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从分子水平提早明确耳聋遗传因素,对提早发现先天性耳聋、迟发型耳聋、药物性耳聋等高危人群具有优势。但耳聋易感基因众多,本研究中检测的热点基因位点较少,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中59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中,有37例并未检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可能由于常规听力筛查存在一定假阳性,也可能由于本研究所覆盖的筛查位点较少,该类患者存在其他未在检测范围内的基因或位点的突变,扩大基因筛查位点应有助于提高检出率。部分携带致病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患儿早期虽未表现出明显听力损失,但仍应密切监测及随访听力情况。

4 结论

部分类型的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患儿出生时并不表现出听力异常,单纯应用常规听力筛查会漏检部分高危患儿。新生儿常规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提高耳聋高危新生儿的检出率,扩大耳聋高危儿童的防治范围,能够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降低耳聋的发生率起到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中应当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听力筛查和基因筛查的意义和局限性,基因筛查与听力筛查及后期听力学评估及随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猜你喜欢

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