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幼儿天性 提升游戏水平

2019-10-07吴丽琳

新一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角色游戏

吴丽琳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角色游戏又最具游戏的典型特征。然而在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为此,笔者针对误区提出几点改进的策略,倡导顺应幼儿天性,提升游戏水平。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天性;游戏水平

角色游戏又最具游戏的典型特征: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这一过程使幼儿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游戏品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农村幼儿园,受办园资金、传统观念、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以及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不足,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教师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幼儿的兴趣。

在农村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中,教师往往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幼儿的兴趣,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幼儿的需求。老师精心设计了自认为孩子会很喜欢的游戏主题,但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没得选择,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无形中已在游戏中被老师束缚住了。

误区二:教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游戏中,教师常常会将自己获得的关于某一游戏主题的经验直接教给幼儿,让幼儿按照自己教的生活经验进行游戏。实际上,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游戏,是很难引起幼儿的共鸣的。幼儿模仿成人角色并不表明幼儿会复制成人的生活、再现成人的生活,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理解对成人生活加以变形和改造,以符合自己游戏的乐趣。把幼儿的游戏世界等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将大人获得的有关游戏经验直接强加给幼儿,是对幼儿游戏和想象权利的剥夺。

误区三:教师以自己的游戏材料代替幼儿的游戏材料。

很多農村幼儿园在角色游戏材料的准备阶段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包办准备、制作游戏材料、或购买大量的现成材料,而忽视了幼儿参与材料准备的学习过程。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有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大多时间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现成材料的机械操作等表面层次上。幼儿未参与材料准备的学习过程,难以与材料产生共鸣,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和想象,进而影响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

误区四:教师以自己的游戏规则代替幼儿的游戏规则。

不少农村幼儿园的老师为了保证游戏所谓的顺利开展,往往在游戏前就制定了许多游戏规则,并要求幼儿在游戏中必须遵守。因为规则不是幼儿参与制定的,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遵守。这样一来,幼儿思考、表达的余地少了,客观上也限制了幼儿的自主和创造,不利于幼儿的游戏水平的提高。

误区五:教师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代替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不少教师不是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直接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幼儿的思考,要求幼儿用教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此,幼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教师的“妙招”可能完全出于自己的感受,面对教师的权威,幼儿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方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开展角色游戏的经验,提出以下指导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农村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角色游戏,推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提升游戏水平。

策略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确定游戏主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谈话、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等方法,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和幼儿一起确定游戏主题,并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以满足他们内在的真正需求。

如: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花”主题活动中,幼儿收集和制作了许多漂亮的花,有的幼儿提议把这些花送给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有的幼儿提议玩卖花的游戏。于是,花店的游戏便自然产生了,玩得不亦乐乎……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确定游戏主题,顺应他们内在的真正需求。

策略二: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丰富游戏内容。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主题创设、角色扮演、材料使用、情节发展等都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除了实地参观、视频、图片、谈话等常用形式,家长资源也是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有效途径。

如:在开展“小超市”游戏前,可以让家长带幼儿到超市购物,引导幼儿看看超市里有有哪些物品,这些物品是如何摆放的;超市里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事;导购员、收银员是如何工作的;顾客要怎样结账;发生突发事件要怎么处理等等……通过观察和体验,幼儿在扮演角色中就能更积极自主地反应这些生活经验,游戏内容自然也就更加丰富了。

策略三:以游戏材料为载体,诱发游戏行为。

游戏材料影响着游戏的成效,游戏材料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的自主游戏行为。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非结构性材料应该是幼儿游戏的首选材料。我们可以拓宽游戏材料准备的途径,放手与孩子、家长一起收集材料,利用多方资源,丰富游戏材料,诱发游戏行为。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幼儿会因游戏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将游戏活动深入进行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充实游戏材料。

如:在幼儿想玩“披萨店”游戏,却没有相应的材料,怎么办呢?在讨论中,幼儿想到自己家里存放的披萨包装盒、披萨板……都可以作为游戏材料。为此,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置“百宝箱”,让幼儿和家长将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方便在游戏中选用。就这样,游戏材料不断充实,不断诱发新的游戏行为。

策略四:以实际体验为途径,制订游戏规则。

在游戏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幼儿会为了角色的扮演、玩具使用等问题而出现争吵,为了能先买到东西而插队,不坚守岗位等现象,导致游戏不能顺利地开展。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我们可以与幼儿一起,针对游戏中的有关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经验和游戏体验来讨论、制定游戏规则。

如:“医院”刚开张时,来了许多“病人”,他们围着医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病情,有的“病人”等不了,直接拿了针筒给自己打针。“医生”和“护士”一会维持秩序,一会看护“病人”,也是忙得团团转。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游戏评价时组织幼儿观看游戏视频,回忆“看病”经历,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看病的规则,因为游戏中体验到没有规则的不方便,很快就一致制定了“看病”要按照“挂号-门诊-缴费-打针取药”的流程,理解了规则的必要性,自然也能更自觉地遵守。

策略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推进游戏发展。

由于游戏情景比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更真切,游戏中解决的问题也都是幼儿的真问题,从幼儿的真问题出发进行的引导,更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进游戏的发展。因此,教师不要担心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而应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用心捕捉能推进游戏发展的问题契机,引导幼儿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收银区常会出现客人忘记带钱、去取钱刚好“银行”也没钱;还有幼儿不愿付钱, 因为和爸爸妈妈去购物吃饭只要带手机……于是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组织了讨论,幼儿想出了各种办法,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会员卡充值等等。在幼儿兴趣推动下,还生成了“设计二维码”的活动,接着又又热火朝天地开始收集、制作各种手机……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游戏问题解决了,游戏内容和水平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推进。

角色游戏应是一种自发的、快乐的、满足幼儿需要和愿望的的活动形式。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及合作者,顺应幼儿天性,提升游戏水平。

参考文献:

[1]华爱华.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A].

[2]李季湄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2.

猜你喜欢

角色游戏
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生活教育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影响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幼儿园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自主性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主题活动融入角色游戏探究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自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