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考察

2019-10-07王理香

参花(上) 2019年10期

摘要:现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以文学本质原理为基础,而现代艺术则以实践为主要内容。这两者虽然构成不同,但是无法阻断其互通的紧密联系。本文将对二者互文性关系进行考察探究,旨在为现代艺术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的融合也将为高质量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提供促进力量。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论 现代艺术实践 互文性考察

现代文学理论的演进是建立在其丰富思想的基础上的,现代艺术的实践过程变幻莫测,缺乏稳定、系统的艺术理论基础,因此艺术创作者的作用及其实践经验被放大,观念性成为其众所周知的普遍特征。但在其观念知识的解释进化中,不妨换一个角度,从现代文学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探索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走向。

一、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相关性

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考察是建立在二者相关性基础之上的。一方面,现代文学理论中的社会原理尤其凸显文学的本质特征,极为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以求达到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共鸣,这一点与现在艺术实践的宗旨不谋而合。艺术实践的目的在于打动受众,使其精准地感知创作者的丰富情感,如一些优秀的视觉设计作品,无一不是以情动人,不仅艺术表现形式精妙,其中蕴含的情感更是引人深思,从情感审美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共同点是极为明显的。另一方面,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在交融变化中完成了文学理论的创新更替,而现代艺术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如此,许多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式和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理论和现代艺术实践之间具备互文性考察的基础。[1]

二、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考察

(一)形式本体论中二者的互文性考察

在现代艺术的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现代文学理论与之呼应的情境,现代艺术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构成了其所谓的“形式主义”。20世纪上半叶,艺术实践的终极目标是现代绘画之父塞尚所倡导的艺术真实,他认为艺术不同于现实世界,而是另一种与之对等的客观存在。因此,无论是野兽派、表现派还是印象派都在倡导这种意味深长的客观形式。而再观察同样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理论,现代艺术实践中的“形式主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如在索绪尔系统语言论、俄国形式主义乃至结构主义文论中均能看出印证。而在苏珊·朗格眼中,文学形式甚至具备传达情感的重要功能,认为其蕴含独特的意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对形式本体的诉求是共同的,塞尚口中“艺术的真实”其实同文学所表达的那种意识之外的现实是具备异曲同工之妙的,不仅文学作品在具备意味的形式之后成了艺术作品,文学理论中一些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也被诸多艺术创作者拿来借鉴。文学性和形式意味不是故弄玄虚,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好比物的性质,如在萨维姆特眼中,诗歌好比语言的雕像,其语言的应用、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构建这一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实践中,想要实现画面的真实感,是将画面构成元素的几何体抽离出来,由点、线、面、圆锥、圆柱、球体等视觉形式引导受众感受画面的客观真实,而在后现代主义绘画时期,这一物质感的要求被极化,由此更为强调画面的真实性。[2]

(二)观念本体论中二者的互文性考察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中形成一股被称为“沉默文学”的暗流,文学的艺术性、文学形式和语言规范均被否定,自此开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而此时的艺术世界也对其进行了互文,达达主义率先回应,艺术受其影响从此变得具备挑战和颠覆性。从前将艺术和生活相对立,形式和内容相区分,创作和接受相割裂的模式自此解体,在摸索艺术新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概念艺术”应运而生,艺术成了表达观念的载体。在文学理论中更是兴起“接受美学”的思潮,文学作品从创作者中心论转型到接收者中心论,文学作品不是创造的,而是产生于读者和作者文字间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是二者的共同智慧结晶。最为典型相对应的艺术实践则是纽约画派,该画派以“行动绘画”著称,其主打的滴酒绘画将观众直接引入巨大画幅和颜料痕迹的表现形式之中,给予观众时刻变化的非凡体验,此时观众的观赏行为便同艺术创作相结合,这便是创作在接受中的独特延伸,后期如行为艺术、地景艺术更是体现了两者界限的消解。

三、结语

由此可见,现代文学理论和现代艺术实践是极具相关性的,20世纪同时期前者为后者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和铺垫,文学同艺术的界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分明,人们创作和审美的需要使得二者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现代文学理论和现代艺术实践更需要完美结合,以便共同延续和拓展文学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张林霞.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探討[J].农家参谋,2017(18).

[2]吴永强.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考察[J].当代文坛,2017(01).

(作者简介:王理香,女,本科,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