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019-10-07刘佳芸

新一代 2019年12期

刘佳芸

摘 要: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的生活重心从家庭移到幼儿园,通常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幼儿需要学习自己“照顾”自己了。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身子女,习惯对幼儿的一切进行一手包办。在家庭中,家长的溺爱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为幼儿的普遍现象,家长一般性不会要求幼儿独立完成穿衣、盥洗、进餐等环节。这样做势必导致幼儿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自理能力较差。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在整个3年的幼儿园生活中,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个别化教育;家园合力

一、名词释义

(一)生活自理能力

是指人們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进行自我服务。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等。它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个别化教育

我们都知道,每个幼儿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包括生理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认知水平的差异还有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教育必须要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成为一大难题,在讨论中有的教师提出疑问:“面对那么多孩子我只能照顾到大多数,按照这个年龄段一般的特征和阶段目标作为设计活动的参考。要因材施教最好是个别的一对一的教育形式,一个班级那么多孩子我怎么教的过来?”其实,个别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强求所有幼儿达成同一目标做同一活动,对需要帮助的幼儿给予回应,使所有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家园合力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而父母是幼儿的首要教师。在进入幼儿园后,仅仅通过教师对幼儿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使幼儿在幼儿园中与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保持一致。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各种家园合作的途径,获得家长的支持,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工作。

二、文献综述

“培养幼儿具备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健康领域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行为能力即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将来形成独立品质,对其一生具有良好发展。

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幼儿园,而家庭是幼儿的首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对于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看法决定了他们作为照料者时在幼儿生活方面的行为。不少家长心疼孩子,常常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对着孩子喊道,“宝贝,这个不能动!妈妈来!”“那个不能碰!危险!”在家不需要孩子自己脱衣穿衣,一切都由家长忙前忙后,甚至孩子端个碗都觉得心疼,认为孩子这么小不需要做这些事,等长大了自然就会了。由此可见,家长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看法存在误区,对何时开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明确。

而若幼儿园也不开展活动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幼儿的自理能力将存在很大问题,当幼儿升到中班时,同龄人会做的许多事,幼儿会做的很吃力。所以,无论家长或幼儿园,都不能忽视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培养的关键期,意识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我将从年龄、现状和培养对策几个方面,论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一)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睡眠、排泄、盥洗、饮食等生活卫生习惯。而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其自身身体、心理各方面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小班幼儿最主要的课程。

其次,2-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及卫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幼儿养成独立性和责任感有重要意义。李媛媛提出,在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尽量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扣扣子、拉拉链、如何使用卫生纸等。因为孩子如果本身在心理上对上幼儿园不适应,那么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弱,则更会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排斥上幼儿园,难以融入集体。

(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爱倍加,通常是父母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照料一个孩子,任何事情都围绕着孩子转,处处为孩子代劳。这样造就了不少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凡事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的。

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或者为了节省时间,所以在家总是一口一口地喂孩子吃饭,让孩子养成了吃饭只需要张口就行的坏习惯。到了幼儿园,吃饭没有专人喂,孩子不仅不会使用碗筷,而且吃起来又慢。同样地,不少家长在孩子睡觉时总是会去帮助孩子脱衣穿衣,即使有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自己穿衣脱衣,家长还是会去帮忙,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到了幼儿园午睡时动作就很慢。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往往忽视了幼儿行动的节奏”。许多事情成人认为儿童做地又慢又不好,而成人做起来却轻而易举,于是他们总是态度坚决地帮助儿童完成一些日常琐事,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此外,家长的过度保护也是造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主要的原因。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处处小心翼翼,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孩子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说,这种保护无可厚非。但当孩子渐渐长大,已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时,家长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总是对孩子说“你别动,妈妈来做。”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许多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首先最基础的一点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2-3岁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掌握正确的教育策略,避免过度依赖的形成。让孩子从“我不会”到“我能行”、“我自己来”。

