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生长,一个作家的“笨营销”
2019-10-07吴娜
吴娜
在营销圈子里,有一个人大家不会忘记。他在《销售与市场》做十一年的编辑记者,采访过近二百余位企业家,出版过《总裁思想》《总裁访谈》。他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时集合全国营销人的力量编撰出版了《文化营销》,多所大学作为文化产业的参考教材。他撰写的揭幕策划界的长篇小说《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在第一营销网上连载时点击率高达五百万,之后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
在中国文学界,有一个人大家不会不知道。2012年,他以“开胸验肺”这一真实的新闻事件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歇斯底里》在长江文艺出版后,被凤凰网誉为“最具良心的作家”,当事人张海超在央视白岩松的节目“人物周刊”中向全国观众推荐此书。2013年之后,他跳槽到南方一家企业任副总裁五年,读了二千余册书,笑称是业余副总裁,写作才是正业。他的长篇小说《疯长的荒诞》在美国的《华人周末》报连载。美国费城的《海华都市报》为他开设专栏“天下故乡”,受到海外华人的热捧。 2019年,他的《故乡在纸上》第四版与姊妹篇《一个村庄的64个人》由江苏凤凰文艺同时出版,因文风凝练与作品厚重引起海外华人的关注……
栗门张是座什么样的城市
相比福克写的“邮票大小”的家乡纳法艾特县,莫言笔下的高密,潦寒的写作范围更小,生他养他的村子——栗门张。在《销售与市场》工作了四五年的潦寒,并没有因平台的风光以及出版过有影响的营销书籍放弃文学,反而“不为稻粮谋”的秘密坚持自己的散文创作。“写作是一种责任。从写这本书开始,我才深深地体味到这句话的内涵。我写了十年,却没有写出我们的村子,我的一生或许永远地写下云,会不会永远在村里子里,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的故乡不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同时也是我创作的精神故园,一个来自灵魂深处和骨子里体验生命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潦寒以如此平质的笔法为《故乡在纸上》作序时,已经垫定的他文学创作的精神起点——凝练厚重。
“散文是自由的文体,但又是很考验作家素质力的文体,作家情感、思想、学养、语言,以及想像力皆裸露无遗。在《羊的门》里绑紧老汉丢羊后,作者用饱蘸了忧伤的笔写道:‘……我从小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这么绝望的神情,绑紧喃喃地说这话时,仰着脸,那泪珠顺着刀刻般的皱纹里一点点地向外浸渗,能让人清晰地看到那泪珠中的盐分。我们见过太多的关于眼泪的描写,但面对潦寒笔下看到‘盐分的眼泪,仍然会为之心动。如何以艺术的眼光和独到的创作技巧向人类的生存以及精神状态予以冲击,是评判作家才情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点上,潦寒用他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夏坚勇在《故乡在纸上》作的序中,如此高度评价潦寒,实属惺惺相惜。夏坚勇何许人也?与余秋雨齐名的散文大家,文化大散文的领军人物!
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将用方便面换飞机的南德集团总裁牟其中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经营策略描写得栩栩如生。其实,中国不仅是企业界与商界,策划界也是一样,人们为了成功,为了达到目的,为了出人头地一样不择手段。尤其是那些靠“点子”生存的人,哗然取宠,猎艳斗奇,甚至是坑蒙拐骗……作为《销售与市场》资深编辑与重要记者,无论是企业界对策划人的抱怨,还是策划人梦呓般的自吹自擂,潦寒能360度的观察形形色色的营销套路与光陆离奇的策划方案。尤其是业界的一个著名策划人为烟厂做一个“非专业人员品出十种不同的烟,奖励一辆陆虎”的荒唐策划能要价百万时,潦寒怒了。“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分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句话在键盘上敲出来后,预示着潦寒的长篇小说《封口——中国营销人的罪与罚》诞生了……
小说在第一营销网连载后,引起了整个营销界的躁动。大家一直在揣测书中描写的策划人是谁?留言的,评论的,批评的,转发的……三个月后阅读量突破500万。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看到后,立即和作者潦寒取得联系,想要出版。审查原因,成书时有六万多字的删减。著名策划人叶茂中“一塌糊涂,十分精彩”火爆评价。当当网的总裁李国庆在当当网上“文采飞扬得酣畅淋漓,针砭时弊得入木三分”站台促销,让这本书火了一阵子。尤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知道事情的真相”,俨然成了这个行业的流行语。
作家为什么要歇斯底里
