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改造设计的几个观点
——以山西省高家会村改造项目为例
2019-10-08郝焓任
郝焓任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 项目背景与村庄现状
高家会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高家会乡,是高家会乡政府的所在地。规划面积1.9×105m2。全村330户,共810人,常住人口约600人。高家会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土豆、谷子、莜麦以及豆类等。高家会村地势东高西低,村内现有2个广场,派出所、乡医院、邮电所、信用社、兽医站、文化农技站、磨坊、国家电网以及舞台等公共设施各1个,还有杂粮厂1座、小卖铺3家。交通方面,五保高速位于村庄的西侧居高临下,岢保线公路穿村而过,严重影响村内的交通安全以及居住环境。村庄现状整体建筑风格不统一且破败情况严重。2017年,高家会村的整村提升改造计划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迎来了转机。
2 改造设计的总体思路
高家会村改造项目的总体思路主要分为两部分,提升高家会村整体风貌,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和风貌特色。一方面,体现居住地这一特质,切实解决村民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雨季泥沙堆积、缺少公共活动设施等。真正服务于民,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切实实现村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充分了解本土文化特色和建筑特点,依循原有的建筑特色,提炼升华,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突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固有魅力。
3 各区域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改造手法
3.1 村口位置及主干道部分
村庄无明确入口提示,仪式感差。所以,考虑在入村合适位置(见图1)设置村标;在形式关系上提取当地传统民居和窑洞元素,力求设计出独具本土风格的标志性构筑物(见图2)。岢保线公路穿村而过,各类大货车为了省高速费用选择走岢保公路,但通过村庄时依旧高速行驶,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村民和牲畜因大车过村而受伤,对村庄和村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设计在村庄两端入口处及村庄内部公共空间处增设减速带,减缓汽车通过村庄的速度,以增加村民出行活动的安全性,并在村庄内合适位置设立停车休闲区。
图1 村标位置图
图2 村标效果图
3.2 村庄内部公共空间
村庄内部原有3处较大的公共空间(见图3),分别是村庄南端的“村级舞台”前广场、西段中部的公园以及东端内街的废弃打谷场。村庄公共景观区域秩序感差,不能良好体现高家会村的精神风貌。为此,对村庄内现存的公共空间——公园以及戏台广场进行设计,提升品质。在公园内新建村内公共浴室以及公厕,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对村庄内存在的内街进行建筑与院落空间的整体改造(见图4);对舞台及广场(见图5)进行改造,以统一整体风貌。
图3 公共空间位置图
图4 内街道门头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效果对比
图5 舞台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效果对比
3.3 村庄雨水导流系统
村庄内泄洪设施较差。由于水土流失和排水沟的淤积,导致雨后的洪积和泥沙堆积现象严重。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排水沟的淤积问题,决定在县道中增设地下涵洞,将道路两侧的排水沟相联,并在适当位置增设沉沙井,同时增大村庄东面高处坡地的绿植覆盖率,以防止水土流失。
沉沙井主要设置在排水管道中,以将排水管道中的沙石、淤泥、垃圾等物在此井中沉淀,方便定时清理,从而保障排水管道畅通无阻。具体地,采取传统常规方式在适当位置增设沉沙井,定期进行检修清淤。在泥沙冲积比较严重的位置,在现有地形的基础上,在沉沙井与涵洞之间形成倾斜角度的排水设施,直接排入西侧河沟。
3.4 村庄建筑立面改造部分
村庄内建筑风格不统一,主要以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为主,同时呈现出土石窑洞、传统精瓦房、传统单片瓦房、混凝土瓷砖房和破败的土坯房等多钟房屋类型并存的局面。所以,从整体性角度出发,结合街道现状,对靠近街道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提升。具体采用分类型设计手法,即对现状建筑进行调研、总结并进行归类设计,对不同类型的门头(见图6)和院墙(见图7)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最终形成统一的村庄风貌。
图6 门头归类设计
图7 院墙归类设计
4 体会和观点
4.1 尊重传统,尊重历史
“传统”和“现代”的问题经常困惑着当代设计师。当代乡村景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如何演进,显然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很多乡村建设放弃考虑地域特色而一味地模仿江南水乡的做法,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里“刷白墙”“做翻新”。笔者认为,这些处理方式有待推敲。对于“传统”和“现代”的问题,常青院士认为,对于传统聚落和风土建筑遗产,既要着眼于对文化的保护,又要考虑到生活的延续。[1]传统聚落和风土建筑遗产如此,传统村落更新也是如此。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改造要充分了解项目地文化特色和建筑特点,依循原有的建筑特色,提炼升华,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突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固有魅力。改造提升并非一味地拆除新建,更重要的是尊重传统,重现历史文化在建筑风貌中的展现。
4.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整个设计中,不过分地进行外部材料和元素的引入和创造,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地建筑特色。建筑师何崴认为,“乡村的建筑长期以来没有专业设计师介入,大部分建筑是民众自己设计、建造完成的,或者照搬某些看似美丽的城市模板建造的”[2]。所以,尊重本地固有的建筑材料,如使用当地青石、废弃的青瓦等进行建造,一方面使废弃的材料再利用,解决各方所需,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建筑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
4.3 主次分明,建设突出重点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综合各方利弊,对项目进行区域化概括,使规划主次分明,建设突出重点。例如,把村庄入口、舞台及舞台广场和公共广场作为打造重点,对各级区域进行不同方式、不同手法的设计和引导,使目光聚焦项目重点,提升项目整体魅力。作为打造重点的入口村标,既可以对过往车辆起到警示作用,又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通过游客朋友圈“晒图”的方式展示和宣传村庄的精神风貌。村庄西段中部的公园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了公厕和公共浴室,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优美的环境对村民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化作用,是环境改变生活的具体体现。村庄主道路旁的水渠经过改造后不再堆积泥沙,大大改善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5 结语
中国乡村在经历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国范围的乡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大量设计师投身乡村建设。由于各地建设原则和基地条件的复杂程度不同,所以面对复杂局面,需要更加整体的思考方式和更具包容性的设计理念。笔者于2017年开始参与乡村建设,大量设计实践和乡村调研都反映了一种趋势,即未来城乡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城乡互动会越来越频繁,每个时代都有新问题产生。因此,找准乡村传统和现代审美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并用之来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