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观察
2019-10-08陈婉
陈 婉
(大连市中医医院内三病房,辽宁 大连 11600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周围神经及外周血液循环病变引起足部软组织机械压力增高而出现的感染及溃疡疾病[1]。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进展程度可从轻度的感觉神经异常发展到严重的感染、破溃、坏疽等重症,若不积极治疗易造成患者截肢或因菌血症而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2]。经临床统计,60岁以上糖尿病足发生率占临床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66.89%,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17.3%的患者需要进行截肢手术。因此,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是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为关键。中医认为,糖尿病继发肢端坏疽归属中医“脱疽”范畴,患者机体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得温煦、寒凝经脉而瘀滞不通,久之筋肉失养而溃烂脱疽。临床治疗上在降糖药物及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辨证辨病分型联合中药的内服及外用等措施可有效改善经脉瘀阻及气血两衰等状态,进一步恢复末梢神经及血液循环功能,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我科对糖尿病足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护理联合中药内服及外用康复护理措施颇有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病房及门诊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60例,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1.3岁;病程4~48个月。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1.6岁;病程5~46个月。对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纳入试验研究。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本文纳入研究的病例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均符合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3]: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皮肤无汗、发干、感觉刺痛、麻木或缺失;病灶区呈袜套样改变;皮肤及肌肉营养不良、萎缩;皮温下降、色素沉积;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脱疽诊断证型属血脉瘀阻型、湿热下注型及精亏气阴两伤型。
1.3 排除标准 (1)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4)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的患者;(5)有其他部位严重感染的患者。
1.4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根据血糖变化情况,依据临床指南常规予以阿卡波糖胶囊、二甲双胍片及胰岛素等对基础药物对症降糖治疗。对照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之上应用常规西医护理措施:(1)血糖监测护理: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监测患者晨起空腹、三餐后2 h及睡前血糖水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血糖检测仪使用培训及临床降糖药物应用最佳时间及用量。使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了解,掌握糖尿病的低血糖危象应对措施。提高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及信心,并协助医生拟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2)创面护理:感染创面按时换药,通过碘伏消毒及浸泡,清除创面或结痂下脓疮等坏死组织,无菌辅料包扎保证创面清洁。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的内服及外用护理措施:(1)中药内服调理: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玄参各30 g,当归、赤芍、牛膝各15 g,黄柏、黄芪、连翘、紫草、青皮、瓜蒌仁、薏苡仁、冬瓜皮各10 g,红花7.5 g。对湿热下注者加生地黄、紫花地丁、黄连各10 g;对精亏气阴两伤者加天花粉、知母、生石膏、茯苓、赤小豆、白茅根各10 g。每日水煎1剂,早晚饭后分服;(2)中药浴足护理:采用中药煎汁浴足。包括:艾叶、桂枝、白芷、鸡血藤、木瓜、透骨草、红花、公丁香、薄荷各15 g。煎煮药液兑水3000mL,38℃~40℃,每次浴足30 min,每晚1次;(3)肢体运动护理:指导患者通过中医八段锦功能操改善肢端血液循环,嘱咐患者肢端抬高,趾端、踝部及小腿等关节屈伸活动,肌腹主动收缩促进及被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足部保暖,加速创面愈合速度。2组患者14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NDS评分:踝反射正常:0分,重叩击后出现:1分,重叩后反应消失:2分;大拇趾音叉128 Hz振动觉正常:0分,感觉减弱1分,感觉消失:2分;针刺觉正常:0分,刺觉减弱:1分,刺觉消失:2分;40℃热水温度觉正常:0分,温度觉减弱:1分,温度觉消失:2分;轻度神经缺陷:3~5分,中度神经缺陷:6~8分,重度神经缺陷:9~10分;(2) 统计2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肢端感染发生情况并统计感染率;(3)应用Medtronic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CPT阈值:检查2组患者护理前后仪器2000 Hz时双下肢腓肠神经电流感觉传导速度并计算阈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感染率:2例/6.67%,NDS评分(4.21±1.07)分,CPT阈值 (342.51±58.06) mA×0.01。对照组:感染率:8例/26.67%,NDS评分 (6.88±1.34) 分,CPT阈值(261.19±69.29) mA×0.01,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糖尿病足患者疗效比较
表1 2组糖尿病足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试验组 30 NDS评分(分)CPT阈值(mA×0.01)8.38±1.13 231.47±24.54 6.88±1.34 261.19±69.29 4.21±1.07*342.51±58.06*对照组 30 8.32±1.12 228.58±30.19时间 感染率[例(%)]护理前 17(56.67)护理后 8(26.67)护理后 2(6.67)*护理前 18(60.00)
3 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糖尿病足坏疽主要发生在肢体末端中小血管循环障碍及周围神经缺血坏死病变,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可加重局部软组织及关节挛缩,出现缺血缺氧危重状态,皮肤失养而干燥皲裂,细菌得以侵入,在高血糖水平周围组织内快速繁殖并诱发感染,最终引发糖尿病足坏疽症状[4]。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足够认识,忽视治疗并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病情加剧恶化最终导致截肢,甚至发生菌血症及败血病等危及生命。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足病因在于久病正气亏虚,肾阳虚衰,毒邪侵袭经络,经脉瘀阻,气血凝滞,筋肉骨节失养而热毒内蕴,出现皮肤红热、肿痛,进而感染、分泌脓液,肢体溃烂坏死,临床以清热凉血、解毒消痈为主[5]。四妙勇安汤中金银花、连翘甘寒入心善于清热解毒;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散结;黄芪益气固表、托毒排脓生肌;牛膝逐瘀通经、引血下行、通利关节;赤芍、红花活血止痛;知母、石膏、当归、茯苓滋阴降火;黄连、黄柏祛湿清热,配以艾叶、桂枝、白芷、丁香、薄荷等药物浴足,温通经脉,凉血活血,消痈排脓,配合常规碘伏消毒,可有效抑制病灶细菌滋生并祛腐生肌,有效控制感染及促进创面愈合[6]。结合西药对症降糖及康复功能锻炼,中西结合,标本兼治,加速并提高了糖尿病足患者康复效果。
以本文选取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60例,应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方案康复治疗,结果证实该方案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