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影响研究
2019-10-06王艳梅
王艳梅
【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影响。方法:此次抽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医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做研究,随机分为甲组(50例)、乙组(50例)。患者均常规治疗+中药穴位贴敷+艾灸,乙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甲组加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胃痛缓解时间、疼痛评分、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甲组的胃痛缓解时间(4.71±1.11)h短于乙组(9.62±2.22)h,差异显著(t=13.988,P=0.000)。甲组的疼痛评分(2.01±1.01)分小于乙组(4.52±1.22)分,差异显著(t=11.206,P=0.000)。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4.0%)高于乙组(74.0%),差异显著(χ2=7.441,P=0.006)。甲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4.0%)低于乙组(18.0%),差异显著(χ2=5.005,P=0.025)。结论: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常规治疗+中药穴位贴敷+艾炙治疗中,综合护理可快速缓解胃痛,有效降低胃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
脾胃虚寒型;胃痛;中药穴位贴敷;艾炙;护理措施
胃痛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特征主要是腹胃脘部近心窝疼痛,患者常伴恶心呕吐、反酸以及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症状[1]。脾胃虚寒型的胃痛是胃痛一种中医分型,其病机是脾胃阳虚以及寒自内生等,患者典型症状是泛吐清水、畏寒肢冷、神倦乏力、舌质淡等,患者治疗以温中健脾以及和胃止痛等为主[2]。为探讨和分析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中中药穴位贴敷+艾炙治疗的疗效和护理措施,此次抽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医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做研究,具体研究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抽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医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做研究,随机分为甲组(50例)、乙组(50例)。甲组中男性是11例,女性是39例;其年龄在23~69岁,平均为(46.20±5.30)岁;患者病程在16~82d,平均为(44.12±3.58)d。乙组中男性是9例,女性是41例;其年龄在24~68岁,平均为(46.11±5.25)岁;患者病程在15~84d,平均为(44.17±3.65)d。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较。
1.2 方法
患者均常规治疗+中药穴位贴敷+艾灸: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旋杆菌等西医治疗,每次口服20mg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产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560,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20mg/以奥美拉唑计),每天1次;每次口服100mg的胶体果胶铋胶囊(国产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278,福建省泉州罗裳山制药厂,50mg/以铋计),每天4次;每次口服400mg的甲硝唑片(国产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600,湖南湘药制药有限公司,0.2g),每天3次。中药组方是5g的白芥子、6g的肉桂、6g的丁香、6g的细辛、10g的元胡索、3g的附子,研成粉末,通过生姜汁调成膏状。在医用纱布上均匀地涂抹中药膏,制成1cm3的止痛贴,选关元穴、中脘穴、大椎穴、双侧的足三里穴、双侧的脾俞穴、双侧的胃俞穴,在穴位上贴敷止痛贴,2h后取下,每天1次;把生姜切成片,并放于双侧的天枢穴、气海穴以及中脘穴上,把艾绒捏成2.5cm高、直径2cm的锥形艾柱。艾柱隔姜片对选择的诸穴进行艾灸。患者每次灸5壮,根据耐受来调整时间,在感到灼热时艾灸停止,每天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0d。
乙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甲组加综合护理措施:中药穴位贴敷+艾灸治疗中,对患者反应进行严密观察,敏感性皮肤者贴敷的时间通常是2~4h,穴位贴敷前可涂适量的皮炎霜,防止皮肤灼伤。对于贴敷药物来说,要即做即贴,从而保证药效;不要选太多的穴位,避免长期刺激而出现不良反应,治疗中需观察患者胃痛程度和精神状态,从而分析症状是否改善以及改善程度;在患者艾灸中,要遵循先胸背后腹部、先上后下等原则,随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灼痛感,按患者耐受来调整距离,防止烧伤皮肤;在患者治疗中需严密观察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等与否,一旦出现要及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暂停贴敷和艾灸;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不要食生冷、海鲜以及牛肉等食物,进食温补、健脾等食物,適当参加散步、慢跑、太极等有氧活动,注意采取保暖措施,避免着凉。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胃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皮肤过敏、口干、皮肤烫伤)。
