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深山二十年 默默坚守为科研

2019-10-07唐卫民

林业与生态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建生态效益观测

唐卫民

王中建,慈利县一个普通的林业职工,却有着令人动容的故事。

湖南慈利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群山深处的女儿寨小流域,主要任务是为研究、评价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提供数据。

1998年,正值而立之年的王中建由慈利县林业局安排到这里担任监测员。從此,他扎根山沟、以站为家,每天准时、认真观测记录着每一个科研数据,一干就是20年,共采集科研数据20多万个,为湖南省研究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作出了贡献,为国家林业局编写2013年、2014年和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充实了基础数据,为一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提供了科研平台,为该站2016年升格为国家级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奠定了基础。

上个世纪末,山多地少人密的女儿寨,经济相对落后,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新鲜事物不乐意接受,看到生态站建在树林里的24个观测样地有反感。平日里常有村民在观测池里使坏:丢土块、拉大便,甚至偷偷将牛羊拴在样地里吃草。这种防不胜防的破坏行为严重影响了观测的准确性。王中建对此勤思苦索,终于想出解决的办法:一方面上门逐户做工作,宣传政策,寻求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待人更加热情,茶饭相邀,有难必帮;对个别村民照样将牛羊放任不管的蛮横无理,就将其牛羊牵到生态站,让其自己取回。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很多村民都和重情重义的王中建成了朋友。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科研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有利于科研活动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

生态站初创时期,条件十分艰苦。这里群山环绕,最高海拔917.4米,最低海拔205米,进山仅一条狭窄崎岖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每天还要挤出时间开荒种菜、上山打柴,晚上就睡简易床。小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在很长时间里,除了从家里带来的几块腊肉,一日三餐见不到别的荤腥。

电视收不到,BB机没信号。为了不影响观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他每天在三个时间点(8点、14点、20点)雷打不动地观测记录各种气象数据;及时为仪器更换自记纸,翻山越岭取回各种泥水样品,过滤称重;定期维修仪器、整理报表。除了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王中建几乎不出山里。

人非草木,王中建独居一隅,时刻牵挂山外的亲人。2000年,王中建的爱人为了丈夫安心工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来到丈夫身边,为他洗衣做饭、协助工作,每月仅享受县林业局补助的几百元生活费,一干也是18年。本该在城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女儿也只能来到乡村小学读书,王中建每天用自行车朝送晚接。因路途较远,年幼的女儿常常受不了颠簸哇哇大哭,有时还在自行车上睡着了。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王中建心疼极了。他极力在生活上付出更多的关爱来弥补对女儿的愧疚,周末带着她漫山林玩耍,认识大自然。

2005年5月的一天,王中建的女儿感冒后身体不适。当时有两个研究生正在站上做实验,加上那些日子几乎天天下雨,王中建没有及时带女儿看病,结果拖了一个星期才上医院。女儿病情加重,险些造成性命之忧。女儿住院一个多月,全是她母亲照顾。女儿可怜巴巴地抱住父亲不让走。王中建耐心哄着,红着眼眶一次次回头。

到生态站之前,王中建是零阳镇林业站的技术员,对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比较陌生。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埋头学习、刻苦钻研生态监测知识并自学了《气象学》,虚心向县林业局老同志、省林业科学院专家请教。2002年参加自考,先后取得中南林学院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大专文凭、湘潭大学文秘专业本科文凭。为了弄懂一个概念、一个专业术语,他翻书籍、查电脑,经常忙到深夜。那几年,整个女儿寨几乎每天晚上最后熄灭的就是他房间里的那盏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他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整套理论知识,掌握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了生态观测的各种流程,完成了从林业科研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身。

从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相继安排研究生到慈利森林生态站做林业或生态实验、撰写毕业论文。王中建感到格外高兴,总是尽心尽力配合他们。为学生们寻找样地、协助实验,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他常常忙到深夜,不知疲倦。王中建真诚又谦虚,得到学生们发自心底的尊重。他常说:“我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了解到国际国内林业和生态研究的现状、最新进展以及发展前景,了解到开展生态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也正是因为王中建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使得他们安心、顺利地开展研究,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后来走上重要岗位。如: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曹云,现为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漆良华,现为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0岁到50岁是人生的黄金年华。王中建将其献给了大山,献给了林业科研事业。曾有多次因山洪暴发,溪水陡涨,王中建担心水文站的自动水位计被水淹没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冒着危险查看仪器,差点被洪水卷走。2015年正月,因长期下雨,路长青苔,王中建工作时右手腕摔成粉碎性骨折,硬是一声不吭,吊着绷带依然坚持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王中建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生态监测是平凡的工作,每天就是定时观测记录各种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表径流小区数据、定期巡视维护仪器设施、整理统计各种数据。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难就难在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难就难在每天必须及时准确,难就难在20年如一日!

为了“及时、准确”四个字,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走亲访友和娱乐的机会,专注于工作和学习。以至于亲友、单位同事开玩笑说他“六亲不认”、“生活没有情趣”。面对这样的戏言,他总是一笑了之。熟悉王中建的人都知道,他爱岗敬业近乎痴迷。7300多个日夜坚守生态站,没有享受过一天节假日,没有请一天病假事假,将整个身心投入工作中。

王中建难能可贵的坚持和严谨缜密的作风,凝聚于及时、准确、翔实的采集数据上,使慈利森林生态观测站在全国同类生态站中脱颖而出,受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科研院所的关注。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吴斌、退耕办总工程师敖安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等100多位部门领导和专家先后到这里考察、调研。2005年,站里增加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内容;2008年,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建设了定点办公楼;2016年升格为国家级森林生态观测站。

2018年6月底,王中建因系借调身份,不得不调回零阳镇林业站工作。年已五旬的汉子眼含热泪、恋恋不舍地离开为之奉献20年的生态观测站。

人们望着个头不高、块头不大的王中建,表面上觉得并不十分结实,但是都深切感到:这是一个硬汉子!

猜你喜欢

中建生态效益观测
观测到恒星死亡瞬间
新年感怀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天测与测地VLBI 测地站周围地形观测遮掩的讨论
三角板“牵手”直尺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可观测宇宙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
中建三局一公司:技术革新的先行者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