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融合性研究

2019-10-08徐艳菁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体系

黄 玲,李 琼,徐艳菁

(华北科技学院 环境工程系,河北 廊坊 065201)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0:2015)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 45001:201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分别于 2015年和 2018年发布的关于组织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体系标准。尤其后者综合考虑并取代了由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 OHSAS 18001、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指南、国家标准、国际劳工标准和公约等标准,第一次由ISO发布的标准。预先考虑到2个体系在组织管理中的合并可能性,ISO在2个标准的修订上做了相当的改变,以提高二者的融合性。本文基于国际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探讨实验室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融合性,欲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1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融合性分析

1.1 两个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融合

ISO组织在环境、信息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领域发布了多项管理体系标准,这些体系虽然拥有许多共同要素,但因其结构有所不同,过去在实际操作阶段会出现一定的混乱和困难,因此新版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从体系结构上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一样采用高阶结构(HLS,high level structure)[1-2]。高阶结构是指2个体系标准都采用“组织环境、领导作用、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改进”的结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结构图

2个体系不但结构一致,而且均是基于策划、实施、检查与改进(PDCA)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结构融合使得组织在2个体系的建立实施的实际操作中不再一分为二地独立看待,而是自然地参照现有的高阶结构综合分析、思考并策划实施。

2个体系高阶结构的融合,改变过去因2个体系要素结构的不同而造成的实施混乱,为2个体系合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两个管理体系标准的“风险”管理思维融合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涉及行政、财务、安全、运行、设备、物流、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最小成本收获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过程。2个新版标准都要求将此思维贯穿组织生产、活动或服务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风险的管理全过程[3]。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特别增加了“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一条款,明确要求组织进行风险和机遇识别,并制定相应措施有效控制,以期获得较好的环境绩效,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浪费的风险,把握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社会形象等机遇。而且,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风险”外延被扩大,其风险识别不仅来自于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合规性义务,还应来自于组织所处环境的内外部问题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和期望[4]。

从事故控制的角度,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本就是风险管理,但运用到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还要包含除职业健康安全以外的风险。比如,对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不满足、相关方要求和期望不满足等带给组织的社会声誉降低等风险。因此该体系标准也有“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一条款,除了风险来源之一由环境因素换成危险源,其他内容的策划、实施要求都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相近。

“风险”管理思维打破了2个体系各自涉及到的不同风险和机遇的界限。除此之外,2个体系标准在领导作用、运行等条款上都有从风险管理角度上进行策划实施的要求,这就要求组织的各个相关部门和相关方都要行动起来,进行风险控制。因此风险管理思维从战略管理的高度上给予2体系合一的支持,真正让环境与安全管理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管理。

1.3 两个体系标准的“生命周期评估”观点的融合

在老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对“考虑生命周期观点”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ISO 14001—2015版提出“考虑生命周期观点”,并期望应用在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运行控制中[5-6]。这一观点使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扩展到组织的产品、服务和活动的整个形成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一直到产品使用并废弃或服务与活动结束扫尾。完善了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提升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影响力。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也重点要求运用生命周期的观点对组织的工作活动或工作场所,开展不同时段的危险源辨识和评价,覆盖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行再到改造更新整个过程[2]。具体操作时要从工作活动或场所中存在的危险物及能触发其出现事故的“人—物—环境”3个方面着手,完善危险源识别与评价。

2个体系都运用“生命周期评估”观点进行各自最具技术性的要素分析,说明二者融合的最根本操作工具统一,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保障。

2 高校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融合

2.1 高校实验室两体系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自2001年以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类型有火灾、爆炸、中毒、感染、腐蚀灼伤这 5类[7-8]。这些事故不但危及当事人生命安全,同时随着有毒有害危化品或生物病毒等向周围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和危害,进而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和附近师生、民众的生命安全。

这些分析数据仅来源于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上,实际在高校实验室日常运行中还有被忽略的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有调查数据显示,有关高校69%的下属实验室直接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涉及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及其他,其中废液与固体废物占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认定的47大类中的30类,比例为 64%[9]。这些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安全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是长期隐形的,但一直不被重视。

应当明确实验室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环境不安全必然带来生命体和社会的不安全,而威胁到生命的显性安全事故也会带来恶劣的环境影响,因此高校实验室应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纳入一个体系进行研究。实验室安全不仅是保护人身安全,也是保护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10]。

2.2 高校实验室两体系合一的可操作性分析

2.2.1 结构合一

有效的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体系应基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0:2015)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 45001:2018)进行顶层设计,从体系架构上合二为一,见表1。

表1 高校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合二为一可以使得领导作用、环境与安全目标、资源、职责和权限等条款策划上考虑更加全面系统,使行政、财务、实验室运行、采购设备、物流运输、学生管理等部门的作用策划和实施上同时考虑环境与安全的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工作,避免出现信息不沟通、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的局面。