1.4 评价标准
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同分数成正比[3]。无效:VAS评分降低不足30%;有效:VAS评分降低在31%~80%;治愈:VAS评分降低超过80%[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由(±s)表示胃痛缓解时间、疼痛评分,行t检验,由%表示疗效、不良反应,行χ2检验,当P<0.05,就意味着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胃痛缓解时间
甲组的胃痛缓解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显著(t=13.988,P=0.000)。见表1。
2.2 比较疼痛评分
甲组的疼痛评分小于乙组,差异显著(t=11.206,P=0.000)。详见表2。
2.3 比较疗效
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差异显著(χ2=7.441,P=0.006)。详见表3。
2.4 比较不良反应
甲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显著(χ2=5.005,P=0.025)。详见表4。
3 讨论
胃痛属于常见的内科疾病,在中医中认为,胃痛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伤胃、寒邪客胃、脾胃虚弱以及肝气犯胃等[5]。根据胃痛的发病机制可分成虚证胃痛以及实证胃痛,其中实证胃痛者是由于气机阻滞而痛;而虚证胃痛者是由于胃腑失养而痛[6]。在中医胃痛理论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属于主要的一个分支,其典型症状是空腹为甚、胃痛绵绵、泛吐清水、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其病机是脾胃阳虚以及寒自内生等。胃主要是纳腐熟谷物,当寒邪人侵时就会致使气机阻滞,导致胃气不和,最终出现疼痛。
本次研究是给予甲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中药穴位贴敷+艾炙治疗,在中药穴位贴敷中,选关元穴、中脘穴、大椎穴、足三里穴、脾俞穴以及胃俞穴等穴位,大椎穴是手足三阳和督脉之会,在此穴进行中药贴敷可益气壮阳;关元穴经中药贴敷可培元固本;足三里穴经中药贴敷可补中益气以及调理脾胃;脾俞穴、胃俞穴以及中脘穴经中药贴敷可疏通经络以及调节脏腑阴阳平衡[7]。在穴位上直接贴敷重要,对于穴位可产生直接刺激,局部药物浓度比较高,并促使该部的气血运行,从而治疗、缓解胃痛[8]。本次选天枢穴、气海穴以及中脘穴进行艾灸,其中天枢穴属于大肠募穴,艾灸该穴位可健脾和胃;中脘穴属于胃经募穴,艾灸该穴可通胃肠气血以及温胃散寒;艾灸气海穴可益气助阳[9]。艾灸上述穴位可调节气血、温经散寒、提高皮肤代谢能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以及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最终缓解胃痛[10]。
在患者的治疗中,要密切观察期反应,并且通过涂适量的皮炎霜和控制治疗时间,避免对皮肤造成灼伤。贴敷药物要即做即贴,避免药物失效;尽量精简穴位,防止过多穴位长期刺激导致不良反应出现,还应密切观察其胃痛程度以及精神状态,如果疗效不确切,就需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还要随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灼痛感,从而调整艾灸距离,防止对皮肤造成烧伤,完成艾灸后开窗,保证空气良好;观察皮肤情况,确保可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从而及时止损;有效饮食指导可避免不当食物对治疗产生影响;适当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利于病情恢复。
总之,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常规治疗+中药穴位贴敷+艾炙治疗中,综合护理可快速缓解胃痛,有效降低胃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楊强.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8,25(41):67.
[2] 杨炳权.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0):102,104.
[3] 杨帆.中医辨证施护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9):220.
[4] 陈团友,杨冰,龙雅洁.中药外敷配合护理干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4):122-124.
[5] 朱竹兰.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02(01):26,28.
[6] 周卉婷.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46):172-173.
[7] 王明明,魏宝强,蔡圣朝, 等.通脉温阳灸结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1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1):56-58,69.
[8] 邹正云,段会苓.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探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22):7-8.
[9] 吴南芳.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艾灸方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 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35):124.
[10]王娟.中药穴位贴敷和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0):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