大量的研究表明,创设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钱君秀、李桂芹等人非常重視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他们在幼儿常经过的地方贴上自制的“我会系鞋带了”等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的图片,这对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沈亚娟、蔡薇等人提出,环境能刺激幼儿良好行为的反复出现, 最终形成习惯性技能。

幼儿学会生活自理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让幼儿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唐丽娟认为,要不断地强化巩固,创造机会与条件,不时地督促提醒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钱君秀也提出,幼儿的生活技能要靠幼儿在家中练习和巩固,这样才能让活动有连续性。

家园合力也是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沈亚娟、蔡薇等人在研究中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园联系册等形式及时与家长加强沟通,让家长明确幼儿生活技能的训练目标,指导家长对幼儿在家中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何筱莉提出,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使训练取得好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与家长合力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综上所述,现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确实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及家长对幼儿进行干预策略,帮助幼儿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而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繁多,究竟何种方法才是最适合的,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本研究将在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生活自理情况后,提出最适合幼儿的培养策略,研究该策略对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结果

在对本班新入园的26名小班幼儿进行为期2周的观察后,发现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如厕问题

1.1不会自己穿脱衣裤

观察发现,班里大部分男孩已学会独立脱裤子如厕,个别男生需要教师帮助。在这一方面,女孩子相对而言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女孩喜欢穿裙装加连裤袜来幼儿园,脱起来较麻烦,会出现尿在衣物上的情况。

随着天气转凉,幼儿都增加了衣物,会穿上2至3条裤子,繁重的衣物更增加了他们穿脱时的困难。

1.2入厕时拥挤打闹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尚未建立,如厕时喜欢嬉戏打闹,常有争抢发生,会向老师告状,诸如“老师,是我排在她的前面。”、“老师,他不排队。”此类。小班孩子还没学会同伴交往的方式,不知如何正确地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个别幼儿会推搡其他孩子,以使自己能够先上厕所。

1.3不会正确使用纸巾

刚入园的孩子在如厕后基本都不会自己使用纸巾擦屁股,有的幼儿知道呼喊保育员帮忙,有的幼儿则直接穿起裤子。

1.4不会表达自己想要上厕所的意愿

在一天内,除了教师会统一安排幼儿如厕的时间外,幼儿可以自由如厕。但大部分小班幼儿不会表达自己想要上厕所的意愿。尤其是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中以及午睡中,幼儿总是尿在身上或床上,而且在发生此类情况后,幼儿仍不知道告诉老师为自己换干净的衣物,常常是教师看到床铺湿了知道这名幼儿尿在床上了或者闻到臭味了开始去找是哪位幼儿拉在身上了。

2.盥洗问题

2.1不会正确地洗手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洗手,总是打开水龙头手放下面随意一冲就算洗好了。其次,幼儿在洗手时常常会弄湿衣服,对于洗手前要将“长袖变短袖”没有意识。

2.2洗手时玩水

观察中发现,有些幼儿会故意留到最后一个洗手,这个时候教师离开洗手间去教室里照看大部分孩子,他就开始玩水。将水池塞住,让水池注满水;或者在水龙头出水时用小手堵住,看水柱从手指缝隙中飙出;亦或者玩洗手液,在手上挤大量的洗手液开始玩泡泡。

3.进餐问题

3.1进餐时说话

幼儿园里的午餐菜式品种多样,幼儿看到自己没见过的菜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会询问老师“这是什么菜?”这一问像打开了幼儿的话匣子,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也有的幼儿会借着进餐的时候与同伴说说“悄悄话”。

3.2使用餐具不熟练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还不能很熟练地使用勺子,总是会吃的桌面、衣服上、地上一片狼藉,也常常会发生饭碗打翻、勺子掉地上的情况。

4.午睡问题

4.1不能安静入睡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午睡时产生极大的焦虑情绪。他们从来没有过这种集体生活,虽说周围都是同伴但在入睡时没有亲人在旁边是他们第一次经历,所以爆发了强烈的分离焦虑。幼儿往往大声哭泣,嘴里喊着“要妈妈”、“要回家”。也有个别幼儿在要午睡时显得特别兴奋,躺在床上东张西望,或者发出声音影响其他幼儿。