“我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具体现实为基础的,小说家只有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出发,才能创作出故事来。”有了《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罰》的创作经历,潦寒又以自己工作调动的经历写一个文化单位的是是非非,写着写着,他发现了河南“开胸验肺”这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巧的是“郑州职业病鉴定所”就在潦寒的家附近。有了这个便利,潦寒深入研究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和“开胸验肺”的当事人张海超,第一个报道此事的新闻记者申之仲取得联系,对“尘肺”这一群体,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与社会意义做了病理性的分析之后,将正写的长篇小说定名为《歇斯底里》。“极端事件的发生与巨大悲剧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权威体察到人的尊严。”潦寒用如此老辣平稳的笔调写出《写作是一种自我拯救》的自序时,标志着这一部书的现实性。《歇斯底里》刚上市,凤凰网对作家潦寒做一次专访,并以《潦寒:最具良心的作家》为题发表。其后,《河南商报》的整版报道“我的尊严在思想里”刊发不久,凤凰网再接再厉的接着转载。潦寒一时间成了几十万“中国尘肺病”最有影响的呼吁者之一。“写作是为了争取人应有的尊严”,此时潦寒的QQ签名不仅是为自己争取尊严了,还是为书中的弱势群体争取尊严了。为了让世人更多地关注尘肺患者,潦寒从出版社买来三百本《歇斯底里》,捐给了尘肺患者组织“大爱清尘”。
海外华人喜欢什么样的作家
文化的本质就是沉淀。在媒体工作十三四年的潦寒觉得自己无论是写作,还是新闻工作都遇到了瓶颈。2012年底,他态度决绝地离开了媒体,去南方一家企业任总裁助理、副总裁。“我不要其他特权,只要买书单位报销这一项。因为,我要替你们读书。”有了这个决心,人在异乡的潦寒就有了读书的欲望与方向。有了做学问的空闲与定力。五年半的时间买了二千多册书,也读了二千多册书。
写作就是对人性的不同层次的解读。2017年,人到四十的潦寒用文字回忆逝世十年的父亲时娓娓道来,质朴感人,《十年忆父亲,用文字悼念》发到美国的《华人》杂志后,总编马平评定 “文章让人感受无比深刻”,《华人》杂志真情栏目第一次将国内作家推荐给美国的华人们。引起华人们的阅读兴趣后,马平总编又将潦寒的长篇小说《疯长的荒诞》在《华人周末报》连载……在国外的人更怀念故乡。在美国华人读者中间有了影响的潦寒接到美国费城《海外都市报》编辑的邀请,开专栏“天下故乡”,整版整版地发表《消失在民间口头的大事件》《寂寞的人是天生的》等关于故乡的系列文章……
“只有纯粹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纯粹的文章。”《海华都市报》的“天下故乡”系列连载完之后,专栏编辑要求接着开专栏。潦寒又将在国内写的人物重新整理一下,以“压舱石”专栏形式,一期一期地将国内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家推向海外的华人。
什么作品才能一版再版
《故乡在纸上》的修订版是《大秦帝国》的出版人许华伟操刀。“一个作家能将‘质朴写成一种力量是非常不简单的。”经过五年的删改打磨,《故乡在纸上》比第一版厚重多了。
《故乡在纸上》的第三版是以第二版為蓝本,由天府文汇引入美国出版。第四版却是大费周章。五年十万字的增删,《时间,让往事成为传奇》的秘辛传奇,《二爷与大姑》的命运苍凉,让《故乡在纸上》的厚度更加疑重了。“凡是没有被纪录下来的,注定要消失。”潦寒以此句为《消失在口头的民间大事件》为引子,写出了他家乡“土改”的历史,“包干到户”的家乡变故,尤其是“父辈千里拉煤”的事件,一下子将时代复活了,结合《高高的栗木门楼》七百年前的迁民史,《豪强列传》的民国时代的乱世凌离,等于将一个村庄的历史如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用文字在读者眼前播放了一遍。特别是《消失在民间口头的大事件》十六字结尾“河水苍凉,往事如沙,经年悲喜,如镜已静”,让出版社的领导拍案叫绝:“多年没有出现过语言如此文凝练厚重的散文,什么样的精装与设计才能配上这样的文字。”
江苏凤凰文艺决定第四次出版《故乡在纸上》时,《一个村庄的64个人》的短篇小说集作为《故乡在纸上》的姊妹篇同时推出,算是对随笔的补充与印证。“在现实与魔幻之间,为村庄守夜。一部唤醒现代人灵魂的短篇小说集,一个村庄、一群人、一场艰苦卓绝的探索,穿透残酷、麻木、离奇、荒诞,直指心灵归处……”从出版方的精装印刷与精心策划的宣传语,足以看出他们对《一个村庄的64个人》的重视与期待。
养大一个作家需要什么力量
“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在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像,而不是什么寻找的记忆。”潦寒的《故乡在纸上》第四版与《一个村庄的64个人》再次验证了批评家诺思洛普·费莱的观念,同时也在实践着自己的创作主张:“写作,是为了让世人更了解世人”。
“纸的时代”为潦寒的新作做推荐会时,以《养大一个作家,需要一个村庄的努力》为题目,在搜狐、网易与百家号传阅。读者在网上找潦寒消息,QQ签名多年不改,仍是“靠写作争取人应有的尊严”。再看潦寒的新书,仍是“潦寒,1977年出生在栗门张。”仍有人问,栗门张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天呀!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