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
2019-10-06周鹏
周鹏
摘 要: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耦合性和实践契合性。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需要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创新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70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寻的价值目标,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驱动力。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耦合性和实践契合性。这种理论耦合性和实践契合性一方面体现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使大学生形成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都是服务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目标,围绕着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设定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并不能自发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课无疑是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佳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的师资配置、充足的学习时间、良好的学习环境均为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支撑和保障。
2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引导学生认知、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形成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要素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形成文化自信或是对民族文化底气不足。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者,他们对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否具有自信以及自信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多数思政教师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充满自信的,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这种消极悲观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在讲台上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者若想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自身不仅要真正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要能够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去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显然,对于那些半路出家或是没有潜身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而言是无法做到这些的。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侵蚀,没有站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源自于信仰的坚定。高校思政教师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者,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坚定的信仰。高校思政教师处于思想阵地的前沿,部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防御力免疫力不足的教师受到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较大,逐渐地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些人自己都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如何能够理直气壮地向他人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呢?
其次,学生对何为文化自信缺乏理性认知。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对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水平。当前,很多大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认知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尚不能理性认知和对待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些学生文化意识淡薄、缺乏文化自主性,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学生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全盘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还有些学生过分依赖我们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否定我们的近现代文化,主张文化复古。大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些错误认知极易产生文化冷淡和文化自卑,不利于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再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直接,很难引發师生的文化共鸣。方式方法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和中介。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当下,高校思政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过于简单直接、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利于学生接受认同的弊端。特别是对于九五后、零零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从小接受素质教育,具有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以及个性差异较大等群体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引发他们的文化共鸣、建立对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
3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实践要素。若想真正地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就必须破解三大要素的融入困境,建立系统高效的融入机制。
第一,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思政教师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使思政教师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者、传播者,能够在讲台上自觉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加强思政教师的理论学习,打牢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基本功。综合运用考核、奖励、监督、评比等方式引导思政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仅要加强思政教师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而且要加强对三大文化的融会贯通能力,使得思政教师能够真正掌握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运用自如地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第二,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首先源自于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性认识。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漠不关心就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优秀民族文化太少,没有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思政课堂中我们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网络平台、新媒体、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学生和民族优秀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学生理性认知文化自信提供感性前提。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形成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对于民族优秀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外来先进文化,要充分肯定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兼容并蓄,以包容的心态将其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来,做到洋为中用。
第三,创新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思政课堂需要了。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堂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专题式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性认识,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下进行视频的学习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课上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着重讲解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讨论、辩论、开展活动等方式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为学生认同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奠定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