4.2不会自己穿脱衣物

尽管家长们在孩子衣物的选择上已经尽量依从简洁易穿的原则,但孩子们在穿脱衣物这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他们不会拉拉链,不会扭纽扣,分不清左右脚和裤子的正反面。

4.3不会提出想要上厕所的意愿

小班幼儿常常会发生尿床,一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表现出来的自控力较差,二是很多幼儿不会向老师提出想要上厕所的意愿。

(二)教师干预策略

针对以上观察结果,教师进行了干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环境

教师在厕所的地上贴上了几对蓝色脚印,依次排列,这样幼儿看到脚印就会明白应该站在脚印上依次排队;教师在厕所的墙壁上贴上了正确洗手的方法,分为六步骤,以图片和简单句进行表述,让幼儿能够看的懂;教师在教室内设计了一些生活方面的区角游戏,例如喂动物宝宝、苹果树结果子了等,其中“喂动物宝宝”游戏方法为幼儿利用勺子将食物送入对应的动物的大嘴中,该区角旨在锻炼幼儿小肌肉动作以及正确使用勺子的方法;“苹果树结果子”的游戏材料是“苹果”和“苹果树”,其中“苹果”分大中两种,每个“苹果”中间都有一条开口,而“苹果树”上有很多纽扣,也是有大有小,游戏方法即请幼儿将“苹果”扭到“苹果树”上。这一区角是针对幼儿扭纽扣的行为进行转变,赋予趣味性,锻炼幼儿手指活动。

2.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多节以生活领域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例如《找朋友》,主角为鞋子:为不同的鞋子找到对应的另一只并且能够分清左右脚;音乐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好孩子不要妈妈抱》是通过歌曲让幼儿明白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还有各种关于穿袜子、穿衣服的小儿歌:《穿袜子》“缩起小脖子,钻进小洞子,拉长长鼻子,穿好小袜子。”、还有《穿衣服》“一件衣服三个洞,先把脑袋伸进大洞口,再把手臂伸进两边小洞洞,拉直衣服就好啦。”将生活技能以儿歌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帮助幼儿快速掌握穿衣方法。在每个环节的过渡环节中,教师通过演示讲解的方法让幼儿学会生活技能,例如纸巾使用要适量、如何拉拉链、扭纽扣等。并且在这一环节进行了一些常规的教育,告诉幼儿洗手的时候不要玩水;手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长袖变短袖”;上厕所的时候不要拥挤打闹;午睡还有吃饭的时候不要相互讲话等。这些常规需要多次拿出来提,幼儿才会熟记在心。教师也再次强调了想喝水、想上厕所时可以随时去,不必非要等到教师说了才去。

3.家园合力

幼儿在幼儿园中通过一遍遍地纠错养成的好习惯也要延续到家庭中。要保证幼儿在幼儿园中和在家中的生活自理行为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起到强化作用。

(三)幼儿的进步

在对本班幼儿进行了干预策略后,观察发现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1.入厕方面

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在教师对厕所环境进行改造后,观察发现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发现地上的脚印后很新奇,觉得很好玩,很自然地就按照脚印排好了队。在厕所内拥挤打闹的现象也大大地减少了。

2.盥洗方面

通过墙面的图画,幼儿已能够理解正确洗手的方法,并且进行具体操作。而在教师的反复强调中,幼儿也已经能够熟记洗手前要“长袖变短袖”。只是玩水现象仍然存在,仍有个别幼儿改不掉这个坏习惯,喜欢在洗手时玩洗手液、玩水。

3.进餐方面

通过教师设计的区角游戏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熟练餐具的使用。尽管幼儿还是会将米粒吃到饭桌上,但碗筷掉落的情况有所减轻,幼儿能够做到一只手扶着碗,一只手拿勺子。大部分幼儿能够做到安静进餐。