2.2.2 风险和机遇识别合一

高校实验室环境和安全管理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来源于实验室环境因素、危险源、合规性义务、相应法律法规、实验室所处环境的内外部问题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和期望。

实验室环境因素往往可以融合在工作场地的危险源识别中,因此在这2方面的风险和机遇识别是完全可以共同开展的。合规性义务是指违背环境管理体系中涉及到的国际、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和上级部门(教育部)下发的相应管理规定,而相应法律法规是针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二者虽然都是响应不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某些法律法规则需要共同遵守(比如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对于实验室所处环境的内部问题多是从内部管理漏洞中出发(比如领导重视程度、资源配置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合理等),而外部问题更应该从高校实验室目前环境与安全事故频发以及社会对于环境与安全问题的改善需求来讨论。因此在所处环境内外部问题上,2个体系风险合并识别是大势所趋,符合社会需要。

对于相关方需求的风险识别,2个体系都应是从教职工、学生、上级部门、附近居民、用人单位、合作方以及未来的专业认证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只会更完善,实现多方共赢。

应该明确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的风险和义务是相对存在的[4]。管理出现漏洞,就会存在发生恶性环境污染与危险事故的风险,影响学校运行和学校社会声誉。但管理做得完善,就能抓住实验室甚至学校整体向好发展的机遇,学校不但能提高管理水平、达到绩效目标,而且从战略管理角度上来说,学校能培养出不同职业领域需要的具备环境与安全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2.3 运用生命周期观点同时识别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生命周期评估观点要求实验室将实验活动从前期准备到实验中再到实验后整理的过程详细分解,从中辨识和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从多数高校实验室事故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是发生在实验过程中,但造成伤亡的原因却往往存在于实验活动生命周期的相关环节中。比如,2016年5月某大学某指导教师违反危险品管理规定,购买禁止售于个人的硝酸钠用于研究生危险实验,同时既无防护措施,也未指导,造成现场爆炸,致死3人[11]。2010年某大学采购人员采购实验羊前未按《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要求养殖场出具有关检疫合格证明,实验前,指导教师也未按以上规定进行现场检疫,造成师生布鲁氏菌感染[12]。因此,实验活动生命周期的环节解析应该尽可能细致完善,从细节入手进行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及早预防潜在风险。

实验准备环节可分解为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药品购买、运输、存放与配制,实验仪器或设备购买、运输和调试,实验人员的能力培训与考核,实验环境空间与实验的符合性准备等。

实验过程环节可分解为安装实验装置、按实验步骤进行的实验操作、突发事件和异常现象的应对等。实验后整理包括实验仪器清洗、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剩余实验材料的存放或处置、仪器设备维护、实验场地整理、水电关闭以及实验记录等。

每个环节中的环境因素都要考虑“水、气、声、渣”超标排放、资源能源浪费、火灾发生、危化品事故和不符合相关方需求这几个方面。其中火灾和危化品事故发生又属于危险源识别范畴。危险源包含2类,第一类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则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原因(人—物—环境)。实验室中危化品、高温高压设备、气瓶属于第一类危险源,而诸如安全阀失灵、误操作或存储空间布局不合理而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则属于第二类危险源。往往第二类危险源也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者。实验室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既有独立特质又相互交融,同时策划实施识别和控制两者对于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更全面。

3 合并体系在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高校实验室存在的环境因素和风险源以及它们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相互交织。运用单独一个体系的管理不全面,而设置2个体系又有一定重复,界限不清晰。因此二者合并可以更有效全面管理实验室环境因素与危险源。

合并体系重点强调领导作用,要求领导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看待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的管理,彻底明确其中的风险和机遇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给予“人财物”的强大支持。合并体系不会出现环境与安全管理各自为政,而是将高校中涉及的环境与安全管理的部门有机组合成一个保护网,通过“策划—运行—检查—改进”的不断循环运作,改变过去管理部门凭经验、制度管理的局面,真正进行专业性的主动预防管理,降低风险。通过这样的体系合并,各高校可以结合自己实验室环境和安全管理的特点将目前本校采取的对相关人员及实验室环境、实验用品和废弃物采取的好制度、措施纳入进来,容易和原有的管理制度融合,让师生员工更好接纳和操作。

4 结语

社会大环境要求高校进行实验室环境和安全管理,一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二是培养具备环境安全素质的学生,三是为社会其他行业的环境与安全管理提供示范。同时高校实验室环境与安全问题交错伴随,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工具科学管理。新版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融合性,使得实验室环境因素与危险源合并管理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都具有可行性。同时新强调的风险管理思维和生命周期评估观点特别适合高校实验室的性质和特点。当然在具体策划和实施上,还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特殊性和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不同之处。基于新版标准的高校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既能满足社会大环境需求,又能帮助高校降低风险并抓住机遇,提高学校的整体环境和安全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开创发展“预防管理”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的局面。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体系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