4.午睡方面

在两个星期的适应后,本班幼儿基本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分离焦虑有所减轻,大部分幼儿能够安然入睡;少数幼儿睡不着但是已经不会大声吵闹打扰其他幼儿;幼儿已学会表达自己想上厕所的意愿,基本能够告诉老师在老师允许下离开卧室去上厕所;穿脱衣服的能力每个幼儿有个体差异,有的较快有的需要老师帮助;能够分辨左右脚的鞋子,不再将鞋子穿反,从不会扭纽扣到学会扭纽扣、从不会拉拉链到自己拉拉链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问卷分析結果

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为期3周的观察了解,并做出研究总结后发现幼儿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幼儿学会的本领在度过了双休日2天之后有所退步——部分幼儿已渐渐学会安静入睡,但经过周末重新回到幼儿园后又开始哭闹、不愿睡午觉;另有一些幼儿午睡前脱好衣物随意丢在床上,忘记了需要叠好衣物;还有很多幼儿午餐时讲话,不愿自己进餐。每到周一,这些情况就开始反复,于是我设计了一份家长问卷,旨在了解家长对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看法以及家长在家中是如何做的。现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得出以下三个分析结论:

1.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的改革,幼儿园教育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家长们的态度也随之转变许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调查显示(图1),96%的家长认为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有必要;4%的家长持中立态度,认为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有可无。

图1您认为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有必要?

2.家长对何时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更有利于幼儿发展存在疑惑

如图2显示,虽然所有参与调查的家长都会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但对于何时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存在不同看法。(图3)

图2您在家是否会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图3您认为从几岁开始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最合适

如图3,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越早越好,他们认为在孩子3岁前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最合适;七成家长认为在孩子3到4岁之间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最合适,另外还有小部分家长认为4岁以后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为时不晚。

3.环境、生活习惯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不好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幼儿对于在幼儿园和在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图4您的孩子在家是否能独立进餐

调查显示,96%的小班幼儿已学会独立进餐,但过半数的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图4)同样,也可以从图5中发现,仅有一半的幼儿会像在幼儿园中一样睡前叠好自己的衣物;33%的幼儿在家中变现出了懒惰和对家长的依赖;有8%的家长会主动帮助幼儿叠好衣物,显示出了对幼儿的一切进行一手包办的态度。

图5您的孩子在家睡觉时,会自己叠好衣服裤子吗

此外研究还发现,家长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了影响。本课题研究在调查问卷中假设了两种很常见的意外情况,即一:当您的孩子在收拾碗时不小心打破了,您会怎么做?有8%的家长选择了“指责孩子,从此不让他自己收拾碗筷”,这样的处理方法将会增加孩子的愧疚感,减少孩子的积极性,对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图6当您的孩子在收拾碗时不小心打破了,您会怎么做?

假设的第二种情况为:您的孩子在大便后自己擦,可是他的手上却弄脏了,你会怎么做?从图表7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16%的家长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都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图7您的孩子在大便后自己擦,可是他的手上却弄脏了,你会怎么做?

家庭中有许多因素影响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无意中中断了这种强化,以至不能达到全面的效果。

五、讨论与思考

本研究论文选取东方幼儿园26名小班幼儿,对其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确实存在不足,而在进行干预措施并持续观察后得出以下结论,即建立阶段目标、创设良好的环境、区角游戏以及家园合力这四种干预策略为最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策略。

首先,教师制定了三个阶段目标来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第一阶段,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不害怕自己睡觉;第二阶段,帮助幼儿摆脱依恋物;第三阶段,让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方法。而第三階段又分了许多小目标:就如厕方面,对小班幼儿的起初要求为能独立如厕,会自己穿脱裤子,教师帮助包裤子。在幼儿能够完成这一目标后,开始训练幼儿自己包裤子的能力。午睡方面的要求为幼儿能够安静入睡,能穿脱简单的衣物。下一阶段目标为:幼儿能分辨鞋子的左右,能整理自己脱下的衣物,逐渐学习拉拉链的本领。饮食的要求为能独立进餐,不挑食,熟练碗筷的使用方法。下一阶段目标为:尽量保持桌面干净,做到吃得又快又好。将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总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起到了良好收益。幼儿在为期2周的欢乐周中,尽情玩耍,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恋,喜欢上了幼儿园这个新环境。随之而来的生活自理方法培养已被分割成小目标,每个都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容易接受,完成时不会觉得过于困难。

所以,本研究认为,在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时一定要循序渐进,明确每一阶段的阶段目标,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本研究利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通过改变环境来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在厕所地面上布置的小脚印解决了幼儿上厕所拥挤打闹的情况,帮助幼儿建立了规则意识;厕所墙面的如厕步骤图以及洗手步骤图,教会了小朋友如厕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洗手步骤。这些图片,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养成了好习惯,掌握了生活自理方法。

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另外,教师还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于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区角游戏,包括喂小动物吃饭、苹果树结果等,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了小肌肉动作,很容易将学会的本领转移到自己的进餐及穿衣环节上。另外,教师还开设了集体教学课,让幼儿在儿歌中学会生活自理方法。

从家长问卷得出的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发现家长对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存在误区: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该何时开始培养?

不少家长认为,晚一点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幼儿会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生活自理。其实,3岁是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方法的关键期。此时,幼儿独立性开始形成,家长要善于抓住此契机,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及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家长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了影响。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了坏习惯。

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家园合作这一观点来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通过家长会以及家长学校等方式来帮助家长理解、体会让幼儿参与劳动和自理生活的重要性,获得家长的支持。 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家园沟通,保证幼儿在家中与在幼儿园中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保持一致。本班幼儿家长在了解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后,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这项任务,共同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观察结果,本研究认为,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而区角游戏的作用大于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练习生活技能,帮助幼儿养成自立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建立阶段目标、创设良好的环境、区角游戏以及家园合力这四种干预策略为最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策略。

建立阶段目标即不是将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一股脑全部灌输给幼儿,而是在每一个阶段内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来达成最后的大目标。此策略考虑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生理发展现状。

环境是幼儿每天都接触的,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感受社会,得到进步,因此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区角游戏使得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趣味性,幼儿在主动自愿快乐的情绪中得到了锻炼,在游戏中反复练习生活技能,养成了好习惯。

家园合力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持续性,统一性。如果幼儿在家中依然依赖家长来完成自理的事,那么他将养成懒惰的坏习惯,中断了在幼儿园中得到的强化,一切还是等于从头开始。所以家园共育的步调一定要保持一致。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能力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采取最适合的方法,才能取得实效。对不同幼儿实施个别化教育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是可行且必要的。

本研究通过对所选取的幼儿园进行观察,对该园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加以总结,并得出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些策略。最后得出结论,即教师要建立好阶段目标,为幼儿制作富有趣味的区角游戏将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且通过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要创设丰富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关于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有很多,本研究主要是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开展和策略,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本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仅为一所幼儿园的小班幼兒,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大部分幼儿园,具有片面性;其次,本研究的问卷样本容量不够大,只能反映出一小部分家长对于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看法,具有局限性。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首先,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结合不同幼儿园的观察数据得出相应的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其次,对问卷内容进行改进,增加样本容量,确保得到更具代表性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赵葵,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探讨,海峡科学,2010

[2]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e,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 〔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媛媛,好妈妈的快乐放养,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19-120

[4]鲁鹏程,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64-65

[5]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保教全书,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121-123

[6]汪娟,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教育导刊,2011

[7]钱君秀、李桂芹、季永花,创设有利于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的环境,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0第四期

[8]沈亚娟、蔡薇、陈素萍,对幼儿生活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0第四期

[9]唐丽娟,重在养成趣在过程,科技信息,309-310

[10]何筱莉、戴晓飞,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11]高春林,浅谈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海南出版社,2012

注释:

1.华爱华主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3李媛媛,好妈妈的快乐放养,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19-120

4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保教全书,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122